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斋老架太极拳[武术交流] 茂斋老架太极拳[复制链接].pcb{margin-right:0}.mito_cur{cursor:url(/source/plugin/bilicen_mito/template/scf.cur), default; width:214px !important;}.mito_div {margin:10px auto; text-align:center;}.mito_div a {font-size:12px;}.attach_nopermission a { color:#336699;}.attach_nopermission { background:url("./source/plugin/bilicen_mito/template/attach_nopermission_ bg.png") no-repeat scroll 100% 0 #FFFFEE; border: 1px dashed #AAAA92; margin: 10px 0; width: 600px;}.attach_nopermission div { background:url("./source/plugin/bilicen_mito/template/attach_nopermission. png") no-repeat scroll 15px 15px transparent; border: 3px solid #FFFFFF; padding: 20px 0 20px 70px;}.attach_nopermission:hover div { border-color: #DADAB1;}.attach_nopermission {width:98%; margin-bottom:15px;}.attach_nopermission h3 strong { color: #8CA226;font-size:15px; display:block; margin-bottom: 10px; margin-top: -10px;}太极拳大道之源发端于上古,传于道门之内,宗老子,崇“张三丰”。
自陈氏第十四世陈家沟的陈长兴把拳传于河北永年的杨禄禅,使太极拳从封闭的陈家沟传出来,促使中国近代太极拳自杨氏架的传播而繁盛起来。
在杨禄禅首传的弟子中有这样三人,分别是全佑、万春、凌山,但鉴于封建等级制度,由于三人出身低微,便奉禄禅之命拜班侯为师,拳艺仍由杨禄禅传授,时称三人得杨禄禅的筋骨皮。
全佑(1834~1902年),满族,任王府护卫。
全佑公的拳架宗法杨氏祖架,全佑公将杨氏太极拳传统架与练法传给了儿子艾绅(后取汉姓吴,名鉴泉)和徒弟王茂斋、郭松亭等人。
王茂斋(字有林,1862~1940年),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少年时在北京学徒,生性忠诚仗义,勤奋好学,功力扎实稳固。
全佑公逝世后,王茂斋极力维护吴氏一门在武林中的地位,为了弘扬师门,他与师弟吴鉴泉、郭松亭等人结合宋书铭所传宋氏太极功及宋谱理论,不断参研拳架与拳理,使所习太极拳形成了有别于杨氏架的极具特点的太极拳架。
由于全佑之子艾绅从了汉姓“吴”,武林同道便给吴鉴泉、王茂斋等全佑弟子练的拳械均冠以“吴氏”或“吴式”,时称吴氏太极拳。
由于此拳架演练中强调龟缩蛇伸,动静有序,先紧后松,大开大合,兼要窜蹦跳跃,发力发声,每动先动腰,长功夫快,技击性强,所以一时学者踊跃。
据吴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先生讲,1926年前后,时任北平市市长的袁良,因系行武出身,所以有心想在武学上有所进步,便托请“北平体育讲习所”的许禹生先生寻找一位高水平的师父。
许禹生介绍了诸如“快手刘”刘恩绶在内的几位名师,但经过试手,袁良均感不如意。
后来拜访到王茂斋先生,两人见面搭手试功,举手间,袁良便被王茂斋先生发放到客厅沙发上,反复几次均遭失败。
袁良心悦诚服,执大礼拜王茂斋为师,此事很快在武林中传开。
消息传到了上海帮会头子黄金荣、杜月笙等人耳中,于是上海武术界就托上海商会会长王晓籁赴北平请王茂斋南下。
王晓籁通过北平市商会会长与王茂斋接洽,议定此事。
由于王茂斋重传统,守规矩,品行忠厚,一心要回报恩师,光大师门,借故称北平的砖瓦商店生意缠身不便南行,而举荐师弟吴鉴泉,并再三说明师弟吴鉴泉的武功在自己之上。
经上海方面的首肯,吴鉴泉得以南下教拳,时1928年。
吴鉴泉宗师的应邀南下教拳,既标志着“吴氏太极拳”的正式问世,也标志着吴氏太极拳南北两派的形成:以吴鉴泉为一支的吴氏南派架和以王茂斋为另一支的吴氏北派架,所以吴氏架(世称吴氏太极拳)素有“南吴北王”之称。
吴氏南北架在传承上以杨禄禅为宗师,奉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迄今桃李遍布英、美、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太极拳吴氏架组织机构,是除了太极拳杨氏架(世称杨氏太极拳)之外的传播范围广泛的太极拳拳架。
当时与吴鉴泉在南方教拳的太极拳名家还有杨澄甫宗师。
他们在教拳的过程中,出于容易教、容易学的教学需要,也为了应付王公贵卿及墨客们赶时髦,考虑到大多数人不愿意下苦功练拳的心理,将传统架的低矮下势、抻筋拔骨、用功出汗的练法,均改为松软轻动、不做开裆下势的贵族文人风格,门内称此练法为社会架、养生架。
至于传统的功架练法,只在少数门人弟子中秘练。
