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问题文献综述高杨2013年8月3日星期六目录一、国内外研究侧重综述 (3)二、股权激励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3)(一)股权激励的特征 (4)(二)股权激励定量研究 (5)(三)关于股权激励模式的细化分析 (5)(四)股权分置改革与股权激励的关系研究 (5)(五)对我国已实行的股权激励的效果分析 (6)(六)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 (7)(七)股权激励在我国的运用应关注的问题 (8)(八)股权激励结合公司治理分析企业价值 (8)三、关于股权激励效果问题的详细总结 (8)(一)股权激励效果问题的争论与发展 (9)1.高管股权激励具有治理效应,能够改善企业绩效 (9)2.高管股权激励不具有治理效应,甚至会毁损企业绩效 (10)1.高管股票期权的授予问题 (12)Lie发现,期权授予日期前公司股价的异常收益为负,而期权授予日期后公司股价的异常收益为正,并且这一异常波动有逐渐加强的趋势,高管的择机行为则成为此现象的可能解释。
Heron和Lie则进一步指出,上述期权授予日期前后的股价异常波动在监管当局出台更为严格的披露要求之后则完全消失了,这表明高管存在倒填期权授予日期的动机。
(12)2.高管股票期权的重新定价问题 (12)3.高管股票期权的执行问题 (13)(二)高管股权激励模式的治理效应差异 (13)1.高管股票期权的治理效应优于高管持股的治理效应 (13)2.高管持股的治理效应优于高管股票期权的治理效应 (14)(三)高管股权激励的内生性 (14)(四)公司治理与高管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 (16)四、股权激励实证问题研究详细总结 (18)(一)关于实行股权激励企业的数量 (18)(二)股权激励企业的行业分布特点 (19)(三)股权激励的模式 (19)(四)股权激励的额度 (20)(五)股权激励制度运行效果 (20)五、总结与新进展的可能方向 (21)(一)深入剖析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 (22)(二)充分关注并尽可能解决高管股权激励的内生性问题 (22)(三)全面研究并比较不同股权激励模式的实施效果 (22)股权激励问题文献综述高杨一、国内外研究侧重综述国内外对于股权激励的研究都有大量文献研究股权激励与经营业绩的关系,但是国外的研究还侧重股权激励与经营者投资、效率的关系等,而国内则是侧重于对股权激励的市场效应以及对国外已取得研究成果的深入细化,还有就是放置在我国特有的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研究这个问题。
针对我国实际,从外部的制度安排来看,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导致非理性波动,会使股权激励的收益不完全与高管的努力及业绩的提高相匹配,从客观上削弱了股权激励促使高管通过提高业绩而抬高股价的作用。
从内部公司治理安排来看,有些上市公司的高管层权力过大,影响董事会对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导致行权规模、激励对象、激励条件、激励有效期限等变量设置的激励效果不足,使股权激励成为公司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载体,产生非激励目的的股权激励方案,因此,我国的股权激励是否起到激励作用,尚需要实证检验。
今后股权激励方面的研究将更侧重于对激励制度本身是否达到激励的效果的研究。
二、股权激励问题研究现状综述国内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情况要比国外复杂得多,因为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还未形成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建立完善的股权激励制度。
学者们也从众多方面对股权激励问题进行了研究,大多以规范研究为主,但也有少数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发生的股权激励案例进行实证检验。
2006年1月1 El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后,2006年5月中捷成为首家真正意义上的股票期权。
其实,上市公司对职业经理人实行股权激励早一有之,我国学者结合国外的理论基础对我国上市公司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股权激励。
如今股权激励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许多上市公司等都准备实行股权激励计划。
甚至有不少公司把其当作搞活公司的“灵丹妙药”。
然而,股权激励并非总是尽如人意,达到理想效果。
国内学者对股权激励效果以及股权激励原因动机并结合公司治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国内外学者们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对股权激励展开研究。
(一)股权激励的特征从组织中委托私人收益角度分析委托控制权与代理人激励之前可能的冲突,进而通过上市公司数据对这一冲突关系进行经验检验。
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显著的冲突,而这种冲突与股权性质、公司成长速度相关。
民营控股公司的冲突程度显著弱于其他类似的公司,国资委控股公司中的冲突显著强于其他类型公司;而公司成长速度越快,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激励之间的冲突越强。
(夏纪军,2008)1以2005—2008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草案的公司为样本,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设计的股权激励方案的特征及其激励效应。
发现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既存在激励效应又存在福利效应。
并且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激励条件和激励有效期的改善.来增加股权激励方案的激励效果。
激励型公司和福利公司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结构安排(吕长江,2OO9)。
21 夏纪军;张晏;控制权与激励的冲突——兼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年03期2吕长江,张海平.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管理世界, 2012, (11): 133-143.(二)股权激励定量研究吴凯,曾伟娇,黄研3(2004)在《测量股权激励效率的方法及应用》中引入夏普测度发现:授予经理的股票冻结期越长,股权激励效率越低;公司股票波动越大,经理要求的补偿溢价越高,股权激励效率越低。
杨顺用,薛兴国(2006)4建立了一个股权激励计划的持股计算模型,建议按照员工所负责任、个人能力、贡献大小,采取“打分制”量化确定激励计划的持股量。
不过国内现有的实证模型过于简单,研究结果可能会有偏差。
