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国有企业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

论国有企业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

论国有企业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
发表时间:2011-12-01T09:43:10.780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8月下期供稿作者:胡梦琦冉婷婷
[导读] 《反垄断法》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并且以社会为本位。

它保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即广大人民群众所享受的利益。

胡梦琦冉婷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8-0000-02
摘要:《反垄断法》是高级的市场经济之法,中国《反垄断法》的出台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国有企业的垄断与反垄断这个争议性话题,笔者从《反垄断法》的基本特征、立法目的、适用主体、完善意见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对国有企业垄断有没有被本法所规制以及如何被规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国有企业;反垄断;反垄断法
垄断是限制竞争的一种,它集中体现了限制竞争的本质属性,并且往往是限制竞争的最大企图,因而垄断在反限制竞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反限制竞争法首要的反对对象,以至于常常用垄断来概括、统称限制竞争行为,用反垄断法来概称反限制竞争法。

《反垄断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并向法制化、成熟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理论上讲,《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应该包括一切市场经济的企业主体,但是其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国有垄断行业以及一种特殊的现象即行政垄断, 是否适用于,《反垄断法》在立法过程, 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反垄断法》出台后有部分评论认为, 其第七条确立了垄断行业的合法性, 排除了《反垄断法》的适用。

笔者认为以上的评论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针对上述观点,笔者将从《反垄断法》的基本特征、立法目的、适用主体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国有企业垄断有没有被本法所规制以及如何被规制。

一、《反垄断法》的基本特征和立法目的
(一)国家干预性
《反垄断法》是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而进行的调整, 它反对非法垄断、保护有效竞争,是促进和保证国家适度干预的重要力量。

《反垄断法》在本质上就是现代国家为适应弥补民商法调整的不足而自觉地干预市场,以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和经济活力而产生的。

这里所说的国家干预是以市场经济作为共同的基础的,因而它与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国家经济统制完全不同。

(二)社会本位性
《反垄断法》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并且以社会为本位。

它保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即广大人民群众所享受的利益。

《反垄断法》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是通过对自由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来实现的。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竞争法乃至整个经济法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对单个竞争者利益的保护,而在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公共政策性
随着经济现象的日新月异,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在《反垄断法》里,彻底的非黑即白之分是没有的,同一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行为由于各种情况可能是合法的,也有可能是非法的,甚至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都可能如此。

因而,《反垄断法》具有明确的公共政策导向。

另外,《反垄断法》第一条即立法目的规定:“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而第七条也规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技术进步。

前款规定行业的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

诚实守信,严格自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

”可见,第七条的国家干预目标和《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存在相同之处。

因此从立法目的来看,既不能认为本条所规范的国家干预完全不属于《反垄断法》的范畴,更不能因此认为其从整体上排除了《反垄断法》的适用。

二、《反垄断法》的适用主体
《反垄断法》是一种市场经济基本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法律规则, 它应统一实施于各个行业和部门。

同时,反垄断法作为一国的“经济宪法”,应平等适用于各类经济活动的主体。

正如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其《竞争法的基本框架》中就“竞争法的适用范围”所指出的:“它应该被尽可能地运用于所有市场交易,而无论其属于哪个领域;它应被尽可能地运用于所有从事商业性交易的实体,而无论其所有制和法律形式。

所有豁免本法的情况都应在恰当的法规中加以严格限定”。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情况下, 中国反垄断法也应当尽可能适用于所有限制竞争的行为,平等地适用于各类主体。

这在多数领域、多数情况下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是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领域尤其是国家垄断性行业, 以及各种行政垄断现象,确实很有讨论的必要。

由于国有经济实质上就是代理人经济,极有可能造成管理层为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从而通过实际掌控的国有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地位侵害广大消费者利益和整体国民的利益,并且在此过程中寻租。

正如有学者所说“正是由于获得了公众的支持和忠诚,政府的公共权力才具备合法性。

”垄断性国有企业的垄断权力来自政府的授权,垄断性国有企业的这些引起公众不满的垄断行为已经严重损害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因此,笔者认为,《反垄断法》的第七条在提出要保护国有企业的合法经营的同时,实为强调要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利益。

然而,由于缺乏具体有效的规制措施,导致其效力极为有限。

三、对垄断性国有企业垄断行为进行规制的主要措施
首先简要分析一下我国对垄断性国有企业的垄断行为规制措施存在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不对称使政府对垄断性国企的产品、服务价格管制虚置,收效甚微。

国有企业的代理人作为市场主体掌握着国有企业的经济指标及其全部动态信息,然而代理人的利益多元化,代理人很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隐瞒对其不利的信息。

第二,相关规制法律规定的模糊性,使得对垄断性国企的垄断行为的规制条款虚置。

这里主要针对的就是《反垄断法》第七条,第七条规定国家对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予以保护,但由于法律没有规定哪些行业属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因此很可能被理解为凡目前国有占控制地位的行业都属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

其次,虽然第七条还规定相关国有企业“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
者利益”,但法律没有规定消费者等相关社会公众对其进行社会监督的途径。

针对以上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完善对垄断性国有企业垄断行为进行规制的主要措施有:(一)完善价格管制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国民,全体国民作为名义上的股东有权了解垄断性国有企业的详细信息,特别是关系国民利益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垄断性国有企业日常经营中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如成本利润、职工薪酬等详细的财务信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以便全社会对这些国有企业的监督。

(二)进一步健全竞争法律制度,规范国有企业市场行为
《反垄断法》实施三年来,对国有企业垄断行为规制效果不明显就是因为其相关法律规定的模糊规定造成的,甚至这些模糊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垄断性国有企业实施垄断行为的“豁免条款”,因此行使立法权的机关应对“关系国家安全行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行业”做出严格合理的界定,否则就会形成现在国有企业所在的行业都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

在对相关关键概念解释的同时应以法律规定形式增设独立于行政机关的非常设机构反垄断调查机构,只有这样,非常设调查机构对垄断性国有企业的垄断行为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凤楚、张玉军:《论合法垄断——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研究》,《研究生法学》,2000年第2期;
[2]华惠:《垄断概念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蒋帅:《建立我国的反垄断制度》,《经济问题探讨》,2004年第1期;
[4]孙晋:《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构建与政策性垄断的合理界定》,《法学评论》,2003年第3期;
[5]王建权:《和谐社会语境下国有企业垄断行为的经济法规制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22期;
[6]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