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生物质发电十二五规划说课讲解

最新生物质发电十二五规划说课讲解

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发展规划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前言能源是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山东省是能源消费大省,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保障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事关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任务。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约束、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生物质直燃发电作为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领域发展最快的产业,有着技术成熟、能质好、清洁度高、可靠性强等优点。

发展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可以扩大能源供给,提高生物质综合利用率,变废为宝,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与经济价值。

因此,当前大力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山东省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十一五”以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

特别是在生物质直燃发电方面,国内首家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即落户在菏泽市单县,单县项目的投产大大推动了全省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的发展。

目前全省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容量已达21.6万千瓦,年消耗秸秆约200万吨,极大地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民增收。

但在生物质直燃发电快速发展过程中,生物质燃料收集、运输困难、生物质电厂运营困难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为了规范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发展,促进全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在科学调研我省农林生物质资源,全面掌握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及产业发展状况,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我省农林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项目布局和保障措施,以此指导全省农林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

目录一、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现状 (1)(一)发展现状 (1)(二)存在的问题 (6)二、山东省概况 (6)(一)自然地理条件 (6)(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7)三、山东省农林生物质资源情况 (8)(一)农林生物质资源区域划分 (8)(二)农林生物质资源现状及资源潜力分析 (9)(三)农林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资源开发利用预测13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6)(一)指导思想 (16)(二)基本原则 (16)(三)发展目标 (17)五、规划布局 (18)(一)鲁西北区域 (18)(二)鲁南区域 (19)(三)鲁中区域 (19)(四)胶东半岛区域 (19)六、重点建设项目 (20)(一)鲁西北区域 (20)(二)鲁南区域 (21)(三)鲁中区域 (22)(四)半岛地区 (23)七、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25)(一)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25)(二)效益分析 (25)八、保障措施 (25)(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25)(二)加强规划调控作用 (26)(三)完善促进生物质发电的配套政策法规 (26)(四)推动生物质发电技术进步和装备制造业发展 (26)(五)加快生物质能产业体系建设 (26)(六)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意识 (26)一、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现状(一)发展现状1.装机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底,我国第一个生物质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国能单县生物发电厂投产运营。

此后,国能、国电、京能、香港中电集团、山东中节能发展公司等多家企业陆续在我省开发建设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山东省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已初具规模。

截止目前,全省已投产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9个,总装机容量21.6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总容量的0.35%,年消耗农林生物质资源约200万吨,占全省可利用农林生物质资源的2%;在建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18个,总装机容量42.6万千瓦。

预计2010年底全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规模可达30万千瓦,年可消耗农林生物质资源300多万吨。

表1-1 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情况表2.项目布局日趋合理山东省已投运和在建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主要分布在农林生物质资源较为丰富的菏泽、聊城、滨州等市,省内其他具备资源优势的地区也陆续有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开工建设。

据调查,已投运生物质发电厂均就地取材,大多以棉杆、玉米秸秆、花生壳等农作物秸秆和树皮、果树枝条等林业剩余物为燃料,燃料运输半径在50公里以内,尚不存在抢夺燃料等恶性竞争现象。

3.发电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生物质直燃发电的核心技术在于锅炉设备及附属上料系统。

目前,已投运项目中,国能单县、国能垦利、国能高唐、国能巨野四个项目使用济南锅炉厂制造的振动炉排式高温高压锅炉及配套上料系统,其余项目均使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新建项目大多使用振动炉排式高温高压锅炉。

振动炉排式高温高压锅炉较以往循环流化床式中温中压锅炉系统有着燃烧效率高,运行稳定等优点。

其锅炉配套上料系统料仓内的取料设备,为围绕中心旋转进料式设备,具有取料稳定、均匀等特点,确保了机组稳定运行;其燃烧设备具有燃料进入炉膛后稳定着火、自动调节燃烧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燃烧效率。

振动炉排式高温高压锅炉系统在山东省内生产制造并广泛应用,标志着山东省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4.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具有推动节能减排,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多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截止2009年底,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已累计向社会奉献绿色电力25.50亿千瓦时,消耗农林生物质资源400多万吨,折标煤约200万吨,减少CO2排放240多万吨,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为农民增收约10亿元。

有效地节约了化石能源,扩大了能源供给,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1-1 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分布图(二)存在的问题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随着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建设、运行,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1.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水平仍然比较低山东省农林生物质资源蕴藏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但是,截至目前,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容量仅为21.6万千瓦,在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中不足10%,在全省电力装机中不足1%,开发利用水平与我省农林生物质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2.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山东省地域广阔,自然村分散,农作物品种繁多,资源分布较广,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生物质资源收集难度较大。

而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目前尚未研发出生物质资源从收获到制成燃料的“一站式”机械设备。

此外,天气状况的不确定性以及燃料的季节性变化,也给燃料收集、储存和运输带来一定困难。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质发电产业规模化发展。

3.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跨度较大、综合性强,国内在基础性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研究都滞后于现有产业的发展水平,自主开发支撑生物质发电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能力薄弱。

同时,生物质发电产业与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还不协调,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支撑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条和技术服务体系。

此外,国内生物质发电产业既无现成的经验可循,也缺乏真正熟悉和掌握生物质发电知识和规律的人才,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亟需建立一套适宜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运营模式。

二、山东省概况(一)自然地理条件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辖17个设区的市,140个县(市、区),1931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9417.2万人。

全省陆地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丘陵45088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28.7%;平原盆地99759平方公里,占63.5%;其他12253平方公里,占7.8%。

1.气候条件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1—14℃,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各地年日照时数在2099-2813小时之间,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间,无霜期180—220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2.土地资源全省土地总面积23565万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

境内中部和东部为山丘,西部和西北部为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较好,宜于机械化作业。

全省现有耕地1.03亿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3.7%。

除现有耕地外,还有未利用土地2477万亩,其中宜农荒地1384万亩,农业增产潜力大。

3.水土资源境内水系比较发达,中小河流遍布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公里/平方公里。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0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52亿立方米,除去重复计算70亿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占有水资源量为304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357立方米。

全省主要客水资源是黄河来水,多年平均入境水量436亿立方米,灌溉分配用水量为70亿立方米。

全省土壤主要有棕壤、潮土、褐土、砂姜黑土和盐土五个类型,宜农土壤可分为四级,适宜农业生产。

(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1.经济发展山东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具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

2009年全省实现GDP 33805.3亿元,增长11.9%,居全国第三位。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现代化的工业大省,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实现增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并形成了农产品加工、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山东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2.道路交通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公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基本形成了以省会济南为中心,沿海开放城市和重工业基地、能源基地为枢纽,国、省道为骨架,联结各市地、县和广大农村、山区、湖区、海岛、贫困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干支相连、遍布城乡、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到200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22.7万公里,其中,国道7519公里,省道1657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144.3公里;高速公路4283公里,一级公路7551公里,二级公路23925公里,全部消灭了等外路。

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万公里,86%的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行政村通油路比例达到97.6%,全省所有乡镇实现了乡乡晴雨通车、乡乡通油路。

农村客运站点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省已建成农村客运站407个,村村通客车率达到99.8%。

3.农用机械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程度发达。

2009年全省农机总动力11080.66万千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