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意,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搜集一些科学家的事迹,掌握生字。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人们常说“童年”生活是美好、幸福的,那时因为童年的孩子活泼、好动,富有朝气,他们对事物常带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并且善于探索。
课文中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小的发现。
(二)板书:发现。
课文中的“我”因什么现象而去探索发现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47课《童年的发现》。
[设计意图]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引发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指名分节读通课文,理解词义。
澄澈:水清见底。
随心所欲:指随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
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二)小组检查读课文,边读边思: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怪现象?我探索了一个什么问题?(三)交流: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怪现象?(在我身上发生了这样一个现象。
几乎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
而且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
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那样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个地方。
)①随机理解词语:“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
②理解“几乎、似乎”在文中的含义,并且试着说一句话。
③指导阅读课文地一节。
教师引读。
学生自己读,齐读。
④仿照课文样子,找句式先说后写。
我对___________ 是那样_________,只要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 。
我的___________ 是那样_________,那样__________,似乎__________,就能__________ 。
(四)交流:我探索了一个什么问题?(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弄清楚了“我身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怪现象和我探索了一个什么问题”,也就理清了课文主线,摸清了学生的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平时要认真预习。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一)交流搜集的资料:(1)英国著名的发明家瓦特发现了的蒸汽机现象,终于研制成了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
,瓦特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的。
(2)爱迪生(1847~1931)是举世闻名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发明了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还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
爱迪生一生约有两千项创造发明。
这些都是因为他不断学习、执著追求的结果。
(3)牛顿发现了苹果落地现象,从而发明了牛顿三大定律。
(二)学习课文,揭开谜团。
(1)朗读课文2——9节,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揭开“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谜团的,找出文中作者所用的方法。
交流:教师:“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
学生:“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教师:“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
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学生:“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教师:“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学生:“人怎么会是鸟呢?”我们万分惊讶。
教师:“岂止是鸟!人还曾经是草履虫,是鱼,是青蛙,是兔子……还曾经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所用的方法之一(2)他问了老师哪些问题?找到答案了吗?①默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
②同桌讨论,大组交流。
(3)与老师的一番谈话,我的问题解决了吗?自己又探索了一个什么问题?后来又是怎么探索的呢?A自己读课文10、11节。
从“为什么是九个月呢?”、“为什么不是八个月?不是十个月?偏偏是九个月呢?”可以看出我探索的方法是什么?(自己提问也就是勤于思考)板书:勤于思考B比较句子:①我的身体轻盈,随心所欲。
我的身体那样轻盈,那样随心所欲。
自由轻声朗读:体会“那样”在句中的作用。
(表示程度深)②高年级,离我们遥远,而飞行仍在继续。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仍在继续。
比较读,读出强调语气。
仿照例句,学习用“那样”造句。
(大山里的空气新鲜,简直是个大氧吧。
自由用“那样”造句。
C随机理解:绞尽脑汁介绍“画地图”补充:达尔文的人类起源的观点板书:独立发现(三)抓住“发现”,感知“我”的探索精神。
(1)读句子:三年以后,我升入了高年级,有一次上生物课,年轻的女老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将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
理解:一本正经。
(2)当我想起自己的发现,我情不自禁地笑了。
自己的发现是什么?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理解:情不自禁。
板书:得到证实教师点拨比较:我的发现与达尔文的人类起源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想象一下当时作者会想些什么?(3)而我的情不自禁的笑竟然被老师误以为是不怀好意,于是我被“请”出了教室,并明白了一个道理。
理解请上面“”的作用。
换一个词语代替(赶)。
理解“——”的作用。
(4)理解句子: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发展,常常会伴随着驱逐和迫害。
资料介绍:历史上因发明与发现而遭受迫害的事例。
(5)教师小结。
从“我”探究人的起源过程中感悟到了那些科学的探究方法?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多问几个为什么;与伙伴交流;向老师请教;带者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进行大胆想象)(6)根据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探究过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①我对问题的探究过程是怎样的?(提出疑问——请教老师——发现规律——得到证实来)②运用连贯的语言简要概括。
(文章描述了我对每天夜里都做飞翔的梦感到迷惑不解,于是我与小伙伴一起向老师请教后还是似懂非懂,以后自己探究发现了“人的起源”过程,在一节生物课上,我的发现得到了证实。
全文展示的是儿童时期特有的那种好奇、执着、探究的心态。
)[设计意图]向老师发出的一连串的请教使我谜团重重,可我并没失去信心,更反衬了我勤于思考的特点和执着的探索精神,这是与我们学生同龄的孩子身上可贵的品质,给予广大发扬。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2.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师: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
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4.拓展延伸:了解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设计意图]立足课文,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有所发现,将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童年的发现“飞行”请教老师好问勤于思考执着独立发现得到证实[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认真地读了三遍,我的兴趣点集中在“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规律”上,总是想着:小时候关于飞行的梦是不是真的与人类进化过程中“鸟”有关?母腹中的胎儿怎样再现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于是我上网查找了胎儿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阅读了进化论的相关内容。
作者童年天真可爱,爱寻根究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发现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
那么,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读课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时又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好疑惑与好奇。
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最后,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
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快乐。
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
通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