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六腑:六腑是指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以及三焦的总称。

六腑大致相同的形态,中空有腔,有共同的生理功能,即受纳和转化水谷,六腑之间相通,具有出纳运输和消化水谷的功能。

六淫: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在人体正气不足或抵抗力下降无法适应气候变化时,六气才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此时“六气”即被称为六淫。

七情: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发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的范围和耐受能力,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也是中药配伍时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

正气: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在疾病发生及其演变的过程中,正邪相争,正能胜邪则不发病,证不能胜邪则发病。

)正治:正治就是指逆其征候性质而治疗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适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例如:寒病见寒象则以热治寒;热病见热象则以寒治热;虚病见虚象则用补益法补其虚;实病见实象则用补邪法泄其实。

八法:八法是指治疗打发所概括的八种主要治疗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

四气: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疗效而归纳总结出来的。

五味:五味是指药物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同时也是对药物作用的概括。

升降浮沉: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在体内不同的作用趋向,它是与疾病所表现出的趋势相对而言的。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共同组成了一个经络体系。

经络能够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奇经八脉:奇经是十二经络以外的特殊通路,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于脏腑,又无表里相配。

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以及阳维脉的总称,故称为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并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作用。

一源三歧:一源三歧是指八脉之中,任脉、督脉以及冲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

腧穴: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压痛点,即“以痛为腧”,这类腧穴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也没有固定的经属,以压痛点或体表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经外奇穴:是一类既有一定名称,又具有明确位置但不归属十四经脉系统的穴位。

这部分腧穴对某些疾病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可分为: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得气:得气是指在行针时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反应,同时医者指下有一种沉紧的感觉,又称针感。

四海:中医认为的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其中脑为髓海,膻中(心包)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而冲脉为血海。

晕针: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身出冷汗,心慌欲欧甚者出现晕厥等情况称为晕针。

中医内科中医学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基础:脏腑经络的生理与病理,治疗特点:辨证论治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阴阳的相互关系(也是基本内容)大题1. 交感相错:阴阳合抱而生,太极生两仪,开天辟地2. 对立制约:1) 自然界:上与下,动与静,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2) 生命物质为阴,生命功能为阳,阴阳失调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3) 疾病的发生发展:正气与邪气,正气无法抵御邪气机会患病3. 互根互用:1) 生命物质为阴,生命功能为阳2) 营养充足才能保证脏腑功能的健全,脏腑功能的健全也促进营养物质的化生3)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表示阴阳脱离的任何一方都会导致人体生命的终止4. 消长平衡:1) 包括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皆消、阴阳皆长2) 白天阳气盛,机体生理功能以兴奋为主,夜晚阴气盛,机体生理功能以抑制为主3) 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血能养气,因此气虚会引起气血两虚(阴阳皆消)4) 补气可以促使气血都恢复(阴阳皆长)5. 互相转化:1)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乐极生悲,苦尽甘来”2) 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指导疾病的治疗原则“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相对平衡与协调阴阳偏盛:实则泻之,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虚则补之,补其不足五行生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脏开窍开口处肝→目,心→舌,脾→口,肺→鼻,肾→耳脾生理功能1) 脾主运化:即脾具有促进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作用,并且能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输布到全身的生理功能。

a) 运化谷食:对食物的运化作用b)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运化作用2) 脾主升清:a) 升提清气:即指脾气具有将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并通过心肺营养全身的作用。

b) 托举内脏:指脾气的升举具有维持人体内脏位置恒定的作用,可以防止内脏下垂。

3)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致外溢于脉的作用。

以上功能中以运化为核心,通过运化而化生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精微物质,因此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肾生理功能1) 肾主藏精:指具有摄纳、贮存、封藏精气的作用,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在肾中融为一体,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和生殖能力。

a) 先天之精:来自于父母的生殖之精b) 后天之精:来自于饮食并经脾运化的水谷精微2) 肾主水液: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a) 蒸腾激发:调节各个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功能b) 蒸腾气化:调节尿液的生存c) 司膀胱之开合:控制尿液的排泄3) 肾主纳气:指肾具有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调节呼吸,防止呼吸表浅。