(三)关于股权激励模式的细化分析于璐,曾军(2003)5对经理层持股和优先购股权这两种股权激励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认为应根据公司的不同性质,对经营者实行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
对大量非上市公司可以以经理层持股激励为主,对于上市公司可以以优先购股权激励为主。
张彩玉(2004)6从成本角度逐一分析了延期兑现年薪、虚拟股票和期股的激励成本。
(四)股权分置改革与股权激励的关系研究邓清,何亮(2005)7探讨了股改与股权激励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对股权激励的发展提出建议。
邱金辉,张恒(2006)8认为在股改之后,完善独立董事3吴凯曾伟娇黄研测量股权激励效率的方法及应用《商业研究》2004年第13期4 杨顺用,薛兴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持股量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期5于璐,曾军.持股与购股权——两种股权激励模式的比较分析[J].企业管理,2003,(02)6 张彩玉股权类激励方案成本的因素分析--《经济经纬》2004年03期7邓清,何亮浅谈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股权激励问题《商场现代化》2005年30期8后股权分置时期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激励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9期制度有了新的机遇,并提出完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的途径。
(五)对我国已实行的股权激励的效果分析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特殊的市场环境决定了高管激励机制并没有成为能够显著影响资本结构的一个制度性因素。
因此,如果市场环境没有根本变革的背景下,单纯地强调高管激励模式的市场化改革(股权激励等)本身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经营目标及其行为(吴晓求,2003)9。
周闽军,李玉宝(2005)10认为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中没有完全发挥七对经营者激励作用,并在分析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实施股权激励后,上市公司的业绩总体上略有提升,但并不显著:我国股权激励的实施形式中股权激励的比例最大,其激励效应大于期权激励,但也不显著(陈勇,2005)11。
运用2002—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
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之间交互作用和内生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高管股权激励对投资有显著正影响。
并且实行股票期权叫其他更能促进公司的投资量(罗富碧杜家廷等,2008)12。
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独特的制度变化,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对股权激励治理效应进行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尚未提出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CEO股权和期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呈显著负相关。
正式的股权激励具有负面的公司治理效用,只有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现代公司制度建设,才能强化CEO与股东之间有效制衡和监督机制,改善公司治理(苏冬蔚,2010)13。
经营者股权激励作为解决经营者代理问题的一种治理机9 吴晓求股权分置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兼论全流通条件下中国资本市场的若干新变化[J];财贸经济;2006年02期10周闽军,李玉宝;股权激励实行的有效性及相关政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01期11 陈勇、廖冠民、王霆,2005,“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第2期12 罗富碧冉茂盛杜家廷.国外股权激励与经营者信息披露研究综述.商业研究200910:P2813 苏冬蔚和林大庞,"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制,符合理论逻辑。
但从实践效果看,经营者股权激励不仅在效率上存在逻辑悖论,而且引发了新的道德分析(向显湖,2010)14。
(六)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和股权激励改革过程中,有些公司缺乏长远战略,股权的限售期和性却等待期果断,不利于发挥股权激励的正常功能;有些公司将股权激励视为高管奖励而不是激励。
业绩指标设置偏低.高管容易行权套现:有限公司的股权激励缺乏约束机制和有效监督,导致高管过于重视固件的短期变动,而较少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还有公司利用该股权激励操纵价格,在公告前压低股价,让偶突然停牌公布激励方案。
使股价迅速上涨,公而制造套现行为。
(苏冬蔚,2010)15对我国82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草案。
探讨股权疾患中隐含的高管自利行为及特征,并分析影响企业高管资历、自利程度的有关因素。
得出如下结论:尽管拟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都较好,但这些鼓励考核有利于高管获得和行使股票期权,体现出明显的高管自利行为;从治理角度看,大股东比例对拟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高管资历行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其他公司治理变量则对高管自利行为的约束作用有限。
同时,国有或民营控股公司,高管在股权激励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中所隐含自利行为并无显著差异(吴育辉,2010)16。
14 向显湖;钟文;试论企业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人力资本产权收益[J];会计研究;2010年10期15苏冬蔚和林大庞,"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16吴育辉企业高管自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世界》2010年第5期(七)股权激励在我国的运用应关注的问题陈燕(2004)17介绍了股权激励自爱我国的三种运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