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霍童溪旅游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霍童溪旅游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霍童溪旅游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摘要:霍童溪旅游走廊是宁屏二级公路开通后,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迅速凸现形成的旅游资源富集区。

本文通过对该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的研究,提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示范带动,保护资源、持续发展”等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关键词: 霍童溪旅游走廊;乡村旅游;增长机制;对策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扶持“三农”发展的宏观政策的实施,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作为后发地区的宁德市由于以白水洋、太姥山、三都澳、鲤鱼溪为主要景点的“闽东北亲水游”线路开发迅速升温,全区域乡村旅游将得到快速发展。

特别是随着2008年宁屏二级公路的开通,霍童溪流域的旅游资源优势与区位交通优势得到迅速展现,霍童溪旅游走廊由此凸现,本文将对该旅游走廊开发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展开分析,研究该区域乡村旅游增长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寻求推动该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应对策。

一、研究背景1、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乡村旅游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旅游形式。

从有旅游活动以来就有乡村旅游,但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却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才出现并在“二战”以后得到蓬勃发展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类型和旅游产品。

世界经合组织(1994)指出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

乡村旅游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改造乡村环境等有着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有助于减少农村人口的流失,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保护传统手工艺,改造乡村基础设施,给农村带来城市新观念。

2006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年”。

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

中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

中国广袤的农村聚集了大约70%的旅游资源,浓郁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族特色、甜美的田园风光,使乡村旅游充满了魅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和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

现有农村旅游项目将得到提升和完善,初步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农村旅游格局。

每年将新增农村旅游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农村旅游将逐步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国内旅游需求的“半壁江山”。

2、霍童溪旅游走廊概况霍童溪是宁德市蕉城区的母亲河,属跨区域河流,发源于政和、屏南县界,在洪口乡上涧村入境,在八都镇金垂村右屏入海,干流全长126千米,流域面积2244平方公里。

霍童溪旅游走廊,又称“霍童溪—天湖山海观光廊道”,是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旅游资源“三区一廊”之“一廊”,连接区域内三都澳“海上天湖”旅游区、“第一洞天”旅游区和“古瀛仙池”旅游区的重要旅游通道。

其范围为霍童溪沿岸赤溪镇、霍童镇、九都镇、八都镇,主要是溪流两岸一重山范围内,不包括“第一洞天”核心景区的旅游资源。

霍童溪旅游走廊乡村旅游的发展始于1999年,政府主导通过霍童溪漂流带动农家乐开发,但由于当时乡村旅游市场发育不成熟,一些乡村旅游项目一度热闹后又归于沉寂。

近一两年随着国内乡村旅游的火爆,霍童溪旅游走廊乡村旅游重新呈现萌芽态势,目前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项目有八都镇福口森林人家、八都镇猴盾村畲家原始村寨、九都镇乌坑村个体农庄和霍童历史文化名镇等。

二、霍童溪旅游走廊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乡村旅游可以推进旅游转型、丰富旅游产品的新类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方式,乡村旅游在蕉城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1、乡村旅游可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

随着改革的开放,蕉城区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创业,留在家中的以老人妇女居多,增收途径相对缺乏。

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

发展乡村旅游,既可以挖掘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同时还可以发挥乡民自身的才干,农民们在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过程中渐渐把旅游资源、农副物产、土特产品以及富有浓郁乡村特色的菜肴、传统的人居环境转变为商品,获得收益,从而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促进农村家庭经济的快速发展。

2、乡村旅游可以成为提高农民、转移农民的新方式。

乡村旅游通过政府推动和引导,制订服务质量标准,主动嫁接餐饮服务业、住宿服务业,对从业农民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加农民的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从而促进农村的分工分业,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3、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政府的指导和农民自主创造,可以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和政策资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加快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实施。

当农民在旅游发展中尝到甜头,农民自会认识到“泥泞的小道、污染的河流、贫苦的生活,野蛮的习惯,肮脏的环境”是不会吸引游客的,是急需彻底抛弃的,就会主动去保持美好的自然环境,保护古典的民间建筑风格,传承悠久的民俗特色,而不是盲目开发,盲目发展。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必将有效促进农村的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

4、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整合区域优势旅游资源霍童溪旅游走廊具有优美溪流景观、田园风光、村居民舍、农村民俗、农耕文化和宗教养生文化等资源,该区域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具备城市和景区依托条件,可同时承接“闽东北亲水游”线路游客和满足市民休闲需求。

因此,通过发展该区域乡村旅游,并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红色旅游、生态度假旅游等结合,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推进村庄整治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提升、农村环境改善和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的互倡互动,将是该区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霍童溪旅游走廊乡村旅游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1、发展优势⑴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霍童溪旅游走廊气候宜人,四季适游。

