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学科素养、培育途径及评价方式
曹杨二中外语组葛伟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对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生
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语已经成为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
高中学生学习外语,既可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可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言,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
往创造条件。
高中英语课程要为提高学生多元文化
背景下的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为不
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
需求;要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要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要建立多
元而有层次的过程性激励性评价制度。
那么,应该如何培育高中学生的英语素
养呢?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根据“英
语课程总目标”或者称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图所示)的要求,通过课程的设置、课程细分以及教学过程的规范,最终完成学生高中阶段英语素养培育的目标。
一、课程的设置
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
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
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理解与表达、文化与情感、语用与语感3个方面的核心要求。
根据曹杨二中学生的学情,我们以8级目标为参考依据。
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培养8级目标
听 1. 能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 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讨论和谈话并记住要点;
3. 能抓住一般语段中的观点;
4. 能基本听懂广播或电视英语新闻的主题或大意;
二、课程细分设置(具体细化目标及教学内容待定,评价方式依内容而定。
)
三、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及规范性
(一)教师知晓、理解学科教学大纲与国家课程标准,其为教学行动的基础。
1.理解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课程执行力的基础是对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
课程顶层设计总体看是在素质教育轨道上的,而课程实施上的问题首先是理解上的问题。
对课程不合理地扩充内容,不科学地拔高要求,都是由于对课程理解上的偏差造成的。
所以,重要的一点是要教师们要“认同”课标。
2.理解学科性质。
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英语学科的本质特征。
其知识性涵盖了陈述性知识(语法、词汇)、程序性知识(技能的获得)及策略性知识(对英语学习的感悟、总结、迁移)。
其人文性体现在英语学科教育人、培养人的道德教育过程。
由于英语是现代信息的重要载体,是通向世界的桥梁,所以英语必定是一个工具,既然是工具,就一定具有实践性,因此一定要在学中用,用中学。
3.理解教材内涵。
教材应该是课程标准及要求的载体,在理解了课标的基础上,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透彻的分析,是教师用好教材的基础。
4.了解学生情况。
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比以前优越,怕吃苦;父母事业比较成功,对子女学业的要求不高,怕孩子吃苦;社会日趋多元,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对幸福的追求方式日趋多元,不让孩子吃苦;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个现象给出一个信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除了学科本身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即古语讲的“亲其师,信其道”。
就像黄琳老师感悟的“要想教好书,育好人,就要对你所教的书,所育的人很了解,认真研究了教材才能把握重点难点,认真研究学生,才能因材施教。
”5.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
遵循科学的学习原则,要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与知识背景上,为学生设计恰当的情境,帮助学生把陈述性知识逐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并建立起个人的策略性知识,既所谓的“元认知”。
(二)以“知”为前提,规范教学过程,上好每一堂课。
1.课前备好课。
每次备课前考虑两个问题: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what to teach?”用什
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how to teach it?”提高备课的针对性,从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层面整体把握学科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出发,注重接受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有机结合,从学科框架体系的纵向衔接以及学科间的横向衔接两个角度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并有效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
同时要“备方法”,是采用“top- down”(宏观)还是“bottom-up”(微格)?是直接演绎,还是任务驱动?是个体思考,同桌互助,小组合作?无论什么方法,都要有助于教学流程的流畅,教学目标的达成。
2.课堂上上好课。
精良的备课绝不能一股脑儿地在课堂上倾倒而出,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鼓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课堂的听者与讲者之间有思维对话。
要注重教学内容呈现的逻辑性、教学环节过渡的衔接性、教学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是一个“自我陶醉”的讲者,而应该是娓娓道来、随时调整的观察者、引导者、讲解者,时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与分寸。
3.课后要做反思与改进。
一堂好课要有精心的备课,优良的教学设计,还要有随堂的来自师生双方的出色表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
而这并不全来自天赋,而是来自后天的积累与提高。
课后反思或叫教学后记就是开发教学智慧、提升教学艺术的最佳方式。
4.课外要布置适切的作业。
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实效。
提高作业设计能力,加强作业批改、分析与反馈。
在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可实行分层选择性或叫开放性作业。
作业形式要多样化,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操作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学生独立作业与教师指导作业、团队合作作业相结合。
5.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师生都需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强化过程性评价,评价真正为改善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
6.教师的“元认知技能”的培养。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策略性知识”或“元认知技能”的培植,教师也要通过“元认知技能”的锻炼与开发,逐步提升课程执行力。
要发展与进步,必须创新;充分理解原有基础,有助于改变与创造。
社会在变化,高考在变革,英语教学在坚持学科本质的基础上,要做出顺应的变化,以更符合学校学情,更有益于学校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