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浅析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作者:江*平【内容摘要】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进行交流的动态开放系统,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长期不断的文化交流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与境外的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没有间断过。

而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因此,中日文化交流不仅频繁,而且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渗透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推动了日本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国文化影响日本从日本出土的各种文物来看,中国文化传入日本的历史源远流长。

由于,中国自古就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自己成系统的先进文化,因而对周边国家产生巨大的辐射力。

相比之下,日本古代文化并不发达,所以那时基本属于单一的交往方式。

为求得与先进文化的一致性,日本便采取拿来主义,尤其表现为不遗余力吸收中国古代先进文化,特别是对隋唐文化,几乎是无所不学,无所不包。

结果促进日本古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跻进亚洲大国之林。

日本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也不是全盘照搬,而是吸收、消化和创新相结合,最终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大和文化。

中国向日本传播各种经验、技术、文化等等,这些在物质生产技术、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对日本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对日本制度方面的影响1、中国文化对日本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忠孝”。

中国的“忠”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忠诚,强调人本思想,“忠”本生就和“义”联系在一起。

日本学习中国儒家文化也是变化着的,先是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宋学,后为阴阳学,也有庄子学。

但是这些影响都不是特别大。

后来,日本武士将儒学和禅宗进行融合吸收,从而形成了具有大和民族精神特色的文化——武士道精神。

在日本“忠”是臣对君无条件的为君献出一切,甚至包括生命,这与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制度相一致,这也有一点类似我国古代君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切都是皇权至上。

相比之下,日本在儒学方面过分强调这种无条件的绝对“忠诚”,因而失去了中国儒学中的人本思想部分,而增加了凶残和野蛮的一面,这也为以后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埋下了祸根。

然而谈到中国文化对日本政治制度的影响我们很自然的想到唐朝,虽然说日本的民族文化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秦朝,然而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却是最广泛的,日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上都吸收了唐文化,并逐步发展。

中国古代唐朝经济发展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大大扩大了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也使周边很多国家纷纷来与中国交流,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日本。

日本前后共任命19遣唐使接团,成功到达的有15次。

遣唐使接团有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学僧、水手、医师等。

早期200人左右,后期多达500人,他们分乘四艘船,但最后到达长安或者洛阳的使节仅几十人。

留学生和留学僧在唐朝逗留时间较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国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

这些留学生学和留学僧学成归国后,效仿唐朝的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废除奴隶制度。

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废止私有土地、民部;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分;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建立班田收受发和租庸调制;《大宝律令》的颁布。

这些都是隋唐学习的结果。

日本实行的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制度,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2、中国文化对日本教育制度的影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日本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

对日本长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文化主要有:儒学、国学和兰学。

儒学:幕府统治时期,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对精神支柱天皇的效忠,日本非常崇尚中国的儒家文化,特别是中国宋朝朱熹的朱子学。

并吸收中国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和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构成了日本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时候日本的教育机构具有明显的等级特点,教育机构分三类。

最高等级的是幕府直辖的学校机构,主要有昌平坂学问所、和学讲习所、开成所及医学所;第二等级的是藩学,藩学最初是以教授汉学书籍为主,同时授以武学。

1715年后,逐渐增加了近代科学知识的内容;最低等级的是民众的教育机构,包括乡学、私塾、寺子学等学校。

当然日本儒学加以改进,重视“忠”和“勇”而不是“仁”和“孝”。

对于国学,他提倡日本的民族精神——大和魂,大和魂与日本的神道精神结合在一起,成为神化的维护皇权的思想工具。

而兰学是西方天主教的传入而被逐渐吸收的。

二、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科技方面的影响1、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字的形成的影响入汉以后,日本成为中国的臣属之国,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1784年在日本九州福冈志贺县海滨出土的一方金印”汉委奴国王”,即为东汉光武帝颁赐“汉委奴国王”印的原物。

表明日本此时已接触到汉字。

日本的文字,可以说是外来文化的综合。

日本人借用汉字的整体写法,发明了平假名,又借用汉字的部首(偏旁或部首)发明了片假名。

公元403年,日本最早使用汉字,时值履中天皇四年八月,始设官记言诗以达四观之事。

汉字的传入促进日本的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如儒学是通过文字而传入日本的,所以日本一开始就接受儒学了。

