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要求(DOC)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要求(DOC)

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眉山至乐山(峨眉山)段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暂行技术要求二○一二年二月前言为统一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眉山至乐山(峨眉山)段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质量标准,指导自密实混凝土设计、生产、施工和质量检验等控制技术要点,确保自密实混凝土工程质量,制订本暂行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依据高速铁路岔区板式无砟轨道系统技术深化研究——岔区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材料试验研究的最新成果、《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和规范编制而成。

本技术要求由负责解释。

目录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 (2)4原材料 (3)4.1 水泥 (3)4.2 矿物掺和料 (3)4.3 细骨料 (4)4.4 粗骨料 (5)4.5 减水剂 (6)4.6 引气剂 (6)4.7 粘度改性材料 (7)4.8 膨胀剂 (8)4.9 拌合水 (8)5性能要求 (9)5.1 一般规定 (9)5.2 性能要求 (9)6配合比 (10)6.1 一般规定 (10)6.2 配合比要求 (10)7施工 (11)7.1 一般规定 (11)7.2 搅拌 (11)7.3 运输 (11)7.4 模板安装 (12)7.5 灌注 (12)7.6 拆模与养护 (12)8质量检验 (14)8.1 一般规定 (14)8.2 施工前检验 (14)8.3 施工过程检验 (15)附录A 水泥净浆粘度比试验方法 (16)附录B 基准混凝土要求 (18)附录C 坍落扩展度、扩展时间T50试验方法 (19)附录D BJ试验方法 (21)附录E H2/Hl试验方法 (23)附录F 竖向膨胀率试验方法 (25)1 适用范围1.0.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施工与质量检验等。

1.0.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眉山至乐山(峨眉山)段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充填层用自密实混凝土。

1.0.3自密实混凝土除应满足本技术要求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其他有关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括的条文,通过在本技术要求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技术要求的条文。

本技术要求所示版本均为有效版本。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技术要求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75一2007 通用硅酸盐水泥GB/T 176一2008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T 1596一2005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8046一2008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736一200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 14684—2001 建筑用砂GB/T 14685—2001 建筑用卵石、碎石GB 8076一2008 混凝土外加剂GB/T 8077一2000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GB 23439一2009 混凝土膨胀剂GB/T 50080一2002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一200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一2009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JGJ 63—2006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TB 10005—2010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 10424—2010 铁路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T 2922.1—1998 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岩相法TB/T 2922.4—1998 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岩石柱法TB/T 2922.5—2002 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快速砂浆棒法TB/T 3054一2002 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 10426—2004 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JC/T 729—2005 水泥净浆搅拌机JG/T 248—2009 混凝土坍落度仪CECS 203—2006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3术语3.0.1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拌合物具有高流动性、高间隙通过性和高抗离析性,浇筑时无需振捣仅靠其自重作用便能均匀充填密实成型,并具有高耐久性和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

3.0.2矿物掺和料(mineral admixture)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加入的,能够改善新拌和硬化混凝土性能的某些矿物类物质的总称。

3.0.3坍落扩展度(slump-flow)采用坍落度筒测量混凝土拌合物坍落扩展终止后扩展面相互垂直的两个直径的平均值(mm)。

3.0.4扩展时间T50(slump-flow time)自坍落度筒提起开始计时至混凝土坍落扩展度达到500mm的时间(s)。

3.0.5障碍高差B J(blocking step)采用J环试验测试混凝土拌合物抗离析性时,混凝土扩展终止后,扩展面中心混凝土距J 环顶面高度与直径300mm处混凝土距J环顶面高度的差值(mm)。

4 原材料4.1水泥4.1.1水泥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早强水泥。

水泥的混合材宜为粉煤灰或矿渣粉。

水泥的性能除满足《通用硅酸盐水泥》(GBl75)的规定外,还应符合表4.1.1的规定。

表4.1.1水泥的技术要求4.2矿物掺和料4.2.1矿物掺和料应选用品质稳定的材料。

矿物掺和料可选用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

4.2.2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4.2.2的规定。

表4.2.2粉煤灰的技术要求4.2.3磨细矿渣粉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4.2.3的规定表4.2.3磨细矿渣粉的技术要求4.3细骨料4.3.1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河砂,也可选用采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不得使用海砂。

细骨料的颗粒级配应满足表4.3.1-1中Ⅱ区或Ⅲ区的规定,其他性能应满足表4.3.1-2的规定。

表4.3.1-1细骨料的颗粒级配范围注:除5.00mm和0.63mm筛档外,细骨料其他筛档的实际累计筛余百分率与本表相比允许稍有超出分界线,但超出总量不应大于5%。

