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产物权与债权的区别【摘要】动产物权与债权作为两类最基本的财产权,既相伴而存,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相离而立,在性质、客体、设定、效力、期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了解并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对于动产物权与债权的类别整理、立法的完善和复杂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在经济生活的绝大多数领域,物权的特性仍然存在,物权与债权的性质区分仍然存在,而对于一项权利是物权或是债权的认定,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产物权物权债权债权物权化动产物权与债权作为两类最基本的财产权,既相伴而存,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相离而立,在性质、客体、设定、效力、期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近现代法上,动产物权与债权的目的性与手段性在发生着更迭与交错,特定领域的债权有物权化的现象,某些动产物权也有债权化的趋向,动产物权与债权还有性质上的渗透与融合的问题,体现出两者的区分具有相对性。
了解并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对于动产物权与债权的类别整理、立法的完善和复杂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一、动产物权1、物权的概念物权的概念产生于中世纪,物权体系及债权体系形成于19世纪后期,迄今为止,时光已行进了100多年,时世沧桑,社会生活早已面目全非[①]。
因此,继续以“财产的归属”与“财产的流转”来概括和区分纷繁复杂的财产关系,以物权和债权来界定和区分财产权利的基本形态,必然要出现各种漏洞和谬误,学者所指出的动产物权与债权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乃至于相互转化,便是确凿的证据。
与此同时,依据社会变革所提供的新的材料,日益进化的法学研究方法不断开拓新的视角和思路,而揭示固有理论的局限,指出事物之发展的某些重要趋势,尤其是超越法学学科领域的桎梏,以历史学、社会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方法和角度研究法学问题,则是现代法学应有的特征。
但是,世界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世界存在基础的崩溃,法学问题的多向、多极思考,并不等于法学基本理念的虚无,法律规则适用上无论出现多少例外,并不等于法律制度的结构性坍塌,而动产物权与债权在某些领域、某些场合的含混,也并不等于此两项权利基本类型划分价值的丧失。
至少,在重新设计全新的权利概念并以此为依据重构财产法体系的任务未完成之前,传统的动产物权和债权的概念必须坚持,传统的以动产物权和债权为基准的财产权利体系必须维护。
目前我国法律中还没有物权这一说法,只有财产权的概念。
财产的所有权是指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②]。
这里的财产当然包括了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
动产物权在法律上的定义是什么?至今还没有见到过。
一般来说,物是指有形物,而无形的则是权。
利如房屋是有形物,而相邻关系则是权利。
法律上的物都有财产的属性。
没有财产属性的物就不会产生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太阳月亮是物,没有财产上的意义,没有所有人,也就没有法律上意义。
挡了别人家的阳光,并没有侵犯具体的物,但也是侵权,这个权是由财产的所有权派生出来的。
一切有形的物都是有所有人的,包括个人,法人,国家。
没有财产意义,没有所有人,就不存在侵权问题,也就没有法律意义。
2、动产物权的内容从比较法的角度观察,动产物权的内容仅限于法律规定的动产。
在法国,“注册动产”为重要的、流动性大的动产,如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③]。
意大利民法规定,轮船、驳船、航空器、机动车等为动产物权。
在日本,农业用动产(包含发动机、原动机、拖车、抽水机、制茶机、孵卵机、干茧机及牛马、小渔船等)、汽车、建筑机械等动产物权。
在我国台湾地区,动产指一切具有最大或者较大价值的动产如机器、设备、车辆甚至加工中的产品半成品等。
在当代社会,动产的价值虽一般较不动产小些,但其法律意义、经济意义也不能忽视,尤其是机动车辆、船舶、航空器这三种重要的动产,在现代社会中,更具有不亚于不动产的重要价值。
3、动产物权法律效力在现代财产法上,动产物权主要是船舶、航空器等重要动产的所有权及其变动、动产抵押权和动产让与担保•。
这些权利的存在宣告了动产上物权与占有的分离,从而突破了“动产物权以占有为公示方法,不动产物权以登记为公示方法”的传统民法规则。
然而,动产物权法律效果仍有生效要件主义和对抗要件主义两种立法例。
所谓生效要件主义,即动产物权依法律行为的设立、转移、变更和废止等事项非经登记不得生效的立法体制。
所谓对抗要件主义,指的是登记对动产物权变动的行为只具有确认或者证明的效力,而没有决定其能否生效的效力。
二、债权1、债权的含义较之物权,债权概念的出现晚得多。
从实际情况来讲,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肯定是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和利用,因此,表现财产归属关系的物权制度肯定最早发生。
而债权主要表现财产移转关系,其核心为商品交换,因此,在一种生产力低下从而财产流动极少的社会发展阶段,债权制度必然相对落后。
只有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发展到以社会分工和交换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时,只有当财产交换及流通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社会现象时,债权制度才有其发生和发展的真正条件。
故债权制度的形成必然晚于物权制度。
债权的基础是契约,而契约法在罗马法是很不发达的(原因当然在于其交换关系不发达)。
诚然,对于罗马法的契约法是否发达的问题,学界存有不同看法,但多数人持否定态度,英国法学家波罗克甚至认为:“不论在什么地方,契约法只是在法律发展的高级阶段才出现。