据日本的史料记载,儒教传入日本为公元405年,王仁自朝鲜半岛南部北济到达日本,为应神天皇儿子老师。

王仁授之《论语》,这是儒学东传的开始。

尔后,儒家思想通过典籍传至日本,规模有限,但对日本影响颇深。

一方面,使大和的政治思想发达起来,这在历代的诏敕上表现显著。

仁德天皇在诏书中说:“君以民为本。

”这是引用荀子的话。

表明日本君王已懂重民思想,这是受中国儒学的影响。

圣德太子定冠位即以德、仁、礼、信、义、智等道德项目为名称,显然是受儒学伦理思想的影响。

这此提倡道德的结果,使日本自上而下养成一种孝顺谦让的美德。

另外在风俗上,自儒学传入后,日本上古的娶姑姨,异母兄弟姨妹之间通婚及继母之间通婚等风俗渐减,使日本移风易俗。

不仅如此,他们还千方百计地积极学习写作汉文、汉诗,努力钻研汉文、汉诗的写作技巧。

从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深受欢迎可见一斑。

《怀风藻》被认为是日本现在最早的汉诗集,序文是六体名作。

书中收入120首诗歌,其中以五言诗最多,也有七言诗,作者上自天皇、皇子,下至大臣、僧侣,风格与初唐诗相近。

唐诗不仅影响古代日本,现代日本亦把唐诗看成自己的古典,仅岩波书店一家就出版了唐诗二古十万册,可见影响之大。

2、中国文化对日本科学技术方面的影响隋唐时期,中国物质文化更大规模地传入日本。

日本的遣隋、遣唐使和中国唐代鉴真和尚的东渡,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总计唐朝时,日本所派出的“遣唐使”共十三次(一说十四次),迎送唐朝到日本使节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有六次,合计共有19次。

大规模的入唐使团,一次就有500多人。

中国的鉴真和尚,743年到748年六次东渡,最后一次成功地东渡到日本,带去了“玉作人、画师、雕檀、刻镂、铸写、绡师、修文、镌碑”等手工艺人近百人。

中国丝绸、瓷器、铜镜、刀、尺、笔、墨、砚、纸张大量输入日本。

漏刻、测影等仪器,印刷、水车制造、瓷器、铜镜铸造等技术,均在唐代传入日本。

三、中国文化对日本建筑及生活习俗方面的影响1、中国文化对日本建筑城市设计方面的影响唐朝首都长安,为当时中国的佛教中心,那里有兴隆寺、弘福寺善光寺等大寺院。

留学僧不仅把佛教的深远意义宝贵的典籍文献带回日本,而且还热切的关注与吸收中华佛教艺术,寺院建筑的精华。

日本的平城京是模仿当时的长安所建造的,从平面布局到细部构造,都无不模仿唐代寺院式样,其台基、殿身、梁架、斗拱、屋顶以及装饰,几乎都与唐代式样一致。

在迁都的同时大肆兴建兴福寺、元兴寺、药师寺、大安寺等大寺院,想必也是模仿长安来装潢新都的。

而当迁建这些寺院时,想必一些留学僧把他们在长安的所见所闻的知识直接或间接的提供了参考。

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留学僧来中国学习,日本今天还有著名的古都——京都吗?日本流传至今的许多大寺院,多实收唐代寺院的启发后所修建的,尽管可能在建寺精神和依照典籍方面不同。

列如,奈良时代修建的国分寺其实就是以唐朝龙兴寺为模本的。

正如日本有名学者木宫泰彦在他的著作《中日文化交流史》中一针见血的说:“日本中古的制度中,一向被认为是日本固有的,翻开唐史,却发现有好多是模仿唐制的。

”他在书中,详细的考察了日本在建寺方面如何具体的受到中国唐朝建塔遗风的影响。

2、中国文化对日本生活习俗的影响現在日本有不少跟中國相近似的文化現象和生活習俗,以及一些在中國本土已失傳或罕見的古風遺存。

12世纪时,日本荣西禅师来华,当时宋朝人饮茶之风甚盛。

荣西回国后,著《吃茶养生记》,提倡饮茶养生益寿之道,对于唐式茶会在日本复兴,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的围棋,也在唐代传入日本,并在日本民间流传发展,盛行不衰。

日本的和服也是仿照唐招服装所涉及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古代社会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一些方面甚至一直影响日本的发展,如儒学和佛学在今日的日本仍然可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痕迹。

【参考资料】1.《中国文化传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中国古代文化是讲座》3.《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4.《日本怎样吸收我国古代文化》5.《唐代中日交流中的选择问题》6.《中日关系史专题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