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下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下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下)周程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二0一五年三月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基础(一)中国科技创新投入的国际比较各位老师、各位学员,我们接着上。

刚才跟大家谈了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个大问题,接下来,要跟大家谈谈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什么样的基础,我们的优势在哪儿、我们的劣势哪儿,通过这样的一个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来,也可以明确我们的精神,同时也可以看到我们的不足。

主要是从这个角度去跟大家聊一聊。

我们从两个方面去谈,一个是中国科技创新投入这个角度去看。

投入,我们一个是看钱的投入,也就是研发经费的投入,第二个是看研发人员的投入,也就是钱的投入和人的投入怎么样。

我们来看一看,主要是进行一些国际比较,看看我们的优势在哪儿,我们这些年的发展之后还有哪些不足。

第二是从产出方面来看,我们主要是给大家介绍一下理论形态的成果,主要是非专利形态的论文,还有一个是专利,主要从这两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产出的情况。

1.研发经费投入先跟大家谈谈科技创新的投入。

从这张图表上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中国这些年在科技创新所需要的研发经费的投入方面,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很多年的增长速度超过了20%。

大家看,我们科教兴国在90年代后期,在这个位置,现在到了2012年,大家看看这道曲线上升的非常快。

我们现在总投入已经超过了1.3万亿,总量来讲量非常的大。

我们看到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中,主要是哪些地方的投入?投入比重最大的其实有六家,这六家占了中国近六成,就是接近60%,分别是谁家?第一个是江苏省,还有一个广东省,两个省。

还有北京市、山东省、上海市、浙江省。

我们可以看到这六家在长三角几家?长三角的以江苏、上海、浙江为主,山东就不算了,北京也很高,山东也很高,珠江三角洲就是广东省这一块,量很大,就是这么六家达到了中国的58.6%,这是2011年的统计数据,这些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也就是说,扣掉其他24家的投入,也就是40%多一点点,西部地区的形势不容乐观,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投入总量都是在这儿,低于200个亿的,西部地区占的比例很大。

如果说这里只有五六十个亿的话,也就是说西部一个省的投入等于清华大学加上北京大学一年的科研经费的量,所以说我们中国研发经费的投入方面不均衡现象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什么?你不能说投入总量大,它盘子本身也就大,西部地区的投入总量小,但实际上它的经济总量盘子也就小,所以我们不能看绝对量,我们还要看一看相对量,我们看看研发经费和GDP之比,也就是投入强度。

就投入强度来讲,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六家,最高的是北京,北京这个投入情况,有很多是中央政府包括科研院所投的钱,不只是北京市的财政投入,而是在整个北京地区占的北京市地区的GDP之比,北京是最大的。

其次是上海市,就是上海市在研发经费中拿的钱的比重也是比较大的。

再往下是天津市。

过去的老三大直辖市是明显的。

接下来又是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但是这里很明显的西部地区如陕西的情况非常高,还有辽宁、武汉那边的湖北,重庆状况也不错,四川成都也不错,这些地区超过了1.5%,也是比较高的,很多很多的地区还达不到1%。

也就是说,我们结论上来讲,中国现在的创新投入方面,主要是在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西部地区的投入情况,目前来讲,可以说是不足。

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内部情况。

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和国际上来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情况。

这条线代表的是中国,中国这些年的投入在持续攀升,刚刚在第一张表中我们也跟大家谈到了这件事儿,就是攀升,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研发费用投入只比美国少了一点,也高于了日本,现在我们大概是美国的一半。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是花了工夫的,中国政府是尽了自己的努力的。

因此,中国这些年包括华为等很多新的产品、科技型产业也是进步的比较快。

但是我们看看另外一方面,科技投入不是一年的投入就能够见效的,它需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努力,也就是说它是以三十年为单位看看科技投入的总量的。

我们来看看,我们会发现中国是这个红线,三十年的总量,这是1981年和2001的面积大小。

你会发现什么?日本的是这个红线,大家看这个下面的面积,也就是说过去三十年里面,中国的研发经费累计综合只达到了日本的1/3。

各位,这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很多我们的工业产品在有些方面还不错,但整体来讲竞争力不如日本,这也是必然的,我们过去三四年的研发经费的投入只有日本的1/3,我们不能寄希望在这样的投入下面,就大面积的超越日本。

我们的GDP超过了,中国这个势头非常好,如果沿着这个势头稳定的增长下去,也就是中国社会再稳定发展三十年的话,那个时候我们回头看,我们不仅会追上日本,绝对会超过日本,这样的话,三十年后的中国的形势就完全不一样。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面,我们线下的面积是美国的多少?如果初步估计只有它的1/10。

那么我们在军事方面、高新科技、航天领域等和美国有一定的距离也是正常的,以过去三十年的计算,我们只有它投入总量的1/10,我们投多少得多少,即便我们是产出更大,我们收获更大,那也毕竟只有人家的1/10,我们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大面积的超越美国。

但是大家看看这个势头,美国在2008年危机之后,大家看出是在呈下滑趋势的,日本也在下滑,而中国并没有受到影响,中国仍然在持续攀升。

也就是说,我们期待着能够有稳定发展的二十年这样的一个机遇。

当然,这个机遇,一个方面靠我们争取,另外一个方面,国际社会会不会干扰我们也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

