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6389-新时代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6389-新时代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时代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p>一、课题的提出<br />在新课程文化视野下,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一项重要课题。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由些可见,班级文化以其特定的行为模式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班集体、群体行为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

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潜在的教育”、“隐形的教育,班级文化建设是影响班集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时代呼唤有个性的新人,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就是要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特长得到良好的、健康的、最优化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班集体是给学生创造机会、开发潜能的重要场所。

一方面,学生个体的独特个性拓展了班集体的外延,这一张张班集体“名片”深深烙上了班级的精神印记;另一方面,班集体的特色又因其不可动摇的精神内涵决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体和班集体是相辅相成的。

从内涵和外延的辩证关系来看,班集体个性化创新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就是班集体“特色创新”的研究。

<br />可是我们很难在农村小学的班级中找到“个性文化”,除了当地教育部门对这项工作的忽视外,也由于家长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漠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造成教师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活动内容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学生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价值提升和素质锻炼,造成班级文化的“营养不良”。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活动经费的支出不足,大大缩减了教师的创新意愿和为此思索的空间和时间,使班级文化建设成了纸上谈兵。

这是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br />二、课题的界定<br />新时代:新与旧是相对的,时代是指历史上以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的时期。

简而言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起来的时代。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在班级发展和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淀、凝聚的,班级成员普遍认同的一整套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思想模式、情感态度、审美情操、行为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共同心理趋向及其物化表现形式。

<br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br />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早已出现。

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合身的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

<br />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问题》中写道:“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体的多样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个性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

可见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br />我国港台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比较注重这个问题的研究,更多从班级经营之处着手。

如台湾吴清山著的《班级经营》一书,提出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问题。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班主任要“努力营造互助友爱、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形成有特色的充满活力的班级和团(队)文化”。

班级文化应该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全体同学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一切言行。

<br />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优化班级育人环境,充分发挥科任教师的育人作用,促使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成才,同时可以探索发现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方法,最大限度减少班主任的无效劳动,造就新时期优秀的教师队伍。

我们提出:“新时代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br />四、选题意义<br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严重造成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因此培育有特色的班级精神,构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br />五、研究价值<br />1.理论价值:①通过优化班级环境,提高班级物质文化,实现在环境中熏陶人、培养人。

②通过开展特色活动,提升班级精神文化,在活动中形成凝聚力、向心力。

③通过尝试自主管理,提升班级制度文化,营造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

④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和创建特色班级,翻开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br />2.实践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达到班级文化建设的导向性、驱动性、规范性、渗透性、凝聚性和激励性。

<br />六、课题理论依据<br />1.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

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因此,建设一块文化阵地,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br />2.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而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

我们要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构建、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及班级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br />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

班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成功的关键,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br />4.美学理论依据:创造一个优美的班级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

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br />七、研究目标<br />1.学生个体: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唤醒并激活学生的潜能与本性,从而培育学生自觉意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班级方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集体,形成有独特性和优异性的班级文化。

3.年段之间:通过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段文化。

4.学校方面:通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形成德育特色,推进学校自觉文化生成,促进学校文化底蕴的积淀。

<br />八、研究内容与创新点<br />研究的主要内容<br />1.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班级名称、口号、标志的确定;教室的图书角、黑板报、班级活动展示栏等布置和使用,在这些感性认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br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由师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班级成员精细分工,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形成民主的、有效的、便于实施的特色制度文化。

<br />3.班级思想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增长见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br />4.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探索学生文明礼仪、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br />研究的重点:1.创设充满激励的班级环境。

2.构建和谐奋进的班级氛围。

3.开展富有意义的班级活动。

<br />研究的难点:如何提高班主任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避免千班一色,形式走过场。

<br />研究的创新点:1.研究观念的创新性。

2.注重心理学与德育的关系。

3.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为学校积累高品位的资源库,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储备后劲,追求学校的持续成功。

<br />九、研究思路<br />从相关理论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新的课程的理念以及新时代对德育工作的要求,改进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式,紧扣“班级文化”这个关键词,通过学术引领,以精准的目标设计、专家的论证指导来制定研究方案,通过行政推进,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务实的工作作风来落实研究计划。

<br />十、研究方法<br />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摸索个性班级文化建设模式的实施策略,并恰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调查学习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统计、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3.行动研究法:强调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4.个案研究法:运用这一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师生典型个案追踪与分析,观察记录在课题研究实验中师生的发展和成长情况。

5.经验研究法:通过对“个性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总结,探求建立适合本班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塑造班级精神、创造具有普遍满足感的文化氛围、创造合理的个性班级文化生态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模式。

<br />十一、技术路线<br />1.开题(研究前期工作):制定研究方案、查阅资料,找有关的专家进行论证课题研究内容、修订研究方案,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和专题研究计划。

<br />2.研究中期工作:集中课题组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力量,充分运用云平台、录播室、网络等优质人力与物力资源,扎实开展案例研究、课例研究,搜索、整理、归纳研究(实践)中所获的资料,积累过程性资料,形成阶段研究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