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知识

跨文化知识

中国的观点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风俗习惯等化:教化、变化、改变文化:以前,文化更多地被当成一个动词,意指以“文”的手段对人们和社会所做的种种改变,包括“文而化之”和“化而文之”两个过程。

现在,文化通常被视为名词,有多种含义。

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传统文化、茶文化等。

知识,能力和教养,如提高文化水平、某某同志很有文化等国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选择得到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文化的特点文化是后天习得、学而知之的。

文化是有结构的,它可分成为各个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文化是动态的、可变的,虽然这一变化过程比较缓慢、甚至不可见。

文化是群体在适应内外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文化基本概念文化准则、文化信仰、文化价值观、礼仪、传说、象征文化的決定因素文化:规范和价值观教育、语言、宗教、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社会结构文化洋葱说文化洋葱只有三层:表层、中层、核心层。

表层文化是我们平时能观察到的东西。

中层文化指的就是一个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

核心层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的关于人为什么存在的假设,它触及到该社会中人们最根深蒂固不容置疑的东西。

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圈”划分是指以文化为主要特色,并且各个文化圈内都有一个核心地区,由其向四方扩展,使周遭的地区在文化上表现出共同的特质。

从对世界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文化来说,学术界基本上一致公认,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起源先后主要有五大文化圈: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欧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

1 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后来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数国家。

西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主要是以白种人的居住地为主,包含欧、美、纽、澳等地。

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主要有:议会政治(政治)、实行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经济)、中产阶级为社会上的主要力量(社会)、物质文明发达、基督教的价值观仍为主流以及重视消费与享受(文化)。

2 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代表儒学文化和后来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国、日本、朝鲜等国,以及以华语作为民族语言之一的新加坡。

东亚文化圈的区域,主要是以东亚为主,以中国为核心,包括韩国、日本、越南等地;正因为中国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扩散中心,所以中国会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而表现在东亚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有:汉字、儒家思想(例如这些地方都设有孔庙)、以中国律法为蓝本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中国化的佛教3 伊斯兰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代表伊斯兰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国家(埃及、沙特阿拉伯等)以及信伊斯兰教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伊朗、巴基斯坦等)。

伊斯兰文化圈的区域主要在: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东南亚以及非洲其特色就是直到今日仍虔诚地保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以及阿拉伯文字的使用。

东南亚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有:马来西亚、印尼(除了巴里岛之外)、菲律宾南部的闽达纳蛾岛等等。

4 印度文化圈(南亚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包括印度、孟加拉、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老挝、柬埔寨等。

印度文化圈的范围主要在印度半岛与东南亚的一些地区。

其特色就是表现在对梵文系字母的使用和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上。

5 东欧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代表东正教文化,包括俄罗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

东欧文化圈的范围:主要是在俄罗斯、东欧以及巴尔干半岛等地为主;东欧文化圈所展现出的主要特色有:以东正教为其宗教信仰,使用斯拉夫字母,而在政治方面,在共产苏联尚未瓦解之前,因为东欧以及巴尔干半岛地区皆受其控制,所以都倾向极权专制,而且在经济方面实行共产主义,但这些现象已随著共产苏联的瓦解而有了改变,在政治与经济方面逐渐向西方文化圈结合、靠拢。

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区”划分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也就是说,文化区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

语言、宗教、生产方式、政治形态、风俗、服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种文化现象都可作为划分文化区的文化特质。

文化区有文化中心和边缘区之分。

文化中心是一个文化区所共有的文化特质表现最集中的地方。

某一文化特质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呈放射状由中心区向边缘区传播。

文化区的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形式文化区:一种或多种共同文化特征的人所分布的地理范围。

形式文化区内,总有一个核心,是该文化特征表现最突出的地方。

核心区外,文化特征随距离而减弱。

功能文化区根据政治、经济或社会上某种机能而组织起来的地区。

机能文化区一般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执行机能的机构。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乡土文化区的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除在居民的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符号作标志。

人们对于乡土文化区的认同,既存在于区域内居民的心目之中,也得到区域外人们的广泛认可。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乡土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乡土文化区的文化特征存在于区域内人们的思想或行为中,并成为维系某一群体或区域的内在能量。

