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教研之路
经开区通海路中学任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生命都本应该是灿烂的。
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是一种经历,一种人生的财富,走好每一步,让自己的价值在奉献中升华,才能无愧于生命的意义。
我从1998年踏上工作岗位至今,一直任教初中语文并担任班主任。
转瞬之间,18年过去了,回顾自己的教学教研历程,总有一份感激和欣喜涌上心头。
从我的成长经历来看我是十分幸运。
我工作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校,并且融入了这个集体,是学校给我搭建了慢慢成长的舞台。
我得到了许多前辈师长与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在他们的细心呵护之下,我才一点一点地长大。
尤为重要的是我和教学教研研始终相伴,教学教研让我踏出了初涉讲台的迷茫,教学教研给我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教学教研成了我成长的动力。
一、教学教研带我走出迷茫
1998年下学期我走上了三尺讲台。
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之时我才感到做老师的不易,做优秀教师的艰难。
尽管讲台上的我充满自信,有爱心,有不怕输的精神,也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但现实却和我开了一个玩笑。
学期末语文抽测中我任教的两班成绩都落在了其他班级的后面,我觉得很迷茫,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想想自己付出了热情、爱心和汗水,为什么却是那样的结果?
我从自身找原因,向老教师请教方法,调查学生找问题,真正明白了理论和现实是有区别的。
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听课、钻研教材
教法,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我恭恭敬敬地搬起小板凳走进了任汉龙老师等老教师的课堂,又重新当起了小学生,认真听课,虚心请教。
一个学期下来,我的听课节次达了80节,平均每周听了4节课。
我还如饥似渴地阅读专业书籍,我自费订阅了《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月刊》《咬文嚼字》等五六种专业刊物并作了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再次走上讲台时,我终于在课堂充满了笑声的同时,让学生紧紧跟随着自己的执教思路、思考、领悟。
找到根源,洒下汗水,开始收到了成效,在自己的努力下学生更爱课堂,更爱语文,自己执教班级的成绩也有了明显地提高。
在乌江中学初上讲台的日子里,我像个刚学步的孩子般坚强地跨出了我的“第一步”,也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困难时都有了一份坚强的心。
也第一次尝到了教育科研的甜果,学会了从困惑中找问题,从问题中寻方法,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我在自己慢慢成长的过程中也挑起了学校语文教学教研的重担,我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学校教科室主任,加入了市中语会。
近两年我参加过县级以上专题业务活动和教学研讨活动十次以上,2015年4月赴,2016年4月赴荆州参加了两届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我参与的省级课题“中学三生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成功开题并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
二、教学教研引领我稳步成长
2011年10月调入了经开区通海路中学并坦任语文教研组长至今。
我认真组织指导学校的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教研组与备课组的专业引领作用,在教学研究工作中赢得了同事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有经开区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能经常协助我区教科所深入基层学校进行调查研究,课题指导等,帮助薄弱学校切实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多次担任语文期末考试阅卷组长,为提高我区的语文教学质量建言献策。
每学年听课不少于80节。
记得2013年上学期我代表学校参加了经开区“珍珠山杯”教学比武,在执教《安塞腰鼓》一文时,虽然登上讲台的只有我一个人,但是课后的幕后英雄们却远远不止一个。
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甚至是学校领导都帮我把关。
教学导语,教学流程,问题的设计,作业的布置……一次次的试讲,一次次的磨课,教案一改再改,课件、材料也是准备了一次又一次,有很多次都是隔天夜里修改,第二天就要试上,就这样在理论和实践中一次次的调整自己的教案,终于荣获得了理想的成绩。
这个过程让我明白:每一次展示,重要的不是展示的那节课,而是准备的过程。
在领导与同行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一次又一次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对课堂的理解,对教学的认识也会随之逐步提高与升华。
我针对我校实际每学期实际组织学科公开课、观摩课和研讨课十次以上,成为本学科教师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近两年来,在县级及以上教研活动中上过示课两次(2015年4月教出中考复习研讨课《古典诗词的赏析》,2016年3月教出阅读观摩课《骆驼祥子》)。
三、教学教研启发我全身心投入
经历与实践表明,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科研的教师很难称得上是当今合格的老师,充其量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只有进行教育科研的老师才是“充满智慧的专业人员”。
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对教育进行研究,他才不会是一支燃烧之后什么也没有留下的蜡烛。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必须提高问题意识、批判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是通海路中学推进高效课堂教改领导小组的核心成员,积极为通海路中学推进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提供理论支持和教学实践。
我能及时总结并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教学论文《深挖教材寻例含英咀华酿美文》在全国第二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另外还有两篇教育教学经验文章在市级及以上教研活动上交流推广或在市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
我一直很羡慕黄厚江、余映潮、程红兵、程翔、王君等名师,他们不但课上得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
他们的文章亲切朴实,又充满着真挚的感情,让人喜欢读更让人感动。
许多教育的随笔、教学的故事,没有什么空洞的说教,而是真实的感情流露。
他们能写是因为他们经常思考,让人感动是因为他们真实,他们取得教学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对教育全身心的投入。
我在练娥老师的引领下连续两年参加了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有幸聆听了黄厚江、余映潮等专家名师的报告、这些专家、名师的报告,给了我勇气,给我指明了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的教育科研,不就是踏踏实实的研究我们的教学,研究我们的课堂,研究我们的学
生吗?把我们的困惑转化为我们的课题,让专业的引领、专家的经验为我们化解困惑佐证。
我们来自一线的成功经验,对教育教学的真实感受就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就是活生生的“沾着露珠的野菜”,而不是“鱼翅燕窝”。
让教学更有实效,让学生有发展,让学生学得有滋味,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就是我们的追求吗?
记得这样一句话:“我不能肯定努力了一定成功,但有一点我能肯定,那就是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前进的道路上,既有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苦难与挫折,但是不管怎样,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不断努力,因为只有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践与体会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