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8No.1
Jan.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信息服务是以信息为基础,综合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
方法,传递知识、交流信息、促进知识创新,为用户提供策划、咨询、调研等各种智力成果与服务的工作.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服务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也使习惯于封闭式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面临严重挑战.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成为了摆在图书馆工作人员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应该进行顺应时代的改革创新,找出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进一步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为广大师生和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1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信息宝库.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信息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具有重要作用.1.1通过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
质
大学生通过利用各种图书、期刊、报纸、视听材料和电子资源等各种信息服务,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余爱好.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1.2
通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更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是衡量一个学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准确的数据资料,需要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而图书馆就是查阅这些资料的最佳场所.在科研工作中,图书馆可以为科研课题提供相关信息,提供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从而为科研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提供保障.1.3
通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可以满足社会用户对信息的需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由过去的在校师生扩展到广大社会成员.高校图书馆可以为企业用户提供市场调研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2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
2.1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特点2.1.1
信息服务的载体多样化
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载体多样化
越来越明显,例如:电子期刊、光盘、电子图书、网络教学课件、数据库等各种网络资源.这些新载体具有容量大、检索方便、传递快、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与传统文献资源一起,形成优势互补、丰富庞大的资源体系.2.1.2
信息服务的手段现代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由传统的以事实性咨询、指导性咨询和专题咨询为主的服务变为了通过网络技术提供功能强大、灵活、方便、实用的信息检索系统为主的信息服务.2.1.3信息服务项目的特色化
网络时代对图书馆馆藏及服务特色的要求更为迫切,也使它规模效益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当然也为它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享进一步强调各馆的特色馆藏,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由一般的常规化服务更多的向特色服务转移.开展特色服务成为了读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2.2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2.2.1
观念落后,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功能认识不足很多人对图书馆的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认为图书馆只是藏书、借书、看资料和报刊的地方,尤其是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往往是以“书库”“书店”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其管理人员只是管理归类、编目存档的资料员,是学生借书、还书的“售货员”.实际上图书馆图书馆信息服务是在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进行社会教育等职能的基础上进行的[1].图书馆职能的本质———信息服务并没有改变,只是这种服务的落脚点已经转为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延伸和扩大了图书馆的职能,这使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存在巨大潜力.
2.2.2馆藏资源陈旧,难以满足当今时代信息服务的要求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图书馆都属于经费相对紧张的
浅谈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及发展
袁建勋
(山西医科大学
汾阳学院,山西
汾阳032200)
摘要: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阐述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并且提出了进一步强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的措施,对深化信息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满足信息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未来发展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1-0143-02
第28卷第1期(上)
2012年1月143--
单位.在有限的经费中,绝大部分用来精打细算的选购书刊,结果也只是沧海一粟,更谈不上有充足的资金来改造和完善图书馆设施.面对不断膨胀的信息海洋,传统图书馆的收藏功能已越来越有限,收藏比重也越来越小.虽然大多数图书馆都已采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基本实现了采集、编目、流通和检索等业务的自动化管理,但总体来看,仍处于集成化系统的初步实用阶段,电子信息资源、可提供服务的虚拟资源仍十分不足,对现有馆藏数字化的比例不高,能够上网的资源大多停留在馆藏目录的层面上,并且网上资源匮乏,大量文献资源有待开发.
2.2.3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我国的高校图书馆过去是按照藏书、编目、陈列、借阅等程序建立起来的传统模式.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如职能陈旧、方式单一、效率低下服务滞后,难以满足信息时代师生对信息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为:信息服务往往局限于一般的文献信息,对有价值的零散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不足,导致信息的实用性较差,文献信息加工生产周期过长,导致内容老化,时效性较差,文献信息大多未经深入加工,信息量大,用户查找起来既复杂又费时,导致服务的针对性较差[2].
2.2.4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过低,难以满足信息服务的需要
图书馆员应该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应该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信息服务的向导和顾问.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已变成了数字化信息和知识,工作工具是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的是多层次和深层次的服务,要求图书馆员对信息用户所用信息能做的迅速“存”起来,准确“取”出去[3].然而,许多高校图书馆员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信息服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业人员少、结构失调、知识结构单一.二是服务意识不强,缺少竞争意识和职业危机感.三是科学文化素养不高,业务能力不强.
2.2.5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意识薄弱,参与不足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而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普遍缺乏信息意识,没有认识到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读者还停留在传统的信息检索阶段,缺乏借助信息资源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观念.
3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
3.1更新观念,提高信息服务意识
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是一种被动的、简单的信息传递服务.作为现代图书馆应该打破这种依赖观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要改简单的信息传递服务为综合加工信息服务,为读者及教学科研提供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除了满足读者基本需求和文献服务外,还应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3.2加大信息服务投入,科学规划图书馆图书、电子资源采购
一方面,图书馆要争取校领导的重视,加大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图书馆要科学规划图书馆图书、电子资源的采购工作,每次采购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重点倾向某一门或几门学科资源,充分参考一线教师的意见.还有,图书馆要自己拓宽路子,解决经费紧张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传统的服务观念,对外开展有偿服务,如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产品更新等信息服务,适当收取费用.
3.3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更新服务方式
高校图书馆应注意系统知识的整合加工,如资源通报、情报研究、咨询报告等二次文献开发,建立专题数据库及馆藏数字化,网路分类组织等.要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专业技术特色,进行预测性信息产品的开发,及时了解各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动态、研究热点,从而预测学科的发展方向,帮助读者掌握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态[4].
3.4提高高校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
高校图书馆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现有信息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高校要制定出信息服务人员中长期培养目标,完善现有信息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而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应珍惜培训机会,努力提供自身科学素养,要真正认识到自身素质对信息服务的重要影响,积极参与上级有关部门和上级图书馆组织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主动参与业余的学习,并在实践中积累知识经验、总结学习经验,使知识日趋系统化.
3.5积极进行信息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加强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意识
随着高校图书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类型的信息服务.但目前部分用户对网络知识了解甚少,还停留在传统的信息检索阶段,缺乏缺乏借助信息资源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观念.因此,必须对信息用户进行导读教育和培训,教授用户查找与利用文献的方法,帮助他们科学的利用图书馆,培养用户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培养用户对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用户利用信息的意识.
总之,随着随着高校图书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和谐发展,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存在问题,尽最大可能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努力开创信息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杨朝钦.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信息服务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6).
〔2〕朱佳鸣.试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J].图书馆工作研究,2001(3).
〔3〕李源.现代化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初探[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5).
〔4〕刘大鸣,张启宇.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特点及趋势[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4).
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