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的思考与展望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翁先定一、中国信托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信托业诞生于1979年,可以说是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相伴而生。
研究中国信托业产生的历史背景对理解信托业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十分重要。
1979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计划经济。
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除在生活必需品流通方面存在有限的市场外,服务及主要要素市场尚未发育。
而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财产制度与分配制度的公有制及“大锅饭”特点,决定了基本上不存在合法的私有财产,整个国家金融资产规模十分有限(不超过300亿元)。
在这种环境下,以“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为核心的信托制度在中国根本没有生长与发展的土壤。
信托业是在党中央决定采取改革开放政策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邀请荣毅仁先生组建一家协助中国企业引进国外投资者的公司时,荣毅仁先生提出了组建中信的建议。
当时的中国只有人民银行、农业银行、人保及信用社几家金融机构,根本没有资本市场,根据荣毅仁先生的提议,国务院责成人民银行赴英国、日本等国考察现代信托制度,并在此次考察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信托机构和信托业。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信托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它的命运也必将烙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深烙印。
二、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因改革开放而生的中国信托业承载着改革开放赋予的历史任务,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走出了一条发人深省的轨迹。
信托业诞生后,从金融业务许可来看,它基本上被授予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产业投资等多个市场的广泛业务许可,既可以是金融百货公司也可以成为金融控股公司。
因此,信托牌照迅速走红,信托机构迅速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信托公司总数超过2000家,所管理的金融资产最多时达到6000多亿元,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上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金融支柱产业。
但是由于过度宽泛的业务和监管缺失导致信托公司很快进入了多达五次的清理整顿。
尤其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广国投、中农信、中银信托、中创信托等信托业领头羊的“破产”、“清盘”或“接管”,信托业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到2001年《信托法》及“一法两规”颁布之前,信托业全行业事实上已经处于“歇业”状态。
“一法两规”的发布使劫后余生、为数不多(目前实际营业的也不过50家)的信托公司走上了重生之路。
到目前为止,信托公司的管理资产近3万亿元,2010年的营业利润将超过近百亿元。
如何认识中国信托业已走过的历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中国信托业的轨迹可以描述为:承载着改革开放所赋予的重任,走过了跌宕起伏的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信托业,也赋予了信托业支持改革开放的历史责任。
笔者认为,从宏观角度分析,信托业从呱呱落地开始,便对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承担了三项历史重任。
一是突破金融业的计划体制。
当时银行信贷及现金管理实行严格计划经济管理,不能够满足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客观要求。
因此,信托公司一开始就被允许经营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但却不受国家信贷计划的管理。
在资金、项目、利率及产品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力。
国务院甚至在1980年《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中明确银行“要试办各种信托业务,融通资金,推动联合”。
二是为经济发展引资筹资。
因此,除银行允许办理信托公司外,还允许各地政府及财政部门开办信托公司,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为经济建设筹资引资。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全国引进外资窗口(即被允许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共有十家,其中七家是信托公司。
三是金融创新。
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产品十分单一,除银行存贷业务外,其他金融产品几乎微乎其微。
信托公司被赋予了几乎是全牌照金融业务许可,主要目的是鼓励信托公司提供多种金融工具满足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的需求。
承载着上述三项历史重任,到目前为止,信托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历史阶段。
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高速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至2001年《信托法》颁布前的“歇业”阶段;2001年至今的“重生”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三大职能并举,信托业盛极一时。
从第三阶段开始,信托业以金融创新职能为主,为信托业在中国金融体系的最终定位而艰难探索。
三、中国信托业的功过评说如何评价中国信托业的功与过?虽然是仁智所见,观点差异不足为奇,但金融业甚至主流舆论界,对信托的负面评价远远大于正面评价,信托业“坏孩子”的形象已然树立,挥之难去。
笔者以为,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国信托业应从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信托业的功与过是原生性的。
如前文所述,信托业诞生年代中国没有财富阶层,没有要素市场,没有私有财产,因而,完全可以说当时中国不具备产生以私有财产或财富管理为宗旨的信托服务业土壤。
只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催生了中国信托业,改革开放需要金融业的配套服务,而国内金融制度满足不了需求。
