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痘带状疱疹 及 病毒培养

水痘带状疱疹 及 病毒培养

主要问题:水痘-带状疱疹
1. 病源及传播
人是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唯一的宿主和传染源。

病毒存在于皮疹疱液和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中,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

首次感染的病毒在鼻咽部和结膜部增殖,进入血液,于第4~6天形成最初的病毒血症,然后病毒在肝、脾、肺等脏器中再次增殖释放。

第二次病毒血症发生于第11~20天,引起表皮的感染,临床表现为水痘。

少数患者呈隐性感染,感染后患者可获终身免疫能力。

VZV入侵人体后寄居于一个或多个脊神经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中,长期潜伏。

它平时不产生症状,以后在某种刺激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免疫力降低,潜伏的VZV再次活动,复制繁殖,使被寄居的神经节发炎、坏死,产生神经痛;也可从神经节沿着神经轴突离心性移动,传播到皮肤,引起相应神经节段的皮肤感染,出现特有形态的带状疱疹。

2. 病程及症状
水痘潜伏期10~21d(通常14~15d),可有轻度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性的前驱症状。

典型皮疹初为红斑,24 h内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泪滴样的水疱,泛发于头面部、躯干和口腔黏膜,呈向心性分布。

水疱可很快变成有脐凹的脓疱,数日后干燥结痂,不留瘢痕。

带状疱疹发疹前数日常有轻度发热、乏力、局部淋巴结肿痛,患处呈感觉过敏或神经痛(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1~4天或随皮疹出现),但亦可无前驱症状。

皮损表现为局部皮肤潮红,继之出现成簇而不融合的粟粒到黄豆大的丘疹、丘疱疹,迅即变为水疱(皮损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沿一周围神经分布区排列,发病以胸段<肋间神经>最为多见)。

皮疹陆续发出,排列成带状。

数天后水疱干涸结痂,若无继发感染,一般不留瘢痕。

全程2~4周,但老年患者需要6周,甚至更久。

3. 病理
水痘和带状疱疹病变主要在表皮棘层,细胞呈气球样变性,并可发现胞内多个胞核和嗜伊红核内包涵体,真皮乳头肿胀,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外渗,皮肤附件和血管神经周围有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在肝、肾、肺等脏器可出现含嗜伊红性核内包涵体的灶性坏死区域。

带状疱疹中有受累背根神经节和脑神经节的炎症变性和神经纤维破坏,也含有嗜伊红性核内包涵体。

4. 免疫
儿童患水痘后,机体产生持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极少再患水痘。

但体内产生的病毒中和抗体,不能有效清除神经节中的病毒,故不能组织带状疱疹的发生。

次要问题:病毒培养
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早期取材;注意无菌操作与正确处理含菌标本;低温保存于尽快送
检;血清学诊断标本(采取双份血清)。

2.病毒的分离培养
(1)动物接种:目前已很少使用。

只在对狂犬病病毒或乙型脑病毒的分离鉴定中还用乳鼠脑内接种。

(2)鸡胚培养:①卵黄囊接种,常用于某些嗜神经病毒的分离;②羊膜腔接种,常用于流感病毒的初次分离;③尿囊腔接种,常用于培养流感病毒和腮腺炎病毒
等,也可用于制备疫苗和大量病毒抗原;④绒毛尿囊膜接种,常用于培养单纯
疱疹病毒、天花病毒和痘病毒等。

目前除分离流感病毒还继续选用鸡胚外,其
他病毒的分离基本已被细胞培养所取代。

(3)细胞培养: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根据病毒的细胞嗜性,选择适当的细胞。

常用的细胞有:①原代培养细胞,如猴肾或人胚肾细胞等,敏感性高但来源困难;
②二倍体细胞株,可有限传50代左右,便于实验室使用,但经多次传代后也会
出现细胞的老化与衰亡;③传代细胞系或株,如Hela、Hep-2细胞等,便于实
验室保存,对病毒感染性稳定,应用广泛。

3.病毒的鉴定
(1)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鉴定指标:①细胞病变;②红细胞吸附(血凝素);③病毒干扰作用。

(2)病毒感染性测定及病毒数量测定:①红细胞凝集试验;②中和试验;③空斑形成试验;④50%组织细胞感染量测定;⑤感染复数。

参考文献
[1]贾文祥.医学微生物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翁孟武.皮肤性病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