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理解
介绍
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被誉为民法上的任督二脉,在民法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法考中,如果各位考生不能理解二者区别和联系,那么将会对法考中常见考点,如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善意取得、无处分权不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等不能正确理解。
准确理解二者区别和联系是民法学习更进一步的基石。
1、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概念
1-1债权行为,指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
1-2物权行为,指直接引起权利变动的法律行为,或者说直接使标的物权利发生得丧变更的
2、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关系
2-1债权人基于债之关系,得向债务人请求给付,所谓给付包括作为与不作为。
2-2债之关系如果以不作为为其内容时,例如当事人约定深夜不弹奏钢琴,根本不涉及物权变动问题,与物权行为无关;
2-3债之关系如果以作为为其内容时,而其性质又属于劳务或物之使用收益时,与物权行为也无关涉;
2-4债之关系若系以所有权之移转(例如买卖、互易或赠与),或设定担保的约定为其内容时,就直接涉及物权变动,此时,才需讨论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关系。
3、通过一个案例来理解
甲表示愿以其所有的电脑以1万元人民币比出售予乙,若乙承诺,而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时,双方的债权行为(买卖契约)即成立,甲负有交付电脑并移转电脑所有权的义务,乙负有移转1万元人民币的义务。
此时,须讨论的是,甲电脑的所有权何时移转于乙,甲何时取得价金之所有权?盖债权行为仅发生债权债务关系,而不涉及物权变动,此时须考虑移转电脑或价金所有权的物权行为何时生效。
4、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生效要件
4-1共同要件
(1)当事人有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健全
(3)标的确定、可能、适法、正当
4-2 物权行为特别生效要件
(1)物权行为生效须当事人有处分权为必要。
就物权行为性质而言,这是自然之理,既然基于物权行为可直接发生权利变动,那么若物之出卖人无所有权,如何可以依物权行为将所有权移转给买受人?
(2)标的物须特定化
(3)须经公示
4-3 为何债权行为不以处分权为必要
(1)自概念本身而言,债权行为之发生给付义务,并不直接引起权利变动,因此债权债务者对标的物有无物权,在所不问;
(2)自价值判断而言,如果债权行为的生效须以物权为必要,那么出卖他人之物、出租他人之物均不发生契约上之效力,与债务契约本意不符,也不符合交易的需要。
5、区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意义
5-1物权行为,应适用标的物特定原则,并就一个标的物作成一个物权行为或准物权行为(一物一权原则)。
反之,债权行为不受此限。
5-2有效的物权行为,以处分人有处分权为要件,若无处分权,则物权行为效力未定,经权利人追认,物权行为生效。
反之,对于债权行为,则不以有处分权为必要。
如甲偷得乙的电脑,出卖给丙。
此时,甲与丙之间买卖合同有效,但甲不具有处分权,物权行为效力未定,不发生物权变动效力。
5-3物权行为适用公示原则,即物权的变动,须有足由外界可以辨认的表征,以维护交易安全,避免第三人遭受不测。
其公示方法,在动产为交付;在不动产为登记。
表征与权力不符,信赖物权变动的表征(公信原则),而产生善意取得制度。
准物权行为(如债权让与),因欠缺公示方法,无善意取得制度适用。
总结
以上内容以简明的形式,将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概念、关系、生效要件、区分实益清晰界定,系笔者参考诸多民法大家观点并总结的结果。
倘若同学一时难以深入理解,可报名中公法考相关课程,老师将在课程中给大家详细解答。
打通民法任督二脉,民法将以整个清晰的逻辑体系展现在你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