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研究》(1979—2004)刊物所发中日关系及抗日战争文章目录:蒋杰:百团大战问题探讨,1979—1。
章伯锋: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几次妥协投降活动,1979—2。
编辑部:朱德、吴玉章致李根源关于百团大战问题的信,1980—2。
王晓秋:黄遵宪《日本国志》初探,1980—3。
董必武: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情况,1980—3。
索世晖:百团大战应充分肯定,1980—3。
易显石:略论美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1980—3。
潘国琪:关于秋瑾两次东渡日本的时间,1980—4。
沈予:日本东方会议和田中义一内阁对华政策——评《田中奏折》伪造说,1981—1。
余绳武:关于第三次日俄密约,1981—4。
肖一平、郭德宏: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1981—4黄纪莲:沙俄在日本对华“二十一条”交涉中的态度,1982—1。
谭译、王驹:一九二七年东北临江官民的拒日设领斗争,1982—1。
编辑部:周恩来的一篇重要佚文《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象》,1982—1。
张涛:关于《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象》一文的说明,1982—1。
陈廉:抗战初期华北我军战略方针探讨,1982—1。
吕万和:甲午海城之役与日本的军事冒险主义,1982—2。
董谦、林谷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经济背景初探,1982—2。
刘伯承:一二九师参加百团大战第一战役的总结报告,1982—2。
李达:磨擦与反磨擦的斗争,1982—2。
余子道:日伪在沦陷区的“清乡”活动,1982—2。
戚其章:英人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质疑,1982—3。
吴根梁:日本土肥原机关的“吴佩孚工作”及其破产,1982—3。
邵云瑞、李文荣:关于“何梅协定”的几个问题,1982—3。
米庆余:对《袁世凯的帝制计划与二十一条》一文的质疑,1983—1。
沈予:评九一八事变起因的“外部压力”说,1983—1。
傅曾:南京大屠杀与日本军国主义,1983—2。
蔡德金: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的前前后后,1983—2。
刘凤珠: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死因质疑,1983—2。
何理: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1983—3。
郑新如:关于《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象》一文写作情况的调查,1983—3。
孙克复:论甲午牛庄之战,1983—4。
沈寂:陈独秀第一次留日考,1983—4。
袁旭:关于平型关战斗的评价问题,1983—4。
张扬: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1983—4。
陈廉:抗战时期我军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战略部署,1984—1。
黄慰慈、许肖生:华侨对祖国抗战的贡献,1984—2。
何理:论抗日游击战争及其历史地位,1984—3。
戚其章:建国以来中日甲午战争研究述评,1984—4。
王益:一九三五年德国对“调解”中日关系的态度,1984—5。
夏良才:关于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起“倒清拥李”的密谋事件,1984—6。
孟繁宗、高景生、谢文:九一八事变时的沈阳东大营,1984—6。
陈廉:北方局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1984—6。
石源华:汪伪时期的“东亚联盟运动”,1984—6。
井上清: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1985—1。
许德珩:回忆抗战,1985—2。
徐向前:开展河北的游击战,1985—3。
管文蔚:抗日战争时期的苏中根据地,1985—3。
缪楚黄:论运动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985—3。
李家振、郭墨兰:济南惨案述论,1985—5。
李廷江:孙中山委托日本人建立中央银行一事的考察,1985—5。
童志强:论项英对皖南新四军北移方针的态度,1985—3。
熊达云:七七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经济扩张,1985—5。
刘大可:山东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建立,1985—5。
郭传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985—5。
袁旭、李兴仁:论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1985—5。
江抗美:武汉保卫战述评,1985—5。
薄一波: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发展情况,1985—6。
曾瑞炎:陈嘉庚对祖国抗战的贡献,1985—6。
郑会欣:日本帝国主义对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的破坏,1986—1。
金再及:关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几个问题,1986—1。
冯承柏、黄振华:卡尔逊与八路军的敌后游击战,1986—1。
冯正宝: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宗方小太郎,1986—2。
刘国新:七七事变前日本的“内蒙工作”及其失败,1986—2。
陈崇桥:试论“杨常事件”,1986—2。
王晓秋:鸦片战争在日本的反响,1986—3。
吴国安:论台湾同胞参加祖国抗日战争的活动及其历史意义,1986—3。
徐焰: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1986—4。
潘荣、肖前:抗日战争中的敌后国民党军,1986—4。
龚炳南:“二十一条”最后通牒的时限,1986—5。
马振犊:八一三淞沪战役起因辨正,1986—5。
刘敬坤:抗日战争中被击毙的日军军阶最高的将领是谁,1986—5。
魏宏运: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货币的统一,1987—2。
陈建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对日伪的货币金融战,1987—2。
谭继和、徐学初、周永章: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的抗战与败退问题探析,1987—3。
李鸿文:东北抗日游击区与游击根据地概述,1987—3。
