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二附中2017届历史学业水平合格考试
模拟题(一)
一、选择题(共45分,其中第1 —15题每题1分,第16 —30题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代表该选项的字母填入答题纸中相对应的位置内)1•“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歌词中“泥板上的文字”是指
A. 甲骨文字
B.楔形文字
C.拉丁文字
D.玛雅文字
2. “自14世纪以来,在意大利生活中就占有如此强有力地位的希腊和罗马的文
化,是被当作文化的源泉和基础,生存的目的和理想”。
这段话描述的是
A. 文艺复兴运动
B.启蒙运动兴起
C.宗教改革运动
D.空想社会主
义
3. 《海国图志•大西洋英吉利国》中介绍: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
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
其中“巴厘满”即
A. 内阁
B.首相
C.议会
D.法院
4. .................................................. "一个幽灵在欧洲的上空徘徊无产阶级这场革命当中,................................ 失去的是锁链,得到
的是全世界!全世界无产阶级者联合起来!”这段文字当出自
A. 马克思和恩格斯
B.欧文与傅里叶
C.圣西门和傅里叶
D.欧文与圣西
门
5•科恩说:“普鲁士在19世纪60年代的胜利,为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
”他
强调的“ 19世纪60年代的胜利”是
A. 推动了德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B.强化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
C.促使德国走向强盛大国之列
D.给德国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6. 右图中在一战前夕缔结“三国协约"的是
A.①、②、④
蒋总司令遇险。
这个“特大新闻”是指
A.华北事变
B.九一八事变
12. 《青年杂志》创刊号的一篇文章写道: 权并重。
这代表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决心
A.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C.传播共产主义学说
C.西安事变
D.卢沟桥事变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
B. 改造国民的精神世界
D.发起布什维克革命
,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尚显威风”
B. ①、②、⑥
C. ③、④、⑤
D. ③、⑤、⑥
7. “在宋朝,得到选拔的官吏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
”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变法运动的开展
C.农民起义的冲击
D.选官制度的改革
8. 西方学者科利思这样评价一部著作:它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是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
这部著作当是
A.《大唐西域记》
B.《马可•波罗行记》
C.《海国图志》
D.《哥伦布航海日志》
9. 空缺
10. 菲利浦•约瑟夫在《列强对华外交》中写道:它揭开了(英国)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锁国的破产……。
“它”当指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11.1936年12月13日早晨,南京报童沿街叫卖:特大新闻,张杨发动兵变,
歌词所咏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北伐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14. 观察下图,它出现的年代是
A. 土地革命时期
B. 解放战争时期
C. 文化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15. 我国粮食产量有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4.07亿吨。
出现这种
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以下每题2分
16. “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散,听牧师讲道; 享用一日三餐
(三餐的内容不尽一样)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 宴……”。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A.中世纪庄园
B.西周诸侯国
C.古希腊城邦
D.印度种姓制
17. 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美国人逐渐得出了一个共识:如果不对政府动一次大 手术,各州的
联合就难以持久。
为此,他们
A.发表《独立宣言》
B.发动独立战争
C.制定《联邦宪法》
D.进行南北战争
18. 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城镇,工厂也增
多了”。
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工厂制度的诞生
B.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B.红军长征时期 D.抗美援朝战争
C.社会立法的改进
D.君主立宪制的最终确立
19. 一位美国参议员在19世纪60年代说:“黑人从此在我们中间占有了一个新
的地位”。
出现这一变化的契机是
A.南方种植园经济没落
B. 北方工业的迅速发展
C. 美国领土的不断扩张
D.《解放宣言》
的颁
布
20. 观察右图,该书在中国出版不久即被日本大量印行。
这反映了当时日本朝野
A. 继续以学习中国的文化为主流
B. 开始重视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
c.只有借助中国才可能了解世界
D. 正在以中国的洋务运动为榜样
11. 列宁说:“ 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这肯定了这场改革
A.彻底废除了农奴制度
B.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C. 激发了社会主义革命
D.动摇了沙
皇专制统治
22.右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一幅宣传画,其主题是
A •联合反对法西斯
B •建立轴心国集团
C•坚守“中立主义 D •建立“国际联盟”
23 .“这场战争与过去的战争不同,不仅是占领了一片土地,亦将其社会制度
加诸其上。
每人都在其军力可及之处,建立其制度,绝对没有例外”。
这一现象
导致了
A .联合国的成立B. 民族解放浪潮
C.欧洲联盟形成 D .美苏进入冷战
24 •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
A •大大削减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B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D •确保相权与皇权并驾齐驱
25 •右图为清代金瓶掣签仪式所用的金奔巴瓶。
作为文物,其最大的
史料价值在于
A•反映了中外交流最新成果
B •印证了清朝皇帝皈依佛教
C•代表了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D •见证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6 •晚清某文献记载太平天国行军“至长沙则湘东之奸民皆从之,至武昌则湖
北之奸民皆从之”。
这种说法足以说明
A .太平天国军纪严明
B .清政府已土崩瓦解
C •太平军是乌合之众
D .作者的立场与态度
27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人……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这段话中,他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是
A .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评判历史
B .把主观的设想作为历史证据
C.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解释历史D .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28 .胡适曾提到自己名字的来历:有一天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
这个情况可以反映当时
A .“进化论”的影响
B .民族主义大行其道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 .社会风气趋于保守
29 •期刊名字反映了时代气息。
某一时期,中国出现许多期刊:《曙光》、《新社会》、《进步青年》、《新气象》、《救国》、《自由》、《平民教育》、《新妇女》等。
这个时期应是
A •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D •五四运动时期
30 •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A . 1949 年
B . 1952 年C. 1956 年D . 1979 年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选择题(共45分,其中1 - 15题每题1分,16 —30题每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