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产养殖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水产养殖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时代,创新创业(“双创”)教育是我国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1]。

开展“双创”教育是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重要的机遇。

2015年国家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亟需开展与“双创”教育相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双创”教育的体系构建[2]。

教发[2015]7号文件指出地方本科院校要向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转变发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市场竞争力[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体系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人才质量的需求,因此主动适应市场需要,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4]。

本文以培养“双创”型人才为宗旨,以地方本科院校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生源为高职生)为例,通过对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实践能力训练形式、第二素质课堂、师资队伍建设和体系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构建适合市场需求的水产养殖类“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图1),努力形成具有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特色的水产养殖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水产养殖学教研室在探索“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做了一些改革,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创新创业的核心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双创思维和双创能力,开展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双创”型人才培养并不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搞创造发明和自主创业,也不是把成功创业作为衡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小的唯一标准。

换言之,“双创”精神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双创”能力是客观判断、独立思考和逆境生存能力等方面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2]。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探索适合“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

在加强“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能够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王万山等合著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是研究双创型人才培养及其教学方法的一部力作,强调了“对分式、讨论式、实践性、探究性”等教学方式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5]。

近年来,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养殖学教学团队在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等项目的资助下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团队成员发表与“双创”有关的教学方法改革论文累计20余篇。

例如陶敏等[6-7]《养殖水化学》和《水生生物学课外实习》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李斌等[8]《鱼类学》课程教学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