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设计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微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伟大的历史意义。

2、技能:通过对粉碎“四人帮”后国内形势的分析,理解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准确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定及相互关系和历史意义,培养联系历史事实理解重要理论的能力。

3、情感:通过学习明白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师:请大家欣赏歌曲,并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播放歌曲《祝酒歌》)。

1976年10月,我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生:粉碎四人帮。

师:标志着什么事件的结束?
生:文化大革命
师:为什么人们要“敲锣打鼓”的庆祝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生:造成了动乱、损失很大。

师: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如何摆脱困境,打开中国的新局面?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

中国何去何从?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什么事件?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段历史。

(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阅读。

学生对照学案阅读课文,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点拨交流:
小组内交流。

出示北京街头的谈话,生分角色朗读。

出示问题,学生回答:
1.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
2.结合剧情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吗?
3.你能否说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坚持了什么思想吗?此方针在当时产生了哪些消极作用?(生回答师出示)
4.面对这些问题,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有关什么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结果?性质?
生讨论回答。

师:出示课件,总结徘徊局面的出现。

观看十一届三中全会视频,两分钟准备,完成记者采访。

生:以记者的身份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进行采访、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的扮演和观看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师: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进行点拨。

师:这是我国的第几代领导集体?现在是第几代了?
回顾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是什么事件,意义?
师: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说说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从这两次转折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党,是值得我们拥护和爱戴的党。

所以我们要拥护党的领导,服从党的领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既可以增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分析理解能力。

师:呈现知识点,学生巩固。

三、巩固练习:
学生巩固知识点后做练习题。

师引导进行重点题例分析。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并通过做联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的传授做题
方法。

四、小结提升: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我们同学很幸运,处于这个新的时期,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

所以我们要怎么做?
生回答。

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历史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品味历史事件,并在生活中渗透德育一体化教育。

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主观评价,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形成辩证的历史观价值观。

【评价方案】
1、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准确有效地把握历史事件,进而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敏感度,“历史性”一旦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的手段,那么历史学科将真正地成为生活。

2、通过观看图片和资料,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缩短历史事件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时间跨度,进而评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有效把握,加强对学生形象的直观思维转化为内在理性分析的思维过程的有效评价,以及学生对事变的理解程度。

3、学生在参与课堂过程中,实现了从历史到生活的转化过程,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鼓励性评价和肯定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鼓励中享受参与的乐趣,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主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