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提纲绪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父母教育的差异性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交往的内容上,母亲常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或辅导孩子学习;父亲则花较多的时间与孩子游戏或谈心。
母亲给子女的印象通常是温柔体贴,而父亲则常常给人以严厉、强硬的感觉。
那么,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该如何找到自己应有的定位呢?本文着重从父爱的定义、影响、原则这几方面来探讨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本论、父爱的定义、父爱缺失的不利影响(一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二易导致儿童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有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四直接关系到儿童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五常会出现心理障碍三、展示父爱应遵循的原则(一快乐教育原则匚心交心原则(三德智兼顾原则(四缓和冲突原则(五自主性原则(六身先示范原则(七激励性原则结论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孩子来说,父爱和母爱都不可或缺。
同样,孩子未来成熟人格的构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谈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内容摘要父亲在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中扮演一种什么角色?有什么问题?父亲是不是被忽视了?假如被忽视了,被忽视到什么程度?这里有一个对事实的评估问题,其中存在什么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存在什么问题?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又存在什么问题?一个好的父亲哪些事情该他做?父爱缺失又叫父亲教育缺位,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子女教育,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
心理学研究发现,父亲教育缺位将对孩子未来成熟人格的构建造成很大影响,孩子还将面临情感孤独、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及责任心不足等诸多问题。
学校构建学生人格的教育策略有:建立心灵导师”制度、开展同伴互助”教育、丰富拓展训练”项目;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策略有:由后位到前位、由缺位到补位。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爱缺失展示父爱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父母教育的差异性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交往的内容上,母亲常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或辅导孩子学习;父亲则花较多的时间与孩子游戏或谈心。
在交往的方式上,母亲常更多地搂抱孩子,与孩子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父亲则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与孩子玩耍,做一些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等。
天长日久,这些点滴感受便会为孩子打下深深的烙印。
父亲参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还能促使孩子产生对事业成就的追求。
社会学家认为,一个人的事业成就与其父子(女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换句话说,父亲关系比较密切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上进心和工作毅力。
如果父亲和母亲一起关心培养孩子,那么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在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等方面发展得比较全面和快速。
、父爱的定义所谓父爱,即用男人的胸怀去包容一切,用男人的一切去了解爱,去付出爱,在行动上关爱自己的孩子。
没有人怀疑母亲的重要性,但父亲角色在家教中的位置同样不可替代。
省婚姻家庭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砾认为,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最具有竞争力的性格应是具有双性化气质,即取男性的坚强、勇敢、逻辑思考能力强等优点,和女性的细腻、善交流、沟通、具亲和力等优点于一身。
因此,这需要父母的合力,如一方天平倾斜,很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家庭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京市海淀区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城市中学家校教育不同步” 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针对主要承担教育孩子的家庭成员是谁”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教育存在父爱缺失”现象。
父爱缺失又叫父亲教育缺位,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子女教育,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
二、父爱缺失的不利影响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当,孩子的人格成长就可能有问题。
中国青少年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父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难以估量,父爱关系着孩子个性的形成,缺少父爱如同孩子缺钙,缺乏父爱的孩子容易焦躁孤独。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相互配合是最重要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是教育的失败。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父亲不参与到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对孩子未来成熟的人格 构建将造成很大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为孩子提供力量、支持和依靠,如果 子女的教育完全由母亲 包办”会使男孩女性化,也会使女孩的性格更加柔弱。
此外, 父爱缺失家庭的孩子还将面临情感孤独、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及责任心不足等诸多 问题。
我走访过多所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亲常年外出,平日的教育都依赖于 母亲,这些学生的性格明显比其他学生要偏激一些。
美国哈佛大学2003年研究发现,女孩缺少父爱容易学不好数学,男孩缺少父爱容 易产生情感障碍。
