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红色旅游景点

南京红色旅游景点

南京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
时间:2011-05-30 13:55:01
位于长江路东段,汉府街偏北的梅园新村30号、35号和17号,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办公原址。

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这里同国民党政府进行了10个月零4天的谈判。

梅园新村30号,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当年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办公室里还陈放着当年周恩来用过的写字台、转椅、分省地图以及中共代表团的信笺。

35号是董必武和李维汉、廖承志等代表团成员当年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17号是代表团工作人员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代表团的外事组、军事组、新闻组、妇女组、顾问组、电讯室和十八集团军办事处都设在这里。

周恩来经常在这里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发表重要声明。

雨花台烈士陵园
位于中华门外雨花台,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

烈士就义群雕、纪念观和纪念碑是主要纪念性建筑。

整个陵园苍松似海、翠竹成林。

位于南京城南1公里的雨花台丘陵中岗,面积113公顷。

自1927~1949年,约有10万革命志士殉难于此。

邓中夏、罗登贤等烈士都在这里英勇就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缅怀革命先烈,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在此建立革命烈士陵园。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园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个山岗,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南大门、广场、纪念馆、纪念桥、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门以及西殉难处烈士墓群、东殉难处烈士纪念亭等。

纪念馆坐落在主峰南面的任家山上,平面呈向南开口的矩形结构,东西长92米,南北长49米。

中间为主堡,四层,重檐,高25.8米。

正门馆名由邓小平题写。

墙外面及地坪贴铺花岗石,朴素庄严。

馆内陈列着烈士的遗物、遗像和文物史料。

纪念碑坐落在主峰峰顶,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

纪念碑高42.3米,碑体方型,宽7米,厚5米。

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8个金字。

碑前立有烈士铜像,高5.5米,题为“宁死不屈”。

底层平台两侧立有向革命先烈肃立致敬的群众石刻雕像。

北殉难处烈士雕像用大小179块赭色花岗石砌成,高10.3米,长14.2米,由9位烈士形象组成,表现了烈士们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陵园内还建有“四一烈士墓”、“望江矶烈士墓”以及安葬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的“三烈士墓”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

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

1985年8月15日落成开放。

该馆占地2.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

该馆保持原地形地貌,建筑成一座纪念性的墓冢。

右侧迎面是以中、英、日三种文字镌刻的黑色大字“遇难者300000”。

循院墙小径布列13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及史实,是全市遇难情景的缩影。

院墙上嵌着搜捕、屠杀、祭祀3组总长51米、高2.2米的大型黑灰色石刻浮雕。

棺椁形遗骨陈列室门前,竖立着高4米的立雕母亲像,室内陈放着从万人坑挖掘出的白骨和遇难者的部分名单。

呈平顶半地下墓室形的史料陈列厅内,主要陈列有:当年日军屠杀现场照片,历史档案资料,中外人士当年对这次历史惨案所写的纪实、报道和出版的专著、图书、报刊,至今尚健在的1000多位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和实物;当年屠杀南京军民的日军军官和士兵的日记、供词;崇善堂、红卐字会、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掩埋尸体的照片、统计表、臂章证词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谷寿夫审判的照片、判决书等。

电影放映厅,有200个座位,向观众放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纪录片。

该馆已编辑出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照片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等专辑。

纪念馆正面石壁上的馆名为邓小平亲笔题写,“1937.12.13-1938.1”一行黑色大字,标明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时间,中、英、日三种文字镌刻的一组黑色大字:“遇难者300000”,令人触目惊心。

悼念广场有“警世钟亭”、“兴华宝鼎”、“《狂雪》诗碑”,有“历史的桥梁”、“残破城墙”和“断裂的军刀”3组建筑,以及“遇难者头颅”、“断臂”两组雕塑和长明火等主体设施。

院内散置着13块记载着13处大屠杀主要遗址史实的石碑。

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呈棺椁形,陈列着由该处挖掘出的部分遇难同胞遗骨。

旁边竖立着母亲像雕塑和刻有3000个遇难者名单的“遇难者名单墙”。

大型墓室史料陈列厅,陈列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专题史料,共展出400多幅日军现场屠杀照片、60多件实物和数十件档案资料等。

渡江胜利纪念馆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挹江门城楼上。

挹江门城楼地处扬子江畔,石头城北,与风景秀丽的狮子山、八字山相连,该城楼建有一座仿明宫殿式样的两层宫殿式门楼,黑瓦雕门,飞阁流丹,画梁雕栋,古色雅致。

现存挹江门开辟于1921年,当时只有一个门洞,原称为海陵门。

1929年为使孙中山灵枢顺利送往中山陵,将其扩建为三道拱门,易名挹江门。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从这里浩浩荡荡入城的。

1984年4月23日,为纪念南京解放35周年,经过重新整修后,在此城楼建立了渡江胜利纪念馆。

馆内珍藏着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记载了中国革命史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寻求真理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业绩。

挹江门城楼面积近1200平方米,展厅面积436平方米,担负着渡江战役的文物资料征集、保管、研究、陈列宣传等工作。

现展出渡江战役历史珍贵文物资料及照片、图表、复制品、实物等近千件。

陈列分为四大部分:渡江战役前的国内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百万雄师过大江;把红旗插遍全中国。

整个展览生动地反映了解放战争史上,人民解放军将士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人民,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的光辉战斗历程,展示了革命战争史上的伟大革命战争场面和史实。

馆藏照片有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在小山沟茅屋前五人合影,展示了以邓小平、刘伯承为首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办公的情景,受到观众的敬仰。

在珍贵历史图片中,有展示举行渡江宣誓大会的场景,有反映千百只渡船冒着枪林弹雨直奔
南岸的,有护厂工人为迎接解放而英勇斗争使用过的大锤、扁担、铁钩等武器,还有渡江将士使用过的望远镜、指南针、军大衣、毛毡等物品,显示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威震山河的历史史实。

这些文物和史料充分说明,人民军队和老百姓组成的渡江大军是无坚不催、势不可挡的。

展出的实物有:江北人民为子弟兵运粮草救伤员使用的木制三轮手推车,解放军渡江使用过的各类枪炮与缴获的国民党军队使用的外国制造的轻重机枪,原"总统府"秘书长办公室门牌及美制餐具等。

馆藏的毛主席等领导人在淮海等三大战役中制定签发的部分作战指令、文件等,更具有较高的收藏研究教育价值,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该馆于1993年被列为南京市青少年思想教育阵地,成为青年少参观学习,获得历史知识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播渡江精神的重要基地。

挹江门位于南京下关黄土山与八字山之间,城门上建有双檐翘角敌楼9间,是目前南京较为完好的城楼之一,也是市区交通要道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从这里入城的。

挹江门于1921年开辟,当时只有一个门洞,称为海陵门。

1931年扩建为三拱门,易名挹江门。

1984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5周年纪念日),在此城楼成立了渡江胜利纪念馆。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书写了馆名。

展出大厅面积为436平方米,各种文物、资料近千件。

全馆共4个展厅。

第1部分“渡江战役前的国内形势”重点展出1946年7月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东北、华北、华东三大野战军相继发起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了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第2部分“将革命进行到底”。

着重反映解放区广大军民加紧训练,准备渡江迎接解放的史实;第3部分“百万雄师过大江"主要展出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了向江南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九江。

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发起了规模巨大的渡江战役。

第4部分“把红旗插遍全中国”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仅用3年多时间,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辉湟胜利,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