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状分析谈中国教育,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家庭和学校的正确教育是怎么样的?说到教育,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其实可以分为教和育。
首先大家反思,很多父母亲,你育了,可以再孩子成长过程中你正确的教了吗?学校,在教的过程中,做到育了吗?只能说我们现存的教育,功利性太强,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上好的大学,却忽略了作为社会的个体的个性化和素质教育。
在学校在升学率和优秀率的前提下,部分教师师德沦丧,接受家长送礼,金钱化严重,不惜为了收费辅导牺牲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权利。
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现代科举制度犹如一根令人着迷的指挥棒,使得教育完全成为了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工具或方式。
升官发财的仕途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挥之不去的梦靥,也由此成为权力腐败的深刻社会思想道德之源。
教师们教,学生们学,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升学。
教师为了升学率,考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题库题海,而考试也就在题海题库中抽选,这样的结果就是:学子不学经史子传,唯有题海苦练的学风。
当这些人考上大学后,往往也是所选其人,而亦非其才。
以至于这些人在上了大学后不知所从,而中国的研究生活博士生是如此稀少而且少有作为也不足为怪了。
从另外一种角度看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但凡中国思想教育僵化,社会矛盾也随之增加,当矛盾难以调和时,就会发生深刻的社会剧变;但凡中国思想教育发生变化,则会迎来新的社会变革。
法家思想促使了大秦帝国的诞生,而儒家的确立,却使得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而这科考、吏政却是这教育的精华。
当强行嫁接西方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摧毁了传统封建文化的统治,同时也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战的实验战场,中国本土文化最终但不是彻底地击败了西方文化势力,同时也在迷茫中摸索,终于实事求是地找到了中国自己应该要走的道路。
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仍旧是摸着石头过河,以至于前方的道路和我们的方向依旧迷茫,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对于生命的信仰迷失在神圣与物化的尖锐矛盾之中。
中国教育现状要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是十分敏感而且触及政治神经的问题,这里避开教育体制问题而仅从表面现象进行介绍。
现状之一:人虽多,而才少。
知识的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基础。
然而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成为有能力的才人,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我们的人才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现代教育体制思想问题。
因为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决定的教育价值取向,而我们的教育取向,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结构。
如今我们关注的是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都认为读了大学,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只在乎形式和结果,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这就是嫡传于2000多年前的升官发财的思想。
这种思想的结果不仅导致了中国人才结构的不平横,同时也误导学子们的道德价值取向,更是吏政腐败的根源!请问当今的学者或官员,有几位有事业心或责任心?有的恐怕多是名利心吧!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然也!于是乎各类高校应市场需要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成立,一时间中国大地遍地皆是大学生,然而这些大学生却依旧难以寻找工作,甚至不如高中生。
这就是商业化中国的必然结果,对于道德的学习或认可基本是否定的,必然是唯利是图,寡情薄义。
现状之二:投入低,成本高。
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211工程以来,鼓励地方和民间办校,而那些政府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人却通过计划外招生创造收入,试问有几个校长没有名车?再看有几个教育官员没有高级住宅?更有举办所谓的贵族学校,这就使得中国基础教育出现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
而中国要维持教育这个庞大的机构,需要的成本十分昂贵。
表面上看教育没有被产业化,实际却被商业化了。
这就是中国教育改革艰难结症所在。
这和中国其它国有部门机构改革一样艰难和尾大不掉,因为涉及的范围和利益十分广泛而且里面猫腻甚多,这是中国政府无法正视的严重问题。
因此忽悠的改革话题,早就烂在茅厕里面了。
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分派存在不公平或不公正。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可直接反映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之上,教师是蜡烛,难道真要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春蚕,难道真要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是孺子牛,难道就只能吃草,却必须挤出来奶来?在这样为人师表的光辉之下,出现教师为了虚名而出卖自己或是为了利益而出卖灵魂的现象,难道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为官当权不重视教育,这是为官者的耻辱,是当权者的罪恶,是历史的罪人。
——口口声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悠精神文明的建设,实际变成追名逐利或是出政绩的官场作秀罢了。
现状之三:义务教育的尴尬。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精神,孩子们应当享受义务教育。
