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提供意识的物质器官;产生语言并为意识完善提供了必要形式;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意识向深层次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科学的理论。
3.正确区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论断既肯定又给予否定的自相矛盾现象。
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而辩证矛盾则是指在客观现实中,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
前者是一种认识上的逻辑错误,应予排除;而后者则是认识对象所固有的,应予正确地反映。
4.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就是全盘抛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典型:尼采的历史虚无主义、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例如:对待自己的态度,不能是否定一切,容易导致抑郁5.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
第一、克服了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第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三、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6.西方经济学价值:无差别的效用价值量:边际效用决定价值量。
“物以稀为贵”稀缺性scarcity:经济学分析的前提资源稀缺与无穷欲望的基本经济矛盾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劳动价值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并发展;丰富和发展8.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关。
资本主义宪法实行私有制、主权在民、分权与制衡和保护人权等四个基本原则,归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建立。
资本主义选举制度名义上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形式,实际上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一种政治机制。
资产阶级的政党是代表国家内部不同阶级。
竭诚或集团利益而夺取政权或保持政权的一种政治组织。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其局限性表现在:其民主是在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其平等是用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其政党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9.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垄断价格不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从全社会看,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垄断价格的制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商品生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1)科学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加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2)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要求国家采取反危机措施缓解危机。
3)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劳资、阶级和社会矛盾,都要求国家采取各种调节政策和措施来加以缓解。
11.本输出的重要意义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利用大量“过剩资本”,到国外寻求投资场所,以获取巨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是金融资本剥削和掠夺经济落后国家的坚实基础;是金融资本向外进行经济扩张、争夺世界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有力手段12.现阶段资本输出的新特点输出流向:由发达资本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为多方向输出;输出类型:由私人资本输出发展为国家资本输出;输出方式:发达资本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
13.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其对外扩张和掠夺大大加快了产业资本国际化,促进了经济技术交流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进程。
其遍布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经济上控制所在国市场和原料,掠取高额利润;政治上为维护自身利益,干预所在国内政,是世界不安宁根源之一。
14.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保证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1)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2)实现了国家与垄断资本的融合,但它不仅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根基,相反却加速了资本主义积累的进程和规模;3)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资本主义。
15.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首先, 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基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会化的大生产其次,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市场经济;股份制;现代管理最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和变化显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个人资本;股份资本;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国际垄断资本——是向着扬弃私有制、建立新的公有制的大方向前进的实用主义:真理视为一种经验或者工具,就这种经验或者工具而言,重要的不是是否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而是是否能够给人带来满意的效果。
这样,也就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p72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P79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贯彻科学发展观,消除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选择题1、在实践的基本特征中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是( C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2、实践的社会性的历史性是指( A )A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B、它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C、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D、它是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3、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B、C、D )A、实践的目的B、实践的主体C、实践的对象D、实践的手段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辩证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C )。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辨证的观点3.经验论的错误表现在于( C)。
A.经验是第一性的B.否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D.强调了精神的作用4.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A)。
A.反映论B.经验论C.唯理论D.社会关系论5.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 B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6.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D )。
A.客观存在B.认识的客体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D.人的认识中所包含的客观内容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ABCD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BC )。
A.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B.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C.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3.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会导致( ABCD)。
A.教条主义B.经验主义C.“左”的错误D.右的错误辨析题1.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认识论和真理论中“元”是本质的意思。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即物质世界。
凡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不能是多元的。
在自然科学中,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形式或科学方法来说明同一对象,是正常的和必要的。
但是科学理论认识的多重性特点与真理认识的本质不能混为一谈。
真理认识的本质只有一个,不能是多元。
P722.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从一定方面来说是有限的。
就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来说,认识总是有限的,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都只能是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人的认识又是无限的。
就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本性来说,人的认识没有一个终极的界限,总是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
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不断地前进。
3.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即时间和空间是独立存在的实体?错p324.市场价格的波动是否违背价值规律?市场价格的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商品市场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从商品价格变动的平均数上看,商品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从商品价格变动的长期看,商品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如何理解这句话?金银的自然属性:1.体积小,价值大,易携带.2.质地坚固,易于保存.3.质地均匀,便于分割.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问:动物的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设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虽然实践活动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
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是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本质特征。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中主客观的关系。
7.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危机周期的长短不规则周期进程中的各阶段特征不明显危机阶段的破坏程度大为减弱危机与通胀相结合的经济滞胀工人劳动进入生产过程40元8小时生产资料160元具体劳动:抽象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120元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8小时,创造新价值80元劳动力价值120元布4米100元辅料2套20元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商品价值200元=120C +40V +40M例题价值200元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可变资本不变资本购买购买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原有价值,价值量k 使原有价值,产生增殖,剩余价值转移没有变化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由生产资料P m 和劳动力A 构成由不变资本c 和可变资本v 构成资本的构成从物质看从价值看技术水平决定其数量比例技术构成价值构成C : V 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