表4.3.1-2细骨料的技术要求注:1当细骨料中含有颗粒状的硫酸盐或硫化物杂质时,应进行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时,方能采用。

2当细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εt)大于等于O.20%且小于0.30%时,应对混凝土采取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并经试验证明抑制有效。

4.4粗骨料4.4.1粗骨料应选用粒形良好、质地坚固、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碎卵石或卵石。

粗骨料宜采用二级或多级级配骨料混配而成,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16mm。

粗骨料颗粒级配应符合表4.4.1-1的规定,压碎指标值应符合表4.4.1-2的规定,其他性能应符合表4.4.1-3的规定。

表4.4.1-1碎石或卵石的颗粒级配范围表4.4.1-2粗骨料的压碎指标(%)注:沉积岩包括石灰岩、砂岩等,变质岩包括片麻岩、石英岩等,深成的火成岩包括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和橄榄岩等,喷出的火成岩包括玄武岩和辉绿岩等。

表4.4.1.3粗骨料的技术要求(%)注:1当粗骨料为碎石时,碎石的强度用岩石抗压强度表示。

2施工过程中,粗骨料的强度可用压碎指标值进行控制。

3当粗骨料的快速砂浆棒膨胀率(εt)大于等于0.20%且小于0.30%时应对混凝土采取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并经试验证明抑制有效。

4.5 减水剂4.5.1减水剂应选用品质稳定且能明显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的材料。

减水剂与水泥及矿物掺和料之间应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其匀质性应满足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

当选用聚羧酸系减水剂时,其性能要求应符合表4.5.1的规定,当选用其他类型减水剂时,其性能应符合GB8076的规定。

表4.5.1 聚羧酸减水剂的性能注:1检验减水率、含气量、泌水率比、抗压强度比、凝结时间之差、收缩率比时,混凝土坍落度宜为80mm±lOmm。

2现场抽检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用水泥宜为工程用水泥。

4.6 引气剂4.6.1引气剂宜选用能够在混凝土中均匀引入细小气泡的材料,引气剂应与减水剂、水泥及矿物掺和料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引气剂的性能应符合表4.6.1的规定。

表4.6.1引气剂的性能4.7 粘度改性材料4.7.1粘度改性材料应选用能够提高自密实混凝土粘度、改善抗离析性、且不降低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材料,其性能应满足表4.7.1的规定。

表4.7.1粘度改性材料的性能注:4~9项检测用基准混凝土的要求见附录B。

4.8膨胀剂4.8.1膨胀剂宜选用性能符合GB 23439规定的产品,其水中养护7d的限制膨胀率不小于0.050%,空气中养护21d的限制膨胀率不小于-0.010%。

4.9 拌合水4.9.1拌合水宜选用洁净饮用水。

当采用其他水源时,水的性能要求应符合表4.9.1的规定。

养护用水除不溶物、可溶物可不作要求外,其他性能应与拌合水的性能相同。

表4.9.1 拌和水的性能5 性能要求5.1一般规定5.1.1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包括拌合物性能和硬化体性能。

5.1.2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包括流动性、填充性、间隙通过性和抗离析性等,其中流动性由坍落扩展度和T50表示,间隙通过性和填充性由H2/H1表示,抗离析性由B J表示。

5.1.3自密实混凝土硬化体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收缩性能。

5.2性能要求5.2.1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与检测方法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 自密实混凝土性能与检测方法6 配合比6.1一般规定6.1.1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轨道板的结构特点、施工条件以及环境条件所要求的性能进行设计,在综合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收缩性能、耐久性能以及其他必要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试验配合比。

6.1.2自密实混凝土试验室配合比确定后,应开展现场工艺性揭板试验,并根据揭板试验效果来调整并确定最终配合比。

6.2配合比要求6.2.1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宜采用绝对体积法计算单方混凝土中各原材料组分用量,并核算单方混凝土的总碱含量、氯离子含量和三氧化硫含量是否满足6.2.2~6.2.4条的要求。

否则,应重新选择原材料或调整配合比,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6.2.2自密实混凝土氯离子总含量应不大于胶凝材料总量的0.10%。

6.2.3自密实混凝土的碱含量应不大于3.0kg/m3。

6.2.4自密实混凝土的三氧化硫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4.0%。

6.2.5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a)胶凝材料用量宜小于590 kg/m3;(b)单方用水量不宜大于185 kg/m3;(c)自密实混凝土单位体积浆体的量不宜大于0.40 m3。

6.2.6为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收缩性能,混凝土中宜适量掺加优质的粉煤灰、矿渣粉等矿物掺和料。

也可根据性能需要,掺加石灰石粉、硅质微粉等惰性矿物掺和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