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公民教育
德国的公民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公民教育
著名教育家的公民教育思想 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战后不同时期的公民教育理论的变化
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
公民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希腊城邦,雅典的 “公民大会”早已名垂青史,公民教育的起源可以 上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柏拉图的《国家篇》、 《法律篇》中都有对公民教育的阐述。 在德国,公民教育也被理解为政治教育,是一 门有关政治科学的公民学科。泛指教学、熏陶、修 养。
经验。
实施这三个课题的教育顺序为:职业教育,公民 教育,普通主人教育。
认为:国家的公民教育强调的是国家公民的道 德,因此教育的基础应该建立在义务、工作与故乡
三个范围上。
义务 — 责任感的唤醒 工作 — 了解道德的应用 故乡 — 培养对故乡的爱进而扩大到对国家、社会的爱。
2、斯普朗格
(1)斯普朗格(1882—1963)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主要 代表人物,德国现代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既是教育理 论家又是教育实践家。 (2)他认为,国民教育不能只是视为一种技术,而是要
禁止灌输原则
保持争论原则 分析能力/学生个体利益原则
1、德国的公民教育理论
政治修养理论 德国的政治修养理论亦称“政治养成理论”源自德国的 古典修养观,对当代德国的政治教育思想有理论奠基意义。 其基本内涵主要有: 人本思想:赫尔德认为:“人的修养就是发展人的天赋, 个性的养 成和人的自身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 体。” 主体性思想:指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教育要以人的 自主发展为宗旨。 价值论思想:指的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4、政治—极端主义
5、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的德国
•政治参与技能教育 1、智力的技能(描述表达、分析解释、评价判读)
2、行动的技能(沟通与合作、意愿表达、民主监督)
•民族精神教育 指的是弘扬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的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主要有:(1)对现实存在 的纷争、矛盾、问题尽心分析;(2)学习历史识, 认清历史,重视历史;(3)学习基本的社会信息等。
封建君主专制时期——驯服的臣民教育
在整个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的近代德国,其政治教育 始终是以培养“驯服的臣民”为最高目标。 在普鲁士崛起时期,从大候选到弗里德里希—威廉一
世,再到弗里德里希二世,整个普鲁士精神的象征都是
“尚舞精神和军国主义”这种高度井然有序的机械式的效 率同政治服从以及“国家利益至上”的臣仆观念结合在一 起,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标。
纳粹时期——国家至上的政治教化
希特勒上台后,把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运用到
政治领域,提出由“民族精英”施行统治的领袖原则。
这一时期的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几乎完 全决裂于西方教育的传统、决裂于政治教育以往的历史 和发展。
排挤在有思想的教师,扼杀学校自由探讨的学
术氛围,教育的内容充斥着法西斯的种族理论、反犹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组成
管理部门 计划和原则问题处 五个工作组 大众媒体工作组
时事评论工作组
校外政治教育工作组 学校政治教育工作组 内部统一工作组
东—西方论坛
《博特斯巴赫共识》 《博特斯巴赫共识》作为德国公民教育的里程卑,被 誉为德国公民教育的”圣经“。 1976年,针对各联邦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一致,存在 着巨大的分歧,在巴符州政治教育中心主任的邀请 下,德国政治教育家齐聚于小镇博特斯巴赫。在那 里达成了共识—德国政治教育的最低共识,也就是 政治教育的三个原则: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建立标志着独立自主的公民教育 (政治教育)工作在德国正式启动。
联邦德国建立初期,根据纳粹独裁统治的历史及联邦政府 和社会需要履行的任务—促进民主、宽容和多元化为基础 的政治觉悟的发展。基于此,西德政府在1952年建立了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 目的:“为了在德国人民中强化、传播民主和欧洲思想” 工作目标:“通过尽可能宽泛的信息传播,促进民众对政 治事事件的认识,强化民主意识,增强参与政治合作的准 备。
德国的公民教育
胡静
主要参考文献:
1、佟斐 .浅析德国政治教育的目的、属性与绩效.全 球视野理论月刊.2008.4 2、任平.德国学校公民教育一瞥.环球长镜头 3、傅安洲.联邦德国政治教育中心述评
4、彭正梅.《博特斯巴赫共识》研究.外国中小学教 育.2010.5
5、何亚娟.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启示.华中农业大 学学报.2007.6 6、范捷平.德国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教育
德国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点是“和平教育”。
这与德国的政治局势有关。联邦德国的青年对“军 队一体化”问题缺乏兴趣,他们拒绝服兵役,导致 联邦国防军兵力不足。
二、西德著名教育家的公民教育思想
1、凯欣斯泰(纳) 2、斯普朗格
1、凯欣斯泰(纳)
(1)凯欣斯泰(纳)(1854—1932)被称为德国“职业教 育之父”,德国教育家。曾任慕尼黑市政府教育局督学。 后在科隆任学校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创立了职业学校。 (2)主要贡献: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形成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2、德国公民教育的目标
