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
二、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是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
引产外禁忌或慎重使用的药物。 1.禁用药
剧毒药或药性峻猛的药物及堕胎作用较强 的药物。 2.慎用药
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和温里药中 的部分药物。
三、服药食忌(食忌、忌口)
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一、用药剂量
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 内服一日用量。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一、中药的功效 即中药的治疗作用,亦称为中药的“功
能”。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 物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 二、中药功效的确定依据
中药功效的认识和概括,是根据机体的用 药反应,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方法归纳 出来的。
三、中药的主治 即中药所主治的病证,又称为“应用”
(3)包煎:易漂浮水面或易粘锅糊化以及含绒毛 类的药物。
(4)另煎:如贵重药。 (5)烊化:如胶类药。 (6)冲服:一般为入水即化的药或汁液性的药。 (7)煎汤代水:如灶心土。
第一节 四气
一、含义 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二、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凉——阴
温热——阳
三、四气的确定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 象与具体的关系。 (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 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 非所有方面。 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政府先后数次组织各方面人员对中药资源 进行了大规模调查。
4.中药的现代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 得了瞩目成就 。
5.中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一、道地药材
道:古代的行政区划。 地:地域、地区。 质优效高的特产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二、道地药材的确定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产地、品种、质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该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经 集注》。
成书时间:南北朝时期。
作者:陶弘景。
基本内容:载药730种,补充了《本经》的序 例内容。
学术价值: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确立 了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三、隋唐时期
出现了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唐 本草》)。
成书时间:唐代。 作者:李勣、苏敬等。 基本内容:载药844种。 学术价值:首创图文对照的编写方法;我国 第一部官修本草。
相恶——抵消、削弱原有的功效 避免使用。
相反——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 禁止使用。
第七章 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指药物配伍应用后会产生毒
副作用(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 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1.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2.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欺。
二、确定依据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
三、临床意义 (1) “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 (2) “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第五节 有毒无毒
一、毒性的含义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二、毒性、毒药含义的演变 三、影响毒性的因素
四、如何正确认识毒药?
第五章 中药的作用
着文字的出现,后来有了文字记载;先是散 在记载,最后有了药学专著。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诞生了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
经》(《本经》)。
成书时间:东汉末年。
作者:托名神农。
基本内容:载药365种,采用“三品分类法”。
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 基础;所载药物朴实有验。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的作用趋向性。 升:上升 浮:发散 向上、向外 降:下降 沉:收敛固藏、泄利二便 向下、向内
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升浮—阳 沉降—阴
三、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和影响因素
1.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由其基本功效所决定,
但古人认为和性味、质地也有一定关联。 (1)与性味的关系
七、民国时期 1.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学逐渐有 了“中医”、“中药”之称。 2.中医学校建立,中药学讲义问世。
3.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是我国第 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4.本草学现代研究开始起步。
八、现代的本草成就 1.积极进行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 2.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当代药学著作。
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二、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 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 常用炮制方法
1.净制:即净选加工。 2.切制:即切制成一定类型规格的饮片。 3.炮炙:炒、炙、煅、煨、煮、蒸等。 4.其他制法:潬、制霜、发酵、发芽、水飞等。
2.甘味: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
3.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4.涩味:与酸味相似。
5.苦味:能泄、能燥,燥即燥湿作用;泄的作用 较广,包括:
通泄:泻下通便 泄 降泄:降泄肺气、降泄胃气。
清泄:清热泻火
6.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7.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五、说明 (1)药物的性只一种,药物的味可以是一种, 也可以是多种。 (2)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宜性味合参,而 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 (3)由于确定药味的依据不止一种,因而历 代对药味的标定难免出现一些分歧。
四、宋、金元时期 1.宋代
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私人编纂的《经史 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
成书时间:北宋。 作者:唐慎微。 基本内容:载药1558种,并附方3000余首。 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开创大量附方先例。
2.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的本草著作多出自医家之手, 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的特征。
五、明朝时期 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当推《本草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一、含义 第二节 五 味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涩附 于酸,淡附于甘)。
二、五味的阴阳属性 辛、甘、淡—阳 酸、苦、咸、涩—阴
三、确定依据 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实际作用。
四、五味的意义 1.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2.相须:(“同类不可离也”)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
增强其原有疗效。
3.相使:(“我之佐使也”)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而以一药
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4.相畏:(“受彼之制也”)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
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制彼之毒也”)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
以保证药效和容易获得为原则。 3.矿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一、中药贮藏的意义
中药的贮藏保管条件与药材质量密切 相关。 二、中药贮藏养护的方法
干燥处理贮藏、密封贮藏、吸潮养护、 化学药剂养护、气调养护、剧毒药物专柜 专人保管等。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一、含义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
总论
绪论
一、中药
即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 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二、草药
一般指主流本草尚未记载,正规中医机 构应用不普遍,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药物。
三、为何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中药由于其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
也最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物称“本草”。
四、中药学 即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品种来源、
二、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
三、确定剂量的依据 根据所用药物的性质性能、用药方法及三
因制宜确定。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一、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亦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
二、应用形式 无论以什么形式给药,都需要将药物加工
制成适合医疗、预防应用的一定剂型。
三、煎煮方法 1.概述 2.特殊的入药方法 (1)先煎:矿物、贝壳类药及须久煎去毒的药物。 (2)后下:有效成分因煎煮易挥散或破坏的药物。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一、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
征的高度概括,又称为“药性”。 二、中药性能的内容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 沉、毒性等。
三、中药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 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 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 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 润燥等),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中药的作用 即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
二、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 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
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 秘的正常状态。
三、中药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
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 盛或偏衰,即“以偏纠偏”。 四、中药作用的分类 1.治疗作用(功效) 2.不良作用(不良反应) (1)副作用:在常用剂量即治疗剂量时出现的 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2)毒性反应:用药后引起机体的损害性反应。
纲目》。
成书时间:明代。 作者:李时珍。 基本内容:全书52卷,载药1892种,分60类。 学术价值: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国十六世纪以 前本草学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