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洛神赋》艺术特点及艺术价值—辞赋
摘要:《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原名《感甄赋》。
曹植用: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来形容洛神。
另有相关歌舞剧、书画作品等。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关键字:洛神赋艺术特点艺术价值
三国时期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
《洛神赋》原名《感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因魏明帝曹睿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
世人多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明帝曹叡之母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据《文昭甄皇后传》: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
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
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
曹操趁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
曹操的夫人刘氏生长子曹昂,早年殁(死)于宛城。
次夫人卞氏生四子:曹丕,笃厚恭谨;曹彰,勇而无谋;曹植,聪明机警,却嗜酒放纵;曹熊,身体病弱。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
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援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
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
魏国建立。
甄氏被封为妃,因为郭后的挑拨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
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
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
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
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
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
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
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
第三段写“余”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
第四段写洛神为“群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
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
第六段,写别后“余”对洛神的思念。
艺术特点:特点一,想象丰富。
他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
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
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
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
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
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
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愁帐丝丝。
但这想象并不离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
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
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
此赋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
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
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的清新高洁。
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
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
”爱情之真挚、纯洁。
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产生苦闷之情的原因有三:一是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二是“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失落无限。
三是以此赋托意,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无奈之余又感到悲哀和愤闷。
《洛神赋》的艺术价值: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
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
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
到了南宋和元明时期,一些剧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陈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出。
至于历代作家以此为题材,见咏于诗词歌赋者,则更是多得难以数计。
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