故吴氏北派架的教拳活动也同样受到了吴氏南派“社会架”教学方法的影响,这也是从对外有所统一的门户角度考虑。
王茂斋宗师传有弟子一百多人,其中较著名的弟子有王子英(子)、杨禹廷、张继之、彭仁轩、修丕勋、王历生、李子固、刘光斗、赵铁庵、郑和春、曹幼甫、王步曾、董焕堂、易仲贤、杨小华、李文杰、文朗清和吴季康等。
王茂斋的著名弟子杨禹廷先生在1961年著有《太极拳动作解说》一书,在书中的太极拳问答中曾这样写到:“早年练拳的方法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当时练拳只知拳架名称,老师教导时虽很耐心地一招一势教学,但学生只是照样子模仿姿势而已,苦无教材可循。
学生之间又因资质不同,领悟程度不一,日久无形中就改变了姿势,所以在当时虽然同期学拳,练出的样子就不一样,真可以说是'百人百样’。
学生当了老师再教学生,变化就更大了。
鉴于上述原因,当我正式教拳之后,为了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的人有所遵遁,经过自己在锻炼中和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体会,曾在1924年左右写出太极拳讲义的初稿。
当时主要是规定了基本步法,定出动作的起止路线,并将每个姿势划分若干动作,动作又分奇、偶数,以符合太极拳变转、虚实、开合的原理。
初稿写出后,经王茂斋先生仔细审阅之后,说:'写的很好,以后照这样教,容易教也容易学。
使学的人有了准绳。
’”(李秉慈、翁福麒编辑的《吴氏太极拳拳械述真》NO.408)即使是在王茂斋的大多数徒弟中,后来也因为教拳谋生的需要,而放弃了传统的练法与教法。
能够按部就班,始终不脱离传统规矩练法与教法的仅有刘光斗、修丕勋、王子英与郑和春等少数门人。
郑和春,1909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5岁时,因体弱家贫,被父母舍到山东掖县固山道观(当地人称为庙),出家当了小道士。
当时山庙主持为于万东,另有胡万祥、张万秋、姜万年、刘万春等多名道士,每人都有小徒弟,郑和春的师父就是主持于万东。
郑和春被赐号为“宝山”。
当时道士们正课时念经礼拜做道场,课余时间便是种地打粮,练拳护卫。
主持于万东师父的罗汉拳,远近百里闻名,不过胡万祥师父却对罗汉拳不太感兴趣。
当时,在武林已名震京城的太极拳名家王茂斋就是掖县大五官村人,五官村离固山庙不过二十里地。
王茂斋由于学练的是道门绝学武功——太极拳,所以每逢回老家探亲,便到庙中与道士们讲经论道。
开始道士们并不知王茂斋已在北平做生意时向全佑公学到了太极拳,而且已成名家,后来被胡万祥等道士们知道了,便产生了学拳之意。
开始于万东不同意,但是经与王茂斋切磋后,方感到自己差距太大,而王茂斋的太极拳功夫高深莫测,非常奇妙,于万东也就同意庙内的道士们学练太极拳,但不许郑和春练,只让他伺候人。
因王茂斋只是逢年过节才从北京回来探亲,所以道士们只能是一点一点地学习,待王茂斋下一次回来省亲时才能进行检查、纠正,因此道士们学拳的进展很慢。
胡万祥是郑和春的师伯,郑和春又深得师伯的喜爱,所以胡万祥就私下里教郑和春学习太极拳,当时郑和春仅有七八岁大。
在郑和春十岁那年,王茂斋又来到庙上教道士们练拳,道士们正练拳之际,郑和春挑着水打旁边经过,王茂斋拉住郑和春说:“孩子,别人都在练拳,怎么没见你练呀!”郑和春十分害怕地看看师父于万东、师伯胡万祥,不知如何回答。
王茂斋接着又问:“孩子,你会不会练?”郑和春点点头。
王茂斋便和蔼地对郑和春说:“那你练给我看看。
”郑和春放下肩上水挑,把私下里学练的太极拳架一招一势地比划出来。
王茂斋看后感慨地说:“这么多人正正规规地学竟都不如你,你想学吗?”郑和春回答“想”。
师伯胡万祥趁机推了郑和春一把说:“还不跪下,磕头拜师。
”郑和春赶紧跪下磕头,从此成了王茂斋的入门弟子。
在后来的十几年中,王茂斋每年都去庙里指点郑和春,郑和春也常同师伯胡万祥到王茂斋的家中聆听教诲。
所以到了20世纪30年代,郑和春在山东掖县一带已无人能与之相敌。
郑和春在向王茂斋学艺的过程中,除了向王茂斋学艺,还学到了王茂斋所独具的淡泊人生、不争名利、不好张扬的道家风骨与品格。
王茂斋后传给郑和春《同门录》一册,以示郑和春为嫡传门内弟子。
20世纪30年代初,郑和春因为庙内师父师伯矛盾加重而无法平衡长辈间的关系,便走关东,靠出苦力谋生。
1936年,郑和春到大连,做了码头工人。
有一天,实在是累极了,便躲在货垛缝中歇了一会儿,不巧被工头看见,两工头抡起手中的镐把儿当头就打。
郑和春出手以太极拳采拿之法夺下工头手中的镐把儿,并制服了他们。
从此工头再不敢小看、欺负郑和春,工友们也觉得有了依靠。
而俩工头又觉得郑和春的功夫管用,便想讨好郑和春,以便能学两手。
俩工头经过多次的拜求,在大连寺儿沟码头工人的居住地——红房子租了几间房,替郑和春办起了武馆,这个武馆是大连市第一家太极拳武馆。
从此王茂斋传下的太极拳在大连地区撒下了种子,郑和春是把太极拳传到大连地区的第一人。
当时学拳的人不多,武馆办办停停,有时教拳的收入只够交房租的,糊口都成问题,后来的一百多个学生也都是断断续续地跟他在家里练。
郑和春虽然在大连的武术界很有名气,但真正了解他的人没几个,加上他出过家,长年剃个光头,名字里又有一个“和”字,所以人们背地里都称郑和春老师为“郑和尚”。
郑公早年出家,半生为生活奔波,四十多岁才成家。
在成家前,其亲侄郑玉庆从小就和他生活在一起。
因此,在郑和春所传的学生中,真正能继承其全艺的只有侄子郑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