4) 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胆→ 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储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气与血的关系大题1. 气为血之帅1) 气能生血:水谷精气—营气+津液—血2) 气能行血:心气推动,肺气宣肃,肝主疏泄3) 气能摄血:脾统血2. 血为气之母1) 血能养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2) 血能载气:气存血中,靠血行达全身六淫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1. 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2. 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疼痛)寒性收引。

3. 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4. 湿: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下趋,易袭阴位。

5. 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6. 火(热):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致肿疡。

五气皆能化火;五志化火瘀血形成原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 血行不畅而凝滞。

外伤、气虚失摄、血热妄行→ 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产生淤血。

特点:疼痛:刺痛、固定、拒按、夜间明显肿块:固定,体表:局部青紫肿胀,体内:可以触及出血:紫暗色,夹有血块面色: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下紫斑/青筋,口唇紫绀,甲爪青紫舌像: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粗张迂回脉象:细涩、沉弦、结代病脉浮脉脉象:轻按即得,重按反减。

主病:表证、虚证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

迟脉脉象:脉来缓慢,一息脉动不足四至。

主病:寒证数脉脉象:脉来急促,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主病:热证虚脉脉象: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

主病:虚证实脉脉象:脉来坚实,三部有力,来去俱盛。

主病:实证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涩脉脉象: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病:气滞血瘀、伤精血少、痰食内停细脉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弦脉脉象:脉本身的硬度大,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痰饮、诸痛、疟疾。

结脉脉象: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实证为阴盛气结、寒痰瘀血;虚证为气血衰微。

代脉脉象:脉来迟缓,时有一止,止有定数。

主病:虚证、痹证、痛证、气滞血瘀。

八纲辨证:阴阳辨疾病类别、虚实辨邪正盛衰、寒热辨疾病性质、表里辨病位外内深浅寒热鉴别心脉痹阻证(大题,由淤血引起,结合P60瘀血解释说明疾病)肾阳虚证特点调整阴阳方法有哪些损其有余,实则泻之补其偏衰,虚则补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滋阴以制阳亢。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补阳以制阴。

阳中求阴:补阴的时候配伍补阳药阴中求阳:补阳的时候配伍补阴药解表攻里、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调和营卫清法方法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发。

主要适用于实热证,无论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

清法所用药物多性寒凉,易伤阳气,不宜久用。

主要方法有:清热泻火:热在气分清热解毒:时疫温病清热凉血:热入营血清肝泻肺:热入脏腑后下药物特点适用于含挥发油的芳香类或久煎药后有效成分易于破坏的药物,在其他药物快要煎好时再放入:薄荷、砂仁、钩藤、生大黄等方剂的组成变化1. 药物增减变化:君药不变,增减方剂中的其他药物,改变药物配伍环境。

2. 药量增减变化:方剂中组成药物不变,只增减其中的药物,是药物主次地位以及配伍关系发生变化。

3. 剂型更换变化:剂型以及运用方式的改变。

理血剂的代表:血府逐瘀汤、小蓟饮子药物:丹参、桃仁、延胡索、川芎、小蓟、牛膝、益母草、三七、白及、红花可活血化瘀中医针灸学经络系统1. 经脉1) 十二经脉a) 手太阴肺经b) 手阳明大肠经c) 足阳明胃经d) 足太阴脾经e) 手少阴心经f) 手太阳小肠经g) 足太阳膀胱经h) 足少阴肾经i) 手厥阴心包经j) 手少阴三焦经k) 足少阳胆经l) 足厥阴肝经2) 十二经别3)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2. 络脉1) 十五络脉2) 浮络3) 孙络骨度分寸法的图(P244 重点:腕横纹至肘横纹为12寸)头部中线前后发际间为12寸。

(眉中至前发际为3寸,第7颈锥棘突下—大椎穴至后发际为3寸)。

耳后两乳突间为9寸。

两前额发角之间为9寸。

上肢部腋前纹头皱襞至肘横纹为9寸。

肘横纹至横纹为12寸。

胸背部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处为9寸。

胸剑联合处至脐为8寸。

脐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

两乳头间为8寸。

腋以下至季肋(第11肋端)。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为6寸。

背部上下距离以脊椎棘突为依据。

下肢部股骨大转子尖至髌骨下缘为19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