政治认知
1968年,德国联邦议员的有关规定中,就对政治教育目 标做了如下规定:能对有关政治进程的事实和情况给予真 实客观的评价;培养人民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判断能力; 使公民可以在社会中认清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引导人们了 解并认识民主制度的价值;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让 公民了解政治制度的性质,和实行民主的程度。
•政治社会化理论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治 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 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
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德国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社会化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一 下两点:
第一、政治社会化是学习和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
德国政治教育《大纲》规定要求,公民应当具备与德国现 代民主政治及其发展相适应的政治认识能力。
•政治认同 20世纪80年代,德意志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将“加强对自 由和多元化民主的认同;了解民主主义的制度,熟悉民主选
举:“能够成功地利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作为推 动力的政府,就有可能降低在实施政策时所花的代价,同时 还能使生产力水平保持在一个很高的层面”。
能够把职业与公民教育的含义作正确的解释,主张把
公民教育与职业训练合而为一,不再使他们成为对立的两 种教育工作。认为:“公民教育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训练青 年,使其成为独立的、自由的、道德的人格,并能够有高 度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自愿地为国家而尽力工作。”
(3)凯欣斯泰(纳)认为,每一个具有国家公民身 份的人,必须完成三各重要的课题: A、有固定的职业 B、在福利方面享有权利,也必须负有义务 C、在文化里求得心灵生活,在工作场所中有丰富的
达到一种目的,即从知识的获得到概念的形成,从受教
导到内在心灵的形成,这些都是公民教育的重点。 公民教育的内含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 A、国民道德 B、个人道德 C、个人责任
三、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进程
1、封建君主专制时期——驯服的臣民教育
2、魏玛共和国时期——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 3、纳粹时期——国家至上的政治教化 4、二战后联邦德国——民主政治教育
在威廉二世掌权之后,要求学校要服务与反对
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斗争,要以多种方式维护帝国
的统治。
魏玛共和国时期——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 1919年《魏玛宪法》中规定“所有学校都要追 求道德教育、公民意识、德意志民主性和民族和解 精神的目标,共和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展以‘公民 意识’、‘德意志民族精神’、‘民族和解思想’ 以及对待不同宗教或政治见解者的宽容感为基本思 想和主题的政治教育活动”。
1945年以后,德国教育界已达成一种共识: 中小学的公民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同时又是 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公民教育
二战后德国公民教育思想的转变,为什么曾经令世人畏惧 和不安的民族在二战后会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
德国一向具有公民教育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二战后 德国和议会更是把公民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 部分。 如:构建了学校政治教育、校外政治教育、强有力的舆 论导向和各种社会运作手段在内的政治教育体系。
主义、和生存空间论。如:青年学生到中学毕业就 可,大幅削减学习知识的课程增加体育锻炼和政治学 习的时间,强调德国历史上的种族斗争和生存斗争等。
谢谢!
•政治认知—参与理论
即政治认知—政治认同—政治参与理论,这是当代德 国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认知:指的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任 务、事件、活动及其规律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认同:“人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 和意识上的归属感”。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 表达自己与政府活动的相关的政治行为。
•政治能力 德国的政治教育非常重视政治能力目标,主要含三种能力 1、观察和描述能力 2、解释、评价、整理、运用能力 3、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国公民教育的内容
民主政治知识教育
政治参与技能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 和平教育
•民主政治知识教育
1、国家体制、宪法与民主政治理论
2、国家与公民 3、民主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