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以2008年中国爆发冰雪灾害为例
学校、院系:重庆文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2010级行政管理
姓名:***
学号:************
2012年12月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度发展,公共安全的新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问题将会对一个国家或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给政府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所以政府应更加重视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并妥善进行公共危机管理。

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意义何在?如何处理好公共危机事件,并对危机事件妥善管理?这是政府值得深思的问题,并具有深远意义,因为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

关键词:公共安全;公共危机管理;危机事件
引言:现阶段,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进步,国民经济高度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从2008年初中国大范围爆发的冰雪灾害到5月中旬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从苏丹红一号到三鹿毒奶粉,再到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等。

这些危机事件的发生给我国政府带来严峻考验,并且这种形势还在加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因此,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深远意义,政府要不断发展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措施,积极预防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妥善处理好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相关事宜。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

公共危机管理的的主体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公共危机管理的重点在预防,其功能是防范危机、化解危机。

其主要工作是研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目的在于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提高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的需要。

作为一个合格的政府、称职的政府,迫切需要增加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知识,探索如何预防、应对危机的方法,因此需要加强公共危机管理。

(二)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使政府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其公信力。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并且要有能力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

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效率和效果直接体现了政府的治理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国内形象。

(三)公共危机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政权的存亡。

三、政府积极应对2008年初冰雪灾害危机事件,并及时作出反应,进行危机
管理
(一)2008年初冰雪灾害危机事件概述
2008年年初,我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冰雪灾害。

此次灾害造成21个省(区、市)超过1亿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516.5亿元。

电煤紧缺、电网中断、房屋倒塌、农业受灾、企业停产、通信中断、火车停运、机场关闭、高速公路封道、大量旅客滞留等。

此次雪灾刚好与春运高峰相叠加,引起了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

对经济、电力、交通、电信运营、农林业造成巨大影响。

(二)雪灾发生后政府所作出的危机管理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雪灾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立即作出反应,派出精锐的解放军和
武警官兵,冲锋在前,向灾区作出支援,在最艰难的地方,最艰难的时刻体现最强战斗力,积极支援,营救受灾群众,抢救各类基础设施,并向灾区发放救灾物资,以保障群众。

基本生活。

2、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雪灾造成大量道路受阻,电网中断,大量旅客滞留,政府快速做出反应,全面疏通道路。

铁道部开行专列,急运发电工电设备,抽调员工,支援灾区。

及时对受阻的道路疏通,加大力度,输送滞留旅客,并迅速抢运物资,运送电煤,使得群众基本的生活资源得到保障。

3、积极供应各种能源,效率优先,打响能源保卫战。

煤、石油行业迅速行动,大型中央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共同发挥起保护煤、石油等各项能源的行动,一方面努力保护各种能源不受其破坏,另一方面,发挥自身实力,保障正常供煤供油。

4、及时沟通,协调一致。

受灾地区政府发挥带头领导作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各受灾省市纷纷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应急处置、抢险救援和后期处置工作,使其危机事件后损失达最小化。

此次雪灾中各地方政府相应应急方案做得较好。

如江西财政部门迅速下拨800万省级自然灾害生活补助专项资金到38个受灾严重的县市区,四川提供新鲜农产品等。

(三)对于此次雪灾危机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不足之处
1、事前预防工作机制不完善。

虽然此次雪灾属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但我们可以做好提前预防,预警工作。

应做好提前预警,预报工作,紧急疏散群众,保护好相应相关电力,通信基础设施,尽量减少直接的经济损失。

因此,政府提前预警预报工作,做得不够,在以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需加强,完善各项预防措施。

2、后期处置力度不够。

政府在对灾后重建的相关事宜,执行力度不够,政府应正确树立责任意识,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不仅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作出相应应急工作,而且,在后期重建过程中更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保护好各方权益,做好危机管理后期处置工作。

(四)经历此次雪灾,我们应如何建立一个更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1、政府应加强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

加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首先,需要健全应急体制,加强专业协作,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把应急能力评价纳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职责。

2、健全协调机制,建立应急体系,提高应对能力。

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其处置需要多个部门和地区的密切协作配合。

因此,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

3、全面整合资源,加强应急保障。

在此次雪灾中充分体现,由此可见,政府必须做到整合资源,加强应急保障,合理调整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做到专项专用,确保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4、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社会应对网络。

加强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有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的社会心理行为的预测、疏导和控制,及时帮助社会公众梳理各种复杂信息,预防和克服危机中的恐慌心理。

四、健全完善公共危机管理建设
(一)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
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统一指挥体制,便于快速高效的决策和调动资源,减少管理环节,提高管理效率。

明确政府的职权划分和责任机制,是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能够切实履行职责,负起责任,各首其位,各尽其职,协调发展。

并建立完善监督机制,促进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
1、建立预警机制。

建立预警监测网络,全面开展公共危机的监测工作,制定预测信息管理制度,开展预测预报工作,设置功为己的警戒线,并制定好应急预案。

2、建立决策指挥机制。

建立公共危机应急指挥中心,启动并修订应急预案。

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责任制,严格实行公共危机防范和应急处理责任制,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3、建立执行机制、检查监督机制、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及物质保障机制等。

(三)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
在现代法治社会,守法、依法是政府一切行为的准则,政府在危机状态下享有更大的权力,对于有效、及时组织和运用国家各种资源,采取强有力措施尽快消除危机、渡过难关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但这种权力也可能会对国民的基本人权、法治造成威胁,因此,需要法律进行规范。

通过危机状态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确定政府紧急权力的范围和边界,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职责和行使紧急权力的条件、程序。

结论:在当今经济日益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帮助政府处理好各种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而且也能帮助政府维持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因此,我国要积极发展,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政府应积极做好公共危机管理,努力做好危机事件发生前的预警预报工作和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急预案工作,妥善做好后期处置工作。

随着社会的复杂化,政府应更加意识到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完善危机管理的相关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使我国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丁文喜. 突发事件应对与公共危机管理[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1
王敬波. 公共危机管理案例[M]. 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