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风险投资14年

我国风险投资14年

1994-2007 中国风险投资14年作者: CNET科技资讯网2007-11-29 10:05:29探路期(1993 ~1998年)1996年前后的中国,风险投资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此时距离华登国际、艾芬豪国际集团(涛任该公司中国区副总裁)投资新浪还有一年时间。

那时的新浪还只是一家被称为四通利方的软件公司,王志东刚刚结识一个叫做波(涛的弟弟)的美国融资顾问,他为罗伯森•史蒂芬投资银行工作。

地区最早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汉鼎亚太刚刚来到中国不满3年,还在为管理合资基金的问题苦恼。

1993年,美国的安泰保险公司和中国银行达成合作,双方共同出资4 100万美元成立“中安基金”(China Dynamic Growth Fund),委托汉鼎亚太来管理。

当时汉鼎亚太已在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开设分公司,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汉鼎亚太借管理合资基金的机会正式进入中国,与中安基金管理公司各占一半股份,共同管理中安基金。

后来汉鼎亚太逐渐承担了95%的管理工作量,但所获报酬依然只有50%的管理费,而这并不是当时汉鼎亚太创始人徐大麟最不放心的事情,他更担心基金时刻面临的信用风险,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基金运作的制度并不完善。

另一家早期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IDG也面临同样多的问题,在1993年募集投资基金时,整个市场并不认可风险投资的存在形式,包括熊晓鸽在的创始人毫无经验。

市场上可供投资的公司寥寥可数。

为探索生存路径,1993年6月,IDG下属的太平洋风险投资基金和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创立中国第一家中美混合基因的风险投资公司——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中国)基金(PTV-China)。

1994年,太平洋风险投资基金与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下属的太平洋优联风险技术创业合作,分别出资100万元人民币,再加上先锋公司出资的100万元人民币和100万元无形资产,共同成立代理及开发游戏软件的前导软件公司。

这是IDG(也是国企业)在中国本土进行风险投资初期试水的发端。

现在回过头来看,外资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1995年的“合资企业”阶段,中国大陆整个投资市场相当封闭,外资若要投资大陆,只能采取合资方式,投资方式僵化,而且在寻找增资和项目退出方式上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这一阶段,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的外资机构必须以三资企业的形式组建合资公司,而这样做的后果使得许多境外风险投资基金没有办法退出投资项目,导致许多企业身陷困境、面临亏损,该时期被投资界称为“投资黑暗期”,不少投资者纷纷选择逃离中国大陆市场。

第二阶段则是1995~1996年之间,开始进入外商独资企业(Wholly Owned Foreign Enterprise,WOFE)模式阶段,此时欲进入中国大陆的外商投资者,多半先在英属维京群岛等地注册登记,然后再进入中国大陆投资,并由母公司控股中国大陆子公司。

这期间麻省理工大学物理学博士获得了他的风险投资,也是中国国被广泛公认的第一笔正式风险投资,金额只有22.5万美元。

搜狐凭借着这笔资金得以创立。

1998年,中国出台了相关法律,为引进美国创业投资业风靡多年的有限合作制打开了闸门。

1999年,IDG等机构率先改用合伙人制,其核心团队中除熊晓鸽、周全两人是在1993年IDG风险投资部门成立之前的创业元老外,其他合伙人如林栋梁、飞、过以宏均是在该制度正式运作后加入的,合伙制的采用是中国风险投资运作规化和独立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汉鼎亚太在此期间领投了中芯国际(SMIC),创下了中国风险投资数额单笔最大的纪录——6.3亿美元。

同时,汉鼎亚太帮助星巴克完成了进军中国的计划。

上述两笔投资使汉鼎亚太在美国和亚洲地区赢得了广泛声誉。

第三阶段则是从2005年年初大陆开始鼓励外资投资开始,外资可以直接控股大陆投资公司、控制董事会,也可以更换经营权,扩大了投资大陆企业的操作空间瞬时放大,而大陆为了加入WTO,在法律保护的制定方面、对知识产权(IP)的尊重、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比以往有明显改善,外资进军大陆的脚步同步放快。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早期耕耘者们,或者已经退出中国市场,或者已经调整了业务方向。

汉鼎亚太、华登国际、IDG分别是那一时期的主要代表,它们都坚持下来了。

不同的只是现在它们各自选取的路径,汉鼎亚太的大陆业务更多的集中在中型企业并购和外国消费品牌的引入方面,IDG逐渐成为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声名鹊起的早期投资者,而华登国际在经历了1999年到2003年的短暂休眠后,直到2004年才又一次在中国市场开疆拓土。

泡沫期(1998~2001年)1998年前后的美国互联网正驶上快车道。

1995年8月,网景上市,触发互联网热潮,那一年,全球网民500万人。

6个月后,雅虎公司上市,当日市值达到8.5亿美元。

网络概念正式受到追捧,此次投资中的红杉资本和日本软银集团都成为同行艳羡的宠儿。

1996年,美国电信解除管制,光纤热兴起。

1996年,累积600万光纤千米。

75%属于AT&T、Worldcom和Sprint三大运营商。

2000年美国累积光纤2800万光纤英里。

30%属于AT&T、Worldcom和Sprint;29%属于全国性新兴运营商;16%属于电力和其他公共事业公司。

运营商建设了大量的光纤网,带宽出现了“爆炸”的情况,带宽的价格也随之大幅度下降,这些都为互联网领域的崛起提起了物质保证。

这一时期,日本软银集团的正义投资了中国的电信设备提供商亚信科技,2000年3月3日,在互联网企业的一片上市声中,亚信科技纳斯达克上市,当日涨幅超过300%,其主承销商摩根斯坦利和投资者正义都获利不菲。