在接受调查的1000位个例中,女孩学不好数学的其中有90%是常 年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有情感障碍的男孩其中86.7%平时很少和父亲沟通。
父亲 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宽容等刚性品质,每天与父母接触不少于 2小时的孩子,他们 的人际关系融洽,具有进取精神、冒险精神。
得到父爱越多的孩子 ,长大后忍耐力和 社会责任感越强。
研究发现,父亲教育缺位还导致许多学生出现违纪行为。
比如 ,迟到、违反课堂 纪律、撒谎、不完成作业、爱玩游戏、上网成瘾 ??甚至个别学生还有吸烟、酗 酒、打架的不良行为。
父亲缺失对他们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成为一个亟待探讨解决的 社会问题。
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发挥着不同 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 要的作用。
父亲缺失使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完整 ,儿童缺少来自父亲的影响,便有 可能造成其心理发展的缺陷。
据我国民政部统计 ,2003年我国离婚率达到2.1?而离 婚家庭的子女主要跟随母亲,致使父亲缺失现象持续增多。
父爱缺失和缺乏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心理学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父亲能使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
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父母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父亲的作用 似乎更大一些;尤其对男孩,作用、影响更大。
婴儿期父亲缺失,对男孩性别角色发展 不利,影响尤其大。
但同时,女孩性别角色行为也受影响。
父亲积极地和孩子交往,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女性的作用与态度有一个积极、 适当而灵活的理解。
研究表明,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会使他们缺乏攻击性,在性别 视、听故事、猜谜语等。
女孩性别角色的发展也受到父亲的影响。
女孩在 5岁前失 去父亲,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得焦虑、不确定、羞怯或者无所适从。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将父亲描述为儿童眼中的保护者、教育 者和自己未来理想化的形象,儿童的认同作用会使儿童将父亲作为榜样进行模仿 ,使 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像父亲。
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通过同性别父母的榜样强化而形 成的。
父亲为男孩提供了一种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 ,使得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 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亲。
可以说父亲的很多行为品质和习惯都会在儿子 的身上体现出来;而对于女孩,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使她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了参照,青 春期的女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异性伴侣,甚至是未来丈夫的模式。
案例一:一位女大学生快毕业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一起生 活,她并非双性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的性别认同感没有建立。
这则病例说明,父 母应树立孩子的性别模板,我们将来能否在社会中建立起身份认同,取决于我们是否 建立起性别认同感。
案例二:曾泽伟,年龄14岁,性别男,初中一年级学生。
曾泽伟在小学读书时 们就常常取笑他,并从最初背后叫他假丫头”发展到当面喊他。
升入初中以后 仍未好转。
曾泽伟经常象个腼腆的女生一样两手交叉放在胸前,走路也颇有些 多姿”上课回答问题时常常脸红,并一字一板地回答问题。
其说话的表情及语气常引得全班同学哄笑,害得老师不敢叫他。
曾泽伟平时喜欢一个人在家里听音乐 ,尤其 是古典轻音乐,不喜欢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甚至不喜欢观看有关体育的电视节 目。
曾泽伟是独生子,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
但由于其父母工作繁忙,从小就经常在 奶奶家,而在奶奶家又主要由其两个未出嫁的姑姑照看。
两位姑姑经常将曾泽伟扮 成小女孩的样子。
由此曾泽伟喜欢和女性交往,行为举止有女性特点。
上小学后,其 父硬性限制他与女性交往,又限制其爱好等,他从心理上惧怕其父,又不满其无理的硬 性规定,反而加重了其行为上的怪异。
他父母对其管教欠周,尤其是其父长期不在他 的身边,加上其姑姑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某种喜好,造成其心理上的偏差,出现性别角色的混乱以及与自己性别相反的爱好、倾向和行为特点。
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喜欢非身体性的、非竞赛性的活动,如看书、看电,同学 ,情况 婀娜显然,父爱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也就难以适应社会。
通过对父爱缺失家庭和完整家庭对比发现,完整家庭的男孩比父亲缺失的男孩在性别角色定位上表现出较多男子气,在学前阶段,当一个男孩缺少父亲,他与男性交流和模仿男性行为的能力通常严重受限。
大量的研究表明,缺少父爱的孩子会产生心理障碍。
(二易导致儿童犯罪行为的发生研究发现,父亲存在家庭的儿童比父亲离开的儿童表现出更少的反社会症状,家庭中父亲的参与可以降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同时,父亲缺失儿童的较高的反社会行为并没有因为继父的出现而有所减弱,在父亲缺失家庭中儿童面临高犯罪的风险,在存在继父继母的家庭中,特别是母亲一一继父的家庭中儿童的犯罪率最高,并且父亲的作用不能被继父代替。
小龙家住农村,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在班上多次得到老师的好评,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为了孩子的前途,小龙的父母远离家乡,来到重庆打工,并把小龙一同带到身边,让他进入城市学校里读书。
平时小龙的父亲只顾赚钱,母节衣缩食,把打工挣来的钱全部花在小龙身上。
除了学习以外,他们不给小龙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也不给他任何的零花钱,小龙平时几乎很少和父亲谈心。
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让小龙感到任何的快乐,渐渐地,小龙产生了强烈的叛逆心理。
2004年下半年,小龙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并一发不可收拾,后索性休学在家。
看着小龙越来越不争气,父亲对他常常是拳脚相向。
面对父亲的暴力,小龙的性格越发倔强,叛逆心也越来越重。
后来,小龙认识了未成年人小东和小波。
去年12月1日晚, 没钱上网的小龙与小东和小波相约去抢劫,3人携刀来到南岸区鸡冠石镇一偏僻处,尾随一名独身行人王某,欲抢其挎包,后因王某强烈反抗而未遂。
王某在群众的帮助下,当场将小龙、小东捉获,扭送公安机关。
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