崔丕:中日《马关条约》形成问题研究,1987—4。
郭学旺、孟国祥:中条山会战述评,1987—4。
丁则勤: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侵华政策及其演变,1987—4。
黄如桐: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外汇政策概述及评价,1987—4。
刘大年: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1987—5。
任贵祥:华侨对祖国抗战经济的贡献,1987—5。
章伯锋:直皖战争与日本,1987—6。
吴明:中国现代史学会“七七”抗战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1987—6。
杨志本、许华:论丁汝昌海上战役指挥失误问题,1988—1。
沈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与日本在华新角逐与日本侵华策略的演变,1988—1。
杨玉文、杨玉生:中日战争初期纳粹德国“调停”活动内幕及其结局,1988—1。
高晓星:在华毙命的日军最高将领是大角岑生,1988—1。
姜义华:日本右翼的侵华权谋与孙中山对日观的变迁——孙中山与内田良平关系述评,1988—2。
石楠:美国与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和第二次日俄密约的签订,1988—2。
杨奎松: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我党对日军事战略方针的演变,1988—2。
刘恩格:试论甲午战争期间沙俄对日本的基本态度,1988—3。
李金枝: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南亚华侨汇款及其作用,1988—3。
荣维木、赵刚:中共“逼蒋抗日”策略方针的形成,1988—3。
李嘉谷: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贷款与军火物资援助,1988—3。
汪梅琪:抗战时期少数民族的英勇斗争,1988—3。
张振鹍:《日本侵华七十年》序,1988—4。
刘洪莹:“纪念七七事变”的提法不准确,1988—4。
常城:评伊东六十郎的《满洲问题的历史》,1988—5。
朱培民: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1988—5。
金光耀:试论陈纳德的空中战略,1988—5。
杨天石:孙中山与“租让满洲”问题,1988—6。
徐万民:八年抗战时期的中苏贸易,1988—6。
冯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外贸易管制述评,1988—6。
朱玉湘:再谈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田赋征实问题,1988—6。
曾明:评叶志超甲午平壤溃围,1989—1。
杨奎松:王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989—1。
徐永久:陈毅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活动初探,1989—1。
戚其章:论北洋海军战役指挥问题,1989—3。
吕良海:丁汝昌甲午援旅问题探讨,1989—3。
康沛竹:日俄战争后的清廷东北防务,1989—3。
张力、陈廷湘: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与盟国战略的复杂关系,1989—3。
石岛纪之:日本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动向,1989—3。
郭曦晓:评蒋介石1927年秋访日,1989—4。
姚勇:发展苏北战略方针的提出及其实现——刘少奇在发展华中斗争中的历史贡献,1989—4。
李义彬:关于“逼蒋抗日”方针形成问题,1989—4。
刘国新:《塘沽协定》与“华北自治运动”,1989—4。
赵延庆:评卢沟桥事变“偶发论”的几个论据,1989—4。
朱敏彦:抗战时期的“工合”运动,1989—4。
张会民:中国我党与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89—5。
肖前:塘沽协定签订前后的中日谈判,1990—1。
孙金科:国统区日本人民反战同盟,1990—1。
金安平:近代留日学生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1990—2。
王贤知:抗战期间国民党组织建设与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1990—2,武月星:日本华北驻屯军及其侵华行径,1990—4。
杨卫敏:国民政府与一二八淞沪抗战,1990—4。
王泓:论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判断,1990—5。
王续添:试论抗战时期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斗争,1990—6。
吴伟荣:论抗战期间后方农业的发展,1991—1。
王延中:抗战时期山东解放区农村经济关系的变迁,1991—1。
谢本书、吴显明:论滇西抗战,1991—1。
孟国祥:关于国民党政权向日本索赔问题,1991—2。
曲家源:对“一士兵失踪”的考证——卢沟桥事变起因研究之一,1991—3。
张设华:抗日战争中被击毙的日军中将补遗,1991—3。
鹿锡俊: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对蒋政策的演变,1991—4。
罗华庆:清末预备立宪与日本明治维新,1991—5。
章百家:抗日战争前期中共对美政策的起源与确立,1991—5。
宋进:再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我党对三民主义的研究,1991—5。
刘望龄:日本在汉的舆论宣传与思想近代化,1992—1。
徐辉琪:九一八事变与李烈钧“开放政权”,1992—1。
王建朗:失败的外交记录——抗战初期的日本外交综论,1992—1。
曾业英:略论日伪新民会,1992—1。
杨雨青:中日关于设领问题的早期交涉,1992—2。
袁小伦:中国我党与省港抗战文化活动,1992—3。
叶昌纲:战后日军残留山西始末,1992—3。
张国镛:关于中国战时生产局的几个问题,1992—4。
森悦子:《大正日日新闻》与孙中山,1992—4。
高乐才:满铁调查课的性质及其侵华活动,1992—4。
车维汉:张作霖与郑家屯事件,1992—5。
习五一:“满蒙铁路交涉”与日奉矛盾的激化,1992—5。
王真:抗战时期苏共与中共关系研究的几个问题,1992—6。
伊原则周:《日本国志》编写的探讨——以黄遵宪初次东渡为中心,1993—1。
村田雄二郎:康有为的日本研究及其特点——《日本变政考》、《日本书目志》管见,1993—1。
贺跃夫:清末士大夫留学日本热透视——论法政大学中国留学生速成科,1993—1。
陈小冲:清末在闽日僧与日本驻台“总督府”的关系,1993—1。
杨天石:济案交涉与蒋介石对日妥协的开端——读黄郛档之一,1993—1。
张学继:论留日学生在立宪运动中的作用,1993—2。
居之芬、毕杰:日本“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的经济活动及其掠夺,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