作为先知先觉者,正义通过投资亚信科技和UT斯达康(古亚信同一天上市),开始关注中国市场。

最早进入中国的一批风险投资者都得到了真金。

新浪、搜狐、亚信都为投资者带来了巨大回报。

在此期间正义结识了创立阿里巴巴的马云,并为其投资了3 000万美元。

同一期间来到中国寻找商机的还包括霸菱亚洲、TDF等荷兰和新加坡的风险投资机构。

最早来到中国的企业投资者是英特尔投资,其风险投资业务在1998年被引入中国,结合美国的发展趋势,他们投资了中国的门户搜狐,也同时开启了自己在中国大陆的高科技投资。

中国的另外两家IT制造企业,也尝试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联想控股和宏集团都单独组建团队,首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投资。

联想集团的投资部门最早通过金山介绍并一起投资了卓越,最后通过该退出获得了12倍以上回报。

宏风险投资部门则通过投资英斯克公司(一家中国的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间接投资其子公司掌上灵通获得了10倍以上回报。

带着上述业绩战绩,联想投资正式从联想集团分离出来,募集成立了自己的基金开始独立运作。

而宏创投也在随后的日子里逐渐完成了向智基创投的过渡。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新经济企业,如阿里巴巴、当当网、8848-速达软件、瀛海威等,它们都先后获得了来自软银、IDGVC和老虎基金等机构的投资。

1998年,中国出台了相关法律,为引进美国风险投资业风靡多年的有限合作制打开了闸门。

包括IDGVC在的众多风险投资者开始考虑在中国改用合伙人制。

当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伴随着网络大潮兴盛起来时,欧美的高科技市场却面临着一场空前危机。

许多网络公司和电信公司因为缺乏收入和流动现金正濒临破产,神话般崛起的公司正以同样的速度迅速倒掉。

2000年全球“光通信泡沫”和网络泡沫相继破裂。

随后几年,风险投资市场也随之跌进深渊。

之前退出的高科技产业,令很多投资机构在1996年募集的资金获得了高额回报,并促使其在1999年前后募集更大数额的基金。

这些都让风险投资机构把一块烫山芋拿到了手中。

由于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差别,以及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风险投资机构都还没有募集到巨额资金,固此面临的冲击将比西方同行小得多。

蜷伏期(2001~2003年年底)尽管美国抵挡住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却没能抵御住2000年突然而至的新经济寒冬。

那一年,网络泡沫的破灭击碎了所有高科技公司的上市梦想。

纳斯达克的股价指数失去了“点石成金”的魔力,从最高处的5000点滑落。

随后三年,上市公司丑闻接二连三,投资人信心尽失,股市一路下跌。

2002年年末,纳斯达克指数跌跛2000点,投资人损失惨重后选择逃离。

如何恢复元气,让投资者回归,成为纳斯达克的头等难题。

这是最萧条的投资年代,每一位投资人的口袋里都怀揣现金却投资无门。

或许是受到日本软银集团的启示,另一家日本的老牌创投机构——集富日本开启了投资中国的计划。

周鸿和他的的3721公司进入这家日本投资者的视线。

作为一家网络公司,3721首创了网络插件的商业模式,通过与微软的IE浏览器合作,一度占据中国上网用户桌面市场的90%份额,这家网络公司拥有强大的现金流收入。

2003年年底,3721被雅虎公司收购,投资者集富亚洲的退出回报超过5倍。

2001年欧洲的金融投资机构3i在设立办事机构,寻找东亚地区的商机。

但除了在国初期试探外,直到2003年,它才正式在中国一展拳脚。

2000年3月,时任新加坡科技局主席的铭坚访问中国投资市场。

和创业投资公司会面后萌生合作想法。

在新加坡政府推波助澜之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TIF和创业投资公司达成协议,华盈创业投资基金(TDF)破茧而出。

TDF在阿里巴巴项目早期就开始介入,2005年被雅虎收购时,TDF套现退出。

正是凭借阿里巴巴项目,TDF创始人吴家麟被2006年的《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最成功的投资人之首。

1999年,在一片质疑声中,硅谷巨头德丰杰(DFJ)与一家名为ePlanet的欧洲基金联姻成立名为DFJ ePlanet的全球投资基金,触角从硅谷扩大到全球。

如果没有这次冒险,德丰杰或许与“中国的Google”(原度)失之交臂。

2000年9月,和IDGVC共同投资百度,双方出资1 000万美元,“出手阔绰”的占到出资额的75%。

正义在中国地区的几次成功投资,也促使其将投资的触角延伸至整个亚洲地区,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在2001年成立,思科成为这只基金的唯一投资人,但最重要的是,软银亚洲找到了一个好的领导者,来自AIG的投资家阎炎,之后,软银亚洲又“借调”软银中国的周志雄和羊东加盟,正义在中国地区的第三只基金组建完毕(前两只分别是软库中华和软银中国)。

曾经投资了新浪网的华登国际此时却将中国业务压缩到最小化,只保留江善颂等人驻留中国。

联创也面临基金匮乏的窘境减缓了投资步伐。

IDGVC、凯雷投资的携程网聚集了Oracle工程师梁建章、投行人士南鹏等创业者,他们开创的在线酒店预订服务将刷新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即使如此,这家公司的首次融资额也仅有51万美元,由IDGVC合伙人章阳投资。

从当时的产业环境看,2001年后的中国新经济正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进入衰退期,未来电信增值业务还没有点燃复的火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