世界文化区的划分1.欧洲文化区:西欧、北欧、东欧、南欧、不列颠诸岛2.俄罗斯文化区:俄罗斯核心区、东部边疆区、西伯利亚区、远东区3. 北美文化区:大陆核心区、南方区、西南区、西部沿海区、腹地农业区、边缘内陆区、法语加拿大区、新英格兰沿海区4. 中美文化区:墨西哥区、中央美洲区、加勒比区(大安德列斯区、小安德列斯区)5. 南美文化区:巴西区、北部毗加勒比区、西部高山区、南部地区6. 北非-西南亚区:马格里布、过渡区、埃及区、中东、阿拉伯半岛、非阿拉伯地区、里海以东地区7. 撒哈拉非洲文化区:西非、南非、东非、赤道非洲8. 南亚文化区:印度恒河平原区、西部巴基斯坦区、北部尼泊尔-不丹区、东部孟加拉区、南部达罗毗荼-斯里兰卡区9. 远东文化区:中国核心区、新疆区、西藏区、蒙古区、韩-日-台三角区10. 东南亚文化区(印度支那):中南半岛区、海岛区11. 澳大利亚文化区:澳大利亚核心区、澳大利亚边缘区、新西兰区12.太平洋文化区:美拉尼西亚、迈克罗尼西亚、珀利尼西亚一霍夫斯坦德跨文化模型1980年发表《文化的结果》。

结论:在与工作有关的种种价值观念中,各民族在下列四方面具有明显差别:1、权威等级关系;2、个人与群体关系;3、不确定状态规避倾向;4、男性化倾向权利距离: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期望不确定性避免:对不同危险事物的典型反应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男性度:性别,角色的期望1、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权力距离是民族文化的第一个维度。

权力距离是指社会承认的权力在组织机构中不平等分配的范围。

权力距离也可以理解为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权力距离具有大与小的显著差异,它代表两个极端的民族文化的程度差异,但大多数民族位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某处权力距离的大小可以用权力距离指数(PDI:Power Distance Index)的量值来表示2、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不确定性避免是民族文化的第二维度。

不确定性避免是指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并试图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不容忍偏离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的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不确定性避免具有强与弱的显著差异。

不确定性避免的强弱,也是用不确定性免指数(UAI: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的量值来表示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民族文化的第三个维度。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组织松垮的社会结构,其中的人仅仅关心他们自己、最紧密的家庭。

集体主义的特征是严密的社会结构,其中有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之分,他们期望内部群体(亲属、氏族、组织)来关心他们,作为交换,他们也对内部群体绝对忠诚。

个人主义的强弱用个人主义指数(II:Individualism Index),集体主义的强弱用集体主义指数(CI:Collectivism Index)的量值来表示4、男性度(Masculinity Dimension)男性度是民族文化的第四个维度。

这一概念也包括其对立面--女性度(Feminine Dimension)。

这一维度的内容是代表在社会中“男性”优势的价值程度例如,自信,获得金钱和物质,不关心他人,强调生活质量或人。

这些价值称为是“男性的”,因为,差不多在所有社会中,男性在这些价值的肯定面上比其否定面上(如自信,而不是自信的缺乏)得到更高的分数男性度用MI指数(Masculinity Index),女性度用FI指数(Feminine Index)的量值来表示5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注重德行而不是真理。

长期取向的价值观注重节约与坚定;短期取向的价值观尊重传统,履行社会责任,并爱‘面子’。

这一维度的积极与消极的价值取向都可以在孔子的教义中找到,然而这一维度也适用于没有儒家传统的国家。

二Trompenaars的七维跨文化模型通用主义——相对主义人的关系取向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中性文化——情感型文化扩散型文化——具体型文化成就型文化——因袭型文化过去、现在、未来或其混合人对时间和环境的态度“控制”自然与“适应”自然1.普遍主義(universalism)或特殊主義(particularism)在沒有任何法令或規則,可以適用某一特殊情境時,人們應該運用現有最相關的法規來規範它?還是應該認可它的特殊性,視為例外來處理呢?2.分析或整合有效的管理者是一個擅於分析事實、論點、數字,精於拆解工作、細節、現象的人?還是擅長辨識類型、整合局部關係、綜觀大局的人?3.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確保組織成員的個人權力、能力,與尊重個人需求、偏好較為重要?還是增進個人所屬整體組織利益較為重要?4.內部導向或外部導向行動時,應該多傾聽內部導向的判斷、決策或聲音?還是應該多探視外部環境所傳送的訊號、需求或趨勢?5.依序處理或同時處理依序而順序的處理事情比較好?還是大夥兒協調而同步的處理事情比較好?6.贏得的地位或賦予的地位組織成員的地位,應決定於其表現與績效,或其他對企業有重要意義的特徵,譬如年齡、年資、性別、學位、潛力或特殊的角色?7.平等或階層平等對待員工,以便贏得他們全力貢獻重要?還是強調管理階層與職權重要?跨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即在全球化经营中,对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在跨文化条件下克服任何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以创造出企业独特的文化,从而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