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治疗
2.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力求简单有效,
目的在于救命。 胆总管切开减压、T管引流,肝脓肿应注
意发现,同时处理。胆囊造口术引流欠可靠,
一般不用。
治疗
3.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AD)、PTCD(经皮 穿刺胆道引流),无效者改手术治疗。
胆道压>肝胆汁分泌压→周围血出现细菌
致病菌:G-: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假单孢菌
G+菌:粪链球菌、肠球菌
厌氧菌,
单一菌:40%,两种细菌:40%
三种以上细菌感染:20%
临床表现
胆道疾病发作史,胆道手术史,发病急骤、进展快、腹痛、寒战高热、 黄疸(Charcot三联征),还可出现休克、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即 Reynolds五联征(神志淡漠、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休克时表现为 躁动、澹妄等。T>39~40°C、P>120次/分、BP↓。
CT检查、MRCP检查
诊断
临床表现、Reynolds五联征
实验室检查 T>39°C、P>120次/分、WBC> 20×109/L、Palt↓
治疗
原则是:紧急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并引流感染。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①联合使用足量有效的广谱抗生素; 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胆管梗阻、扩张,管壁增厚,粘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粘膜上 皮糜烂脱落,形成溃疡。
镜下:肝细胞肿胀、变性,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胆小管内胆汁淤积。 晚期:肝细胞大片坏死,胆小管破裂形成胆小管门静脉瘘,多发性肝脓肿, 胆道出血,乃至全身性感染及MOD。
细菌进入血流与胆道压力有关:胆道压力>1.96kPa(20cmH2O)→ 胆血反流,>2.45kPa(25cmH2O) →细菌培养阳性率高
临床表现
急性病容、神志改变、皮下瘀斑、全身青紫、发绀、剑突下、右上腹
压痛、腹膜刺激征、肝肿大、叩痛,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
实验检查
WBC>20×109/L,N↑,Palt<(10-20)
×109/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肝功能受损,肾功 能受损,低血氧、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影像学检查
B超:胆道梗阻部位、肝内外胆管扩张
病因
1.胆道梗阻:
胆管结石:76%~88.5% 胆道蛔虫:22.6%~26.6%
胆管狭窄:8.7%~11.0%
其他:胆道肿瘤(胆管、壶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肠吻合术 后;T管造影;PTC后等。
病因
2.细菌感染
病理: 基本病理改变:
① 胆管完全性梗阻(肝外、肝内);
② 胆管内化脓性感染。
病因
治疗
③恢复血容量,改善和保证组织器官的良好和氧供;
即纠正休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改善通气功能,纠正低氧血症等,以改善和维持各主要脏器功能。 非手术时间控制在6h内,好转者在严密观察下继续治疗,病情恶化者应 紧急手术,仍有休克者,应在抗休克的同时手术治疗。
治疗
④对症治疗:降温、支持、吸氧等。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
定义
在胆道梗阻的基础上发生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胆 道系统的急性炎症,称之为急性胆管炎,如胆道梗 阻未能解除,感染未被控制而病情进一步发展,则 可发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AOSC为急性重症型胆管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