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5%,基本没有工业污染源。

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水质达国家Ⅱ级饮用水标准,其所处“霍童洞天”[注①:“霍童洞天”又称“霍林洞天”,据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溪名山记》、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记载,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一洞天”。

]核心区域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延年益寿、养生康复有非常好的作用,适合开展避暑、疗养、度假、拓展训练等专项旅游。

⑵种类较多的资源类型和良好的资源组合霍童溪流域所处的“霍童洞天”核心区域及溪流沿岸的特殊环境,形成了优美的森林环境,独特的溪流沿岸小气候,错落有致的山形景观,带有浓重的中原古文化风情、同时富有“霍童洞天”神仙道教文化神韵的民俗文化,规模化的枇杷、晚熟龙眼、茶叶生产等农业资源,类型丰富,组合较好。

⑶特色突出的农业资源霍童溪流域是有名的水果生产基地,规模化的枇杷、晚熟龙眼、茶叶、柑桔等果林,优美的溪流景观环境和田园风光在区内有明显的优势。

目前农业产业正处在结构调整阶段,可以利用农业转型发展特色旅游。

既可以增加旅游内涵,又可解决当地农民就业。

⑷较好的区位交通条件霍童溪旅游走廊位于宁德市区西北部,距市区30-50公里。

随着宁屏二级路沿溪过境,白水洋景区成为福建省旅游十大品牌,霍童溪旅游走廊成为非常重要的旅游中间节点。

根据目前福建闽东旅游发展形势,在整个闽东的旅游格局中,该区域作为前承三都澳,后接白水洋鲤鱼溪,远通太姥山的中心旅游节点,恰好处于闽东旅游精品线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节点位置,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而宁德地处闽浙交界,距台湾基隆港126海里,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同三高速、上深铁路,距长乐机场1个小时,温州机场2小时车程,“宁、马、台”直航开通,使宁德的区位优势尤为明显。

较好的区位交通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⑸较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以霍童为中心1个小时内可达屏南白水洋景区、周宁鲤鱼溪景区和宁德市区,2-3个小时内可达宁德各县市区、福州市、温州市,辐射的福、温二市经济实力较强,城市居民的出行能力强,为本区域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客源市场。

2、存在问题⑴区域旅游经济基础较薄弱区域旅游业持续发展能力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互为条件,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投资能力开发规模和方向等。

霍童溪流域经济发展缓慢,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4679元,经济实力不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受到限制。

宁德市2006年GDP为385.72亿元,仅占全省的5.1%左右,2007年旅游收入约55.72亿元,只占全省旅游收入的6.2%。

资金短缺将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⑵旅游资源单体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区域内缺少大体量震撼性景观资源,开发观光旅游不具备比较优势。

乡村土地林业等资源分散在农户手里,资源整合较为困难,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景区知名度不高,开发时需要加大营销力度。

⑶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霍童溪旅游走廊旅游开发刚刚起步,社会对其产业地位的认识尚有个培育过程,旅游层级管理体制有待建立,乡镇一级对旅游开发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各类专业旅游人才亟需培养,农村信贷渠道不畅,资金筹措机制需强化,农民开发意识需培育;旅游产业体系涉及的接待设施、营销力度、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保障等诸多方面,需要系统运作实施。

四、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分析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的研究,必须从乡村旅游发展内在机制上去把握, 才能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途径与方式。

所谓机制,简而言之就是指乡村旅游产业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理, 而增长则是指反映事物与现象具有不同程度指标的提高。

乡村旅游产业增长机制就是指乡村旅游增长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探询, 包括其基本结构与系统运行机理。

1、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增长系统机制, 是为乡村旅游产业增长系统运行提供动力的机制。

所谓乡村旅游产业增长动力机制是指乡村旅游增长系统动力的产生与运作的机理。

从乡村旅游增长的动力机制划分, 主要有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和混合成长型三种类型。

通过比较乡村旅游的不同模式, 不难看出, 来自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或者是非官方组织的行业自律和自我保护作用, 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它们有利于联合分散的农业经济力量, 达到旅游发展要求的产业融合。

而霍童溪旅游走廊属于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 外部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 政府力量的推动对于发展初期的乡村旅游业是非常必要的。

2、运行机制主要指乡村旅游产业增长的活动方式、功能和运行原理。

乡村旅游运行机制的分析首先是运行主体的确定,目前乡村旅游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运行主体模式: 个体自主经营模式、集体经营模式、政府投资经营模式、多主体合作经营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