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概念: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
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3.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与帝国主义时代激烈的国际斗争,尤其是一战的爆发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战惨烈和损失空前,冲击了近代史长期以来的欧洲中心地位,战后苏俄诞生,这一切对国际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对各国的政治家和思想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技革命的推动、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殖民政策)二、层次分析法三、国际政治学主要的理论流派及冷战结束后的发展,基本概念(国际无政府状态、自助、安全困境、国际制度),重要著作和作者四、国际体系、国际政治格局及其基本类型2.国际系统国际社会就其一般特征而言,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即国际系统。
我们可以把国际系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政治系统,二是国际政治系统。
3.国际政治系统国际政治系统实际上是一般政治系统的延伸与部分重合。
作为一种国际系统,它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构成要素主要是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以及彼此间相互作用所结成的一定的结构状态。
和“国际社会”基本相同。
广义的国际政治系统主要指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集合体,也称为国际关系体系。
狭义的国际政治系统,主要特指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状态,即我们所说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类型和特征1.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构成(1)概念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换言之,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2)辨析国际政治格局与一般或广义国际政治系统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国际政治格局的构成要素并不是所有的国际行为角色,而是“国际政治力量”。
国际政治力量,是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独立的发挥作用,并对国际政治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政治单位。
这些政治单位可以是主权国家、国家集团或国家联合体。
政治力量与一般国际行为主体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能力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力,构成国际政治力量的往往是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或综合国力强大的大国。
2.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1)一元格局,或称单极格局。
即某一个主要的大国或政治力量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国周围存在的一系列其他主权国家都不能够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一国独霸世界。
(2)两极格局。
即两个大国或两大集团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多极格局。
即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各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各自独立、基本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盟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即“均势”模式。
(4)两极多元格局。
是一种由两极向多极,或由多极向两极的过渡性格局形态。
五、国际体系分析的五个方面(K.Holsti)范围(边界):行为体特征:政府类型,公民的决色等结构:体系内权力集中与分散状况互动方式:外交、贸易、冲突与战争等体系规范:调节单位间相互作用的规则、制度、惯例五、失败国家、新干涉主义所谓“失败国家”,指的是“政府对其领土缺乏有效管制、不受大部分人民承认为合法政府、没有为人民提供安全或基本公共服务、无法垄断武力的使用权”。
另外还包括“政府滥用权力、践踏法律,以及使自身隔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等等12个因素,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失败与否的“标准”。
最近,国际干预与国家主权委员会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思考国家主权的含义,增添了作为主权的的义务一层含义,即如果某些国家陷于混乱或不采取负责的行动,因此使其人民陷于危险之中,国际社会就有义务进行干预。
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为目的的思潮和模式。
六、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及其类型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构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实体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素:1.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3.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4.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并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
二.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1.国家行为主体。
2.非国家行为主体。
二战后范围扩大,不仅是政府间国际组织,而且包括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政党组织、国际范围内的政治运动、国内的政治集团、个人、国际经济组织、跨国公司等等。
七、国际组织的类型和特征1.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其政府、政党、民众和团体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而设立的组织机构。
主要分为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组织)两大类。
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治性国际组织与专业性国际组织全球性~与地区性~关于国际政党组织、宗教组织和世界性运动恐怖主义组织特征:(1)跨国性。
(2)协调性。
(3)间接性。
(4)从属性八、实力的构成要素:A.摩根索的九因素(地理、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军事准备、人口、民资性格、国民士气、外交质量、政府质量)B.克莱因公式:Pp=(C+E+M)*(S+W)(被确认的权利=基本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战略意图+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C.约瑟夫奈:硬权力和软权力九、实力对国家对外行为的影响(1)国家实力对国际行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行为主体的行为能力的影响上。
所谓行为能力即行为主体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其自身利益、达成其对外目标、影响其他行为主体行为的能力,是一个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大小的主要表现。
(2)国家的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主要表现:A它是制定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据。
一个国家在对外决策时,必须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地位,自己与行为对象之间的实力对比状况,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力量对比状况。
过高或过低的估计,都会导致决策的失误。
B它是实现国家对外目标的重要手段。
对外目标的实现需要凭借一定的实力,采取一定的行为手段,因此,要实现一定的对外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
C它是决定国家对外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实力地位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采取何种方式(经济、政治、军事或综合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力地位不同则采取的方式不同。
十、国家利益及其特点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居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
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
特点1.国家利益的客观性和抽象性2.国际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国际利益的主观性:国际利益概念本身、国家利益判断上、国际利益解释上、国际利益实现的主观性。
3.国际利益的全民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十一、国家利益在对外政策中的作用(1)制订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2)调整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着眼点(3)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政策合理性的重要工具十二、沃尔兹对于国际冲突的层次分析150十三、民主和平论(151页)十四、权力转移理论(奥根斯基)155十五、霸权周期理论(莫德尔斯基)155十六、国际合作的主要障碍163十七、区域主义、国际制度、公共物品、搭便车、集体行动的逻辑、相对收益163十八、地缘政治学、心脏地带说176十九、自然环境对国家实力的影响178二十、经济外交185二十一、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86二十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政治效应二十三、科技因素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192二十四、历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的推动作用194二十五、国际法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206二十六、二战后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作用的新变化213二十七、国际法对国际政治的影响途径211二十八、文明冲突论215二十九、宗教因素如何影响国际政治217三十、如何理解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