即使在古典时代的罗马法的最后形式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同理论。
”孟罗、斯密也在其所著《欧陆法律发达史》一书中断言:“自古以来,无论何处,基于契约关系所生的人的债务,其发达恒较有体物之权利,为期稍迟。
”[④]所以,从古代法时期直至欧洲中世纪,在拿破仑法典以前,物权是民法的核心。
至19世纪,在罗马法传统的基础之上,作为近代民法对于体系性的逻辑要求,逐渐形成物权法与债权法的“分流”,乃至“完成了以所有权为中心,加上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作为事实状态的占有所组成的抽象的物权法体系,与此相应,契约也被视为发生债权债务的原因之一,与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和侵权行为构成更为抽象化的债权法体系”。
由此可见,“债权”的概念在罗马法上早就存在,但如无与之相对应的“物权”的出现,债权不可能获得其概念上更为高度的抽象化和制度上的体系化。
或者说,如无高度概括与抽象的物权的出现,抽象化的债权的存在将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2、债权的主要特征(1)债权为财产上的请求权,不得通过限制债务人的人身来实施。
(2)债权为相对权,债权人只能向特定的债务人主张权利不得向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个人主张权利。
(3)债权具有相容性和平等性。
债权的相容性和平等性是指同一标的物上可以成立内容相同的数个债权,并且其相互间是平等的,在效力上不存在排他性和优先性。
(4)债权为有期限权利,不得设定无期限债权。
三、动产物权与债权的区别1、动产物权与债权的区别动产物权属于绝对权对世权,债权属于相对权对人权。
动产物权与债权的区别,应包含绝对权与相对权的区别。
绝对权的义务人是不特定人,相对权的义务人是特定人。
据此,绝对权与相对权的区别是明确的。
然而,现代民法确定了债权不可侵理论,即认为第三人也可能侵犯债权。
这意味着不特定人对债权负有不得侵犯的义务。
这样就发生了问题:不特定人是否债权的义务人?债是否特定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债权不可侵理论,基于权利不可侵理论。
后者认为;不特定人对任何权利,包括相对权,均负有不侵犯的义务。
这样又发生了问题;不特定人是否任何权利的义务人?如果是,绝对权与相对权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权利不可侵性理论,源自司法实践,法官基于公正的理念,认为需要保护债权人免受第三人侵犯,法学家提出了权利不可侵性理论,为此类需要提供了法理依据。
但法学家没有回答,权利和债权的不可侵性理论,如何与传统民法关于绝对权与相对权保持衔接。
2、动产物权与债权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主要表现在:其一,动产物权与债权结合适用的现象日渐普遍,二者的联结更为密切。
例如,担保物权自其产生之初即是配合债权而发生作用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活动日益活跃,为保障交易目的的顺利实现,担保动产物权与债权的结合也更为频繁和普遍。
而债权质权、让与担保、所有权保留买卖、抵押证券等现象与法律规定,则更为典型地表现了债权与物权的密切联结。
其二,动产物权与债权相互渗透的情形,更为多见。
例如:基于权利的不可侵性和“恶意不受保护”规则而确立的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反映出债权也具有不可侵性和对抗恶意第三人的效力;而物权的对抗力也往往并非绝对,通常也仅限于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动产物权与债权的类别整合,也是二者在性质上的渗透与转换的结果,一方面,某些权利次第退出物权法领域,已如前述;另方面,一些本属债权的权利可能被赋予特殊的效力而演变为物权,不动产出租人及旅店、餐饮之营业主人留置权的确认,为其适例。
而物权的债权化和债权的物权化现象,从另一角度观察,所体现的也是动产物权与债权的相互渗透。
第三,特定情况下,动产物权与债权还可能融为一体,或者于权利凭证上发生物权与债权的竞合。
有价证券以及票据、提单、仓单等权利凭证与其所体现的权利之间的关系,即为动产物权与债权融合的典型表现。
如有价证券所记载的权利本质上只能是请求权,即债权,但有价证券本身又是一种有形之物,而且有价证券的尤其是不记名有价证券的流通同样采行的是物权法的规则(动产以交付占有移转所有权或设定质押,有价证券及债权凭证亦同),从而使有价证券变成为“有形化的债权”,具有了动产物权的基本特征,或者说本质上又属于动产物权。
以致于“在有价证券的权利中,所有权与债权融为一体,很难确定对证券的权利是动产物权还是债权。
”四、关于动产物权与债权区分之相对性的认识与启示对于上述现象,应如何认识其意义,学者们的见解不无分歧。
有学者认为:由上述现象可以看到“动产物权与债权这一理论上的分野,实已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所打破,而次第趋于合流。
”“事实上区分某种权利为债权或物权恐怕无太大实益,重要的是该权利具备哪些权能,例如租赁权具有对抗继受人之效力,则将其归类为债权或动产物权显已不重要,而信托占有制度又系混合债权和动产物权,则应以债权或动产物权称之,强为区分恐亦系自寻烦恼而无实益。
”“谈论某种权利是动产物权或债权没有意义,最好是对该权利能够发生什么样的具体权利、发生那样的具体权利是否妥当,作个别的判断。
”甚至提出:正是金钱,不仅使物权与债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同时也使二者区别之界限愈益模糊,以致使人们试图在学说上对二者加以区分已变得毫无意义及根本不可能。
不过,多数学者并不赞同此种观点。
我们认为:动产物权与债权的出现及其性质的区分,是人类法律文化长期发展和积淀的结果,也是对客观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法律关系的准确概括;在现今经济生活中,动产物权与债权的基本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其在理论上、立法上的区分也是明晰可见的,而且,这种区分,对于运用不同的法律规则调整不同的法律关系、解决不同的权益纠纷,维护交易的顺畅与安全,以及指导当事人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等,均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