这是一个方面,这是我们从科技方面来讲的。

刚才投入的是总量,我们接下来看一看强度,不能够单纯的看总量。

这个总量,国家有大有小,看这根线,发现什么?我们在这个图表里是第一的,也就是说2014年我们花了13300亿在研发经费上面,占到 2.9%,也就是接近 2.1%,但是这个数显然仍然低于发达国家的2.5%-2.7%的程度。

也就是说,我们由于要解决的问题太多,我们在研发经费、在科技领域中不能够投得更大,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持续了年增长率是20%,只要保持住这个万幸,我们是有机会的。

但是里面我们也看到,全球投入强度最大的是哪些国家?以色列,以色列是一个投入强度非常大的一个国家。

我们看这条蓝色的线,长期以来很低的,但是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快速攀升的一个国家是谁?韩国。

但是看到这个线的攀升速度远远高于这个红线的日本,但是日本近几十年,居高不下,在科技研发上面很舍得花钱,它高于美国也高于德国、法国和英国,这个红线长期以来居高不下,只是到2010年以后被韩国所超越。

也就是说,日本在研发经费里的强度是3.5%左右,超过了3.3%,即便现在是跌下来了,也是3%以上,而韩国近十来年快速的攀升,我们可以想象,在90年代以前,三星、LG在中国市场是看不着的,但是近十年来可以大量的看到三星,它的科技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里讲,我们说科技的发展和金钱的投入是正相关的。

韩国攀升的这么快,日本一直居高不下,在东亚几个国家中间,我们和这两个国家相比的话,仍然还有一些距离。

问题是我们刚才讲的是社会整个的研发投入,包括民间企业的,现在我们单纯的看政府的投入怎么样。

看这张图,2010年中国是24%,也就是说中国的研发经费里1/4是靠政府拿的,3/4是靠企业拿的。

但是由于企业的投入大,这些年中国政府的比重反而是相对下降了。

这张图表可以看到,中国政府投入的钱可以说和西方国家并没有差距太大。

但是这个里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展开,但我可以点一点。

这里边有两个国家排在上头,第一个是俄国,第二个是印度。

在俄国,政府拿的钱超过七成,印度超过了六成,这就是个大问题。

一个国家的研发经费中60%以上是靠政府买单,企业只超剩下的30%,那说明什么问题?民间的创新活力是个问题。

俄国人为什么低?因为俄国是能源企业,它不需要什么创新,卖资源就够了。

而印度?大家知道,印度是以软件产业发展为重点,这个软件是靠人,教育方面投入就够了,它也不可能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更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俄国和印度是有一个和国际社会不太一样的一面的,这样,某种角度来讲,他们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就会弱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和俄国、印度的合作空间其实很大,因为我们很多的产品可以推过去。

今天不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是点到为止。

接下来,我们政府的比重只占了1/4,政府拿的这一块钱投入到哪里去了?现在世界上GDP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中国,再次是日本,第四名是德国。

我们把这些国家挑出来看一看政府投的钱给谁花了。

图上这一块蓝色区域,中国花的最多的是什么?科研院所,包含着中科院在内,以及各个部委的自己的科研机构、院所,这个花的钱最大。

深蓝色的这一块是给企业花的,大家看看美国,美国一直是反对补贴企业,但是它政府拿的研发经费里,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在哪里?它是政府的钱流向企业最多的一个国家。

在日本和德国,最大的一块是上面的浅色的一块,这个是大学,也就是说德国和日本的政府拿的钱主要是塞给大学了,在中国主要是塞给公共科研院所了,在美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给了企业了。

这里面,如果要深度分析的话是有问题的,就是给大学更合算、给企业产出效益最高、还是给科研院所产出最大?所以说中国需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才能给予回答。

我们再看这四个国家科研经费的流向。

上面这一侧是美国,下面是日本,这是中国,这是德国。

中美比较、中日比较、中德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什么?这个是企业拿的钱给企业花的,企业拿的这一块的比重占60%,但是花的钱更大。

中国这一块,政府是红线,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企业这个红线流向企业的比较多,中国的流向企业的不如美国多,但是中国流向科研院所这一块是最多的,流向高等院校这一块是很细的,是低于美国的,美国原本就不多,更低于日本和德国。

也就是说,中国的投入结构里面,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砸给了科研院所了。

至于这个结构怎么调整,我们知道这个状况就行了。

还有就是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企业和政府之间没多大的关系,中国、德国的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差不多。

如果需要做深入研究的话,大家事后可以去琢磨一下,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讲得简单一点。

大家都知道,基础研究,企业是不会投的,主要靠政府投,既然是政府投,情况怎么样?投给高等院校的原本比例就很小,其结果就是什么?就是基础研究经费,中国是非常低的,不到5%,所以这两年,很多有识之士跟中央强调,尽管我们需要解决科研生产和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但是过于强调了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而没有看到基础研究是着眼于长远的未来发展的话,那我们可能会适得其反,你强调结合得太紧密的话,反而做不出什么新东西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