可是这义务二字似乎只是落在孩子们家长身上的责任:为了孩子读好一点的学校,则必须缴纳借读费、捐资助校费或计划外招生等等费用。
所谓就近入学,学校也可以推诿说学生已经收满了,想法帮忙是可以的,那得多交钱。
对于普通百姓人家,这学校的差距是很大的,而学生们到底有多大的可选择性呢?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面临择校的问题,上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上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一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
相对而言,民办学校的收费较高,需要一个家庭有较好的经济条件,这个条件决定了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决定了孩子能享受什么样的教育资源。
高等学校虽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在现代科举制度之下,高校的招生意向仍在客观上影响或制约着义务教育的教学取向。
从中考到高考,几乎都是盯着高校的培养人才目标而行动的。
这也就是为何近年来考研究生或公务员的学生增多的原因了!现状之四:高等学院增加,职业学校虚化。
随着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各地地方高校迅速猛增,而那些之前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一下变成了高校,似乎一夜之间,全社会都需要研究型或综合性的人才了,重乎虚名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社会作用应当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而当我们的经济改革发生巨大变革时,我们却缺少实际可用的人才。
而学校依旧在传统的科举体制下实现升学率为唯一目的,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子来交钱就读。
而实际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而那些职业技术学校要么夭折,要么被地方政府收编,成为教育变相产业化的工具。
有的地方政府干脆实行校长承包向私有化看齐,实行自负盈亏,还要规定上缴利润。
学校商业化腐败也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商业化的教育难道能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跟多的人才?相反,不过是为了满足这么多孩子们渴望接受大学教育的需要或渴望罢了,对于家长们来说是了却一桩心愿,对于孩子们则是一种希望,而对于社会来说,则是培养了一大群拥有大学文凭的高中生而已。
现状之五: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虚。
中学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教育改革,实际这只是教学内容的变化,实际依旧是陈腐的老路。
我们并不希望能通过课程改革试点来救赎那些可怜的孩子,毕竟孩子们承载的是我们或国家社会的期待和希望。
可是这一考的结果,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依然考定终身。
孩子心中压力不堪重负,家长心中忧戚苦不堪言。
对于学校来说,应试才是重点,至于素质教育,那是可有可无的,至于考试要求,也不过是走过场罢了。
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将会产生出怎样的结果,恐怕这才是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价值失落的根源吧!那么腐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试问有几个官员没有腐败?试问有几个百姓人家没有贪心?这种教育下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学生很多,但我们缺人才;我们有一些人才,但却没有理想和责任心;我们有一部分得力干将,可是却不知道追求什么。
那么,我们又要发展什么呢?素质教育,只是忽悠世人的幌子,内骨子里依旧和20年前一样。
中央一群老者,无论如何也是煞费苦心,只是一味地求得内内外外一片和暖的和谐气息,这能是改革吗?实际却是借改革的名,左右逢源地平衡权力矛盾和利益罢了。
如此求得的短暂平和,却由此种下道德沦丧的祸根,那么腐败就是一种自然了!现状之六:我们在教什么?当年文革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之后,在后来的30年来,我们注重的是西方传进来的科技知识,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介绍或解读则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
对于思想文化的教育,如同中国人对于性的教育一样,缺乏或无知。
先前媒体娱乐界的引导,直接从西方文化娱乐的层面对学生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和震撼,对于热衷于名利的中国人来说,那个时期,很有些人都想成为影视歌星。
而一度出现的各式超男超女更是方兴未艾,更多的已经颠覆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
于是一个猛然的警醒,才发现先前那些苦苦叫喊的余秋雨、贾平凹等是多么难得和可笑,而后又发现张爱玲居然那么有滋有味,发现易中天、于丹和钱文忠这样一批所谓的文化红人又是多么的可爱可亲。
作为媒体转向这方面的报道,是值得高兴一下的,但这只不过是媒体的一种商业行为,中国四大名著可以被一群文化贩子翻来覆去反反复复地拍戏,能翻出传统的孔夫子、老子、庄子等,也不足为怪!为怪的倒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中,这样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介绍或分析是多么的可怜!这也就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迷失的根本原因吧!因为当我们的孩子都能学会反思的时候,孩子们还会听话地去走那条早就铺好的所谓仕途经济之路么?现状之七:校长推荐,抱薪救火。
校长实名推荐制,这是中国高考制度的新视点。
其实稍微一分析就知道,这种推荐仍旧有一些前提,只是可以降一定的分数优惠,仍需要参加高考。
如此的结果,对于那些偏才仍旧是痛苦的事情,而对于那些有优惠条件的学生,相反就可能成为校长腐败的目标。
校长腐败,并非个例,在现实中,校长是十分富有的属于权贵阶层的。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对于偏才,毕竟是少数,因此这个校长实名推荐制仅仅是想打破唯分数论而采取的无用之举,相反更是抱薪救火,成为中国教育问题欲盖弥彰的把柄。
现状之八:学生犯错,教师尴尬。
教育部下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本人以为这样的规定本身就是多余的。
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解惑,更是教书育人,不然这个为人师表如何为?只是教知识,现在电子技术越来越发达,这样的教师是可以走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