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赫哲族音乐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更是我们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赫哲族音乐文化,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重大的变化,由于赫哲族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歌的传承也只是在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授的,但是赫哲族音乐文化多的那些独特的魅力是永恒的。
我们要将它发扬和传承下去,为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查到一份力量。
关键词:音乐;文化;传承;发展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
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
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信仰萨满教。
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
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赫哲人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
狗拉雪撬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个分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其族称来源于赫哲人的自称“赫真”,意为“下游”、“东方”。
这与赫哲族及其祖先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密切关系。
1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习惯
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
“拉拉饭”是用小
米或玉米小(米+查)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
“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
现在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独特的鱼、肉类风味食品,可以分成:1)生食。
有生鱼干、生肉干和新鲜生鱼。
鱼干是把瘦鱼剔除骨头,把鱼肉割成条、块或刻成鱼披子晒干,储存起来,吃时用木棒捶软即可,兽肉也用此办法加工成肉干。
新鲜鱼的吃法较多,主要是拌菜生鱼。
生鱼片,赫哲人叫“拉铺特克”,是把活鱼肉剔下来,横切成薄片,蘸醋、盐面和辣椒油吃;燎烧鱼片“达勒格切”,也把活鱼肉剔下来,横切成薄片,鱼肉片联在鱼皮上,然后从一端串上木签,在旺火上面燎烧成四、五成熟,再切成小段,蘸醋、盐面和辣椒油吃。
以上两种只是捕鱼的场地食用。
还有一种冬季食用的冻鱼片,它是把冻实的上等好鱼剥皮后削成很薄的片,鲟、鳇鱼则连其脆骨都横切成薄片,蘸醋、盐水、韭菜花酱、辣椒油混合汁吃。
2)熟食。
如加工好的鲟、鳇、鲑鱼子,其营养价值较高。
也将鱼片和兽肉蒸、烤、煎、炖、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
其中鱼松每餐必不可少。
赫哲族的典型食品有:1)拌菜生鱼。
赫哲人叫“他勒卡”,除经常食用外,每逢客至还是必备之菜,是饮酒中不可缺少的佳肴,有客不备此菜为不敬。
2)鱼松。
赫哲人叫“它斯恨”。
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他们世代依山傍水,飘泊流离,居无定所。
遇雨张革为屋,取名“撮罗子”,冬
季挖地窖子御寒。
以渔猎为生,使用简单的渔叉、钩具和弓箭、镖枪、猎犬,穿兽、鱼皮做的衣裳,吃豆做的酱、吃烧烤食品和“塔拉哈”(烤鱼片)。
生活是辛苦的,但也乐在其中。
赫哲民歌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对这种渔猎生活的描述和歌咏,如《乌苏里江水》、《我们家乡多美好》等。
2赫哲人的节日习俗
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是一年中饮食最丰盛的日子,家家要摆鱼宴,用当地产的各种鱼类制作各式菜肴,以鲜红、透明的大马哈鱼子制作的菜肴最为鲜美。
节日里还必须吃饺子和菜拌生鱼,饮酒,每餐均不能吃剩菜剩饭,把剩饭存起来,待到过完春节后再吃。
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
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产妇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
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
人死后,必须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块和各种形状的薄面点心,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也食用。
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
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
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绝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3音乐特点
赫哲族民歌有10多种,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喜歌、悲歌、古歌、渔歌、礼俗歌、情歌、摇篮歌等。
妇女爱唱“嫁令阔”(类似于民间小调)老头爱唱“伊玛堪”。
“伊玛堪”是种民间说唱文艺形式,类似于北方的大鼓,形式具有史诗的特点。
赫哲族的小调优美动听,无论是曲调和节奏,都会使人感到江水波浪的起伏和渔船划行中的轻摇微摆。
4赫哲族音乐的种类
(1)伊玛堪。
是深受赫哲族喜爱的演唱形式,内容多以英雄传说故事为主,也有旌善惩恶的社会性题材。
演唱形式是1人说唱,没有伴奏乐器,曲调多属自由体,没有固定节拍,故事中各种人物都有各自的唱腔,从不混用。
演唱时多以衬词“啊郎”开头,含有“且说”之意。
开始多在高音区进行,旋律性较强,随后转为吟咏式的演唱;结尾时歌唱性又加强。
(2)嫁令阔。
是赫哲族民间歌曲的总称,其中有情歌、叙事歌、生活歌曲等,以情歌居多。
赫哲族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男女分腔,互不混唱。
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偶尔也有对唱,曲式多为单乐段结构,节拍节奏规整,常用五声音阶,徵、宫、羽调式,很少用变化音,曲调婉转流畅。
(3)宗教音乐。
鼓是萨满活动的主要“神器”之一。
用不同的
鼓点伴和萨满活动的全过程。
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常有八度大跳,节拍不固定,与伊玛堪曲调相近类似。
(4)舞蹈音乐。
《天鹅舞曲》在赫哲族民间广为流传,结构较严谨,旋律起伏有致,表现了天鹅飞翔时悠然自得上下翻跃的美丽形象。
赫哲族的摇儿歌,词曲均为即兴编唱,曲调平稳悠长,歌词常反映出对远出亲人的思念。
赫哲族民间乐器有口弦、鼓和一种古老的乐器“库姆罕给”。
赫哲人凭着他们的勇敢和勤劳,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长河中,在他们特有的渔猎生活中创造并发展了本民族丰富的物质文化和
多彩的精神文化,赫哲民歌(赫哲语为嫁令阔)就是其中瑰丽的一篇。
但凡男女老少都能触景生情,唱几曲即兴的调子。
主要曲调有赫尼哪调、嫁令阔调、萨满调、伊玛堪调、白本出调、喜调、悲调、老头调、少女调等。
“赫尼哪”是一种民间小调,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明朗轻快的曲调,它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专业音乐工作者多次深入到赫哲族聚居区搜集民间音乐,改编、创作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歌曲。
如《乌苏里船歌》流行全国,成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赫哲族音乐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更是我们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达斡尔族音乐文化,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重
大的变化,但是赫哲族音乐文化多的那些独特的魅力是永恒的,我们要将它发扬和传承下去,为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张永全(1978—),男,硕士,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与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