但是为什么恰恰选择信托业而不是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组织来承担这一任务呢?笔者以为,信托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选择。
信托制度从理论和法律意义上应该是资本市场及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石。
如果说传统银行从事的金融业务属于自营性资金业务,那么,其余代理性资金服务业务(包括现代投资银行及资产管理业务)可以说都是建立在信托制度基础上的。
因此,信托制度在英国发源时最初是以个人财产管理为核心的制度安排,以后随着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推广逐步渗透到资本市场服务的主要领域。
当时的中国现代金融业刚刚起步,信托平台可以承载改革开放对金融制度配套要求的所有希望。
因此,信托引入中国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这一选择也赋予了信托业的历史使命,在这种背景下,信托业无市场基础、从业人员无职业化训练、监管机构缺乏监管理论与实际,可以说信托业这个孩子降生在“父母无知、家庭无教、政府也无能管理”的环境中,在成长中产生问题是必然的。
只有这样,才能客观认识信托业的功过是非,片面指责信托业是不公平的。
其次,信托业的功大于过。
信托业的功与过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笔者认为,对信托业的功过评法,到目前为止是不公平的。
从信托、证券、保险等新兴金融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成长过程后才起步走向成熟。
例如,证券行业公司破产及造成的损失巨大,与信托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社会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但是对信托业不仅扣上“坏孩子”的形象,还几度要掐死这个“坏孩子”。
“坏孩子”的罪状已是罄竹难书,笔者不再赘述,只是从个人观点出发,谈谈对信托业“功”的一己之见。
信托业的“功”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金融创新,信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金融创新的母体。
从资本市场的主要产品(如债券、股票、租赁、基金),到主要金融机构类型(如证券、基金等),无一不是发展于信托平台而随着市场扩大、业务成熟后逐步独立于母体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与机构。
因此,信托业对中国现代金融的创新贡献是无可非议的。
二是引进外资。
信托业曾经是中国引进外资的核心平台。
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国外商业贷款大部分是由信托引入的,相当一部分大项目的设备是由信托以租赁方式引入的。
三是筹集建设资金。
在改革开放初,融资需求巨大,银行无法满足需求,尤其是计划外的市场经济组织的需求银行更难以满足,信托在筹措资金、促进金融资金市场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当时的深圳和海南特区建设中,全国各地信托公司成为特区筹措资金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四是培育现代金融人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资本市场及现代金融业建立与发展的人才培养是在信托平台上完成的。
到今天为止,资本市场的高级管理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在信托平台上认识资本市场的。
四、中国信托业路在何方今天的中国信托业正处在重生的征途上,表面上鲜花似锦,高歌猛进,其实是危机四伏,前途堪忧。
说它鲜花似锦,高歌猛进是因为信托业自2001年重新登记后,尽管困难重重,但业务仍然发展迅猛,预计到2010年底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将超过基金公司,营业利润也大幅提高,社会各界对信托的关注又重新燃起。
说它危机四伏,前途堪忧,是因为:一方面信托业业态定位漂移,目标市场尚未确定;另一方面是信托业节节败退,遭遇四方围堵。
信托业已先按银监会要求完全退出存款市场,部分退出银行间市场和贷款市场;证监会在将信托完全逼出IPO市场后,现正全力清剿信托公司在PE投资、股票二级市场的业务,最近不顾信托金融业务许可证关于债券承销业务的明确界定,已全面禁止信托公司的债券承销业务。
此外保监会最近发布的保险公司投资规定也将信托公司排除在外,鼓励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以债权投资计划方式募集管理资金,事实上是开展信托业务。
此外,信托的银信合作业务及理财业务也面临严峻考验。
可以肯定地说,随着金融市场分工细分化,信托公司的边缘化已至尽头,中国信托业路在何方是监管层、政府管理部门及从业机构需要共同面对的迫切问题。
信托公司路在何方的答案可能要从两个方面寻找,一是信托公司是否还有独立的路可走,也就是能否找到自己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二是路在哪里,实际上就是信托公司的目标市场或者说业务范围怎么定。
关于信托公司是否有独立的路可走的问题,应该说各个方面在认知上有较大差距。
代表性的意见有两类:一类认为信托发展前景广阔既能混业经营,也可以专注于某一项业务。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信托业已走到尽头,它既与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有交叉,又充当银行规避监管的通道,信托功能完全可以由其他机构行使。
笔者认为,信托业在中国仍然有路可走。
主要依据有三点:一是中国金融制度的计划经济特点并未消失,在其他要素市场高度市场化甚至过度市场化的同时,中国金融业仍然以政府行政管理为主,从产品到价格(利率)甚至到“产量”(贷款规模)管理都存在浓厚的计划经济特色。
仍然只有信托公司在产品创新自主定价、定量方面具有相对充分的自主权。
在这种金融管理体制下,金融市场存在着二元市场,在银行贷款及公募股票及债券市场之外,存在着巨大民间市场化的资金需求与供给市场,这个私募性民间资金市场是信托公司的广阔天地。
只要中国的金融体系不走向彻底市场化,信托公司的历史责任就尚未完成。
二是中国金融市场尚处于高速成长中,市场需求巨大。
金融市场伴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建立现代金融制度。
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金融市场仍然以服务于企业融资为核心,随着第一代创业企业家退休潮的来临,中国金融业将步入财富管理黄金时代。
金融市场细化、金融产品创新将继续,在此过程中,具有天然创新优势的信托业不可或缺。
三是中国金融业仍以分业管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业务界限相对严格,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也为信托公司提供了发展空间。
关于信托公司业务定位问题,笔者认为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排他性业务,也可以称为主营业务;另一个是兼营业务,可以与多类机构共享,但需分别申请业务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