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更多的体会和感受 • 尤其进入整个媒介艺术审美教育的大范畴 • 希望大家可以从优秀的电影作品中汲取生活的勇气和学习
的力量,以及一切真善美的感情。
3
• 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也是中国社会百年发展史 • 电影用影像记录下百年的变迁 • 电影作为现代语言 对于新文化运动有作用 • 例如:鲁迅的弃医从文,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写作方式
比较像是剧本,充满了视觉画面感
4
•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理论都以感悟式的观片心得和普泛化的 文艺理论为主
• 电影学术发展的建立 • 西方宏大理论的介入 • 本土电影理论缺失
5
•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文化修养:文(语言) 、史(史学)、哲(思辨)基础;外语能 力。
•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专业素质:影视技艺、 影像感知;电影史意识(电影观、电影史 观;电影史学、电影史学史);资料收集 、整理与运用;写作能力(论文、专著) 。
58
• 其兄长 黎北海 也是香港电影先驱 • 其孙女 黎姿
59
• 第一任妻子 • 严珊珊
60
• 第二任妻子 林楚楚
61
六、中国最早的三部长故事片
• 《阎瑞生》 • 《海誓》 • 《红粉骷髅》
62
第二讲 20年代中国电影的 商业追求和文化含蕴
• “电影”代替“影戏”的过程 • 正好是左翼文化运动兴起而出现电影的内
• 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 • “对人形的看,会带来入迷的快感” • 以他人为看的对象,使被看的对象从属于
有控的和好奇的目光之下 • 并以此获得快感
81
• 电影的媒介特性使其变成一个窥视和激发 幻想的空间
• 成为一个欲望的复杂运作场所
82
• 在20年代的中国 • 看世界 被世界看 • 顺着“他者”的目光反观自身 • 形成了“进步”所要求的革命精神和“民族主义”所要求
容和形式显著改变的时期 • 电影被看做是戏剧的一种,凡是戏剧所具
有的,电影也有
63
• 特点如下: • 1、情节剧模式 • 2、情绪化表述 • 3、影戏传统的影响
64
影戏传统中的“温柔敦厚”
• 最早见於《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
• “诗教”传统,“以诗教化” • 以文教化
17
左拉与摄影
18
19
20
21
22
23
• 凝视 • 浏览 • 用画面来表现运动和立体感以及节奏 • 这就是现代艺术
24
毕加索
25
波拉克
26
纽约 古根海姆美术馆
LOGO
LOGO
西班牙 毕尔巴鄂 古根海姆美术馆
LOGO
美国 宾州 落水山庄
LOGO
LOGO
LOGO
LOGO
一、中国电影的发明
尚,不失艺术趣味。
100
• 代表人物:侯曜 • 人生而艺术;提出一
个社会问题和几个各 式各样的人生问题, 如妇女问题、战争和 平问题 • 影片:《弃妇》《春 闺梦里人》
101
• 《弃妇》
102
神州派
• 1924年汪煦昌创办 • 陶冶性情,潜移默化改造社会 • 反对粗制滥造、以牟利为目的 • 家庭、婚姻、手足情为题材,宣扬人情和人性 • 影片:《难为了妹妹》《可怜天下父母心》《好
的对文化传统内在价值的认可的话语模式
83
• 这样的认可都是一种精英化的道德诉求 • 强调的是对个体欲望的潜抑 • 从这个意义而言 • 中国20年代电影(早期无声电影)的被看 • 都不是带来劳拉·穆尔维所说的“本能快感” • 而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层面的自我意识的压力
84
• 张爱玲 《传奇》 • 贾平凹 劈面惊艳 • 古典女子与现代没有面目
55
文明戏
• 早期中国戏曲没有坤角(女主角) • 早期文明戏(话剧前身)也没有 • 几乎没有剧本 • 口语化、白话文
56
57
五、香港电影之父
• 黎民伟 • 1893~1953 • 1913《庄子试妻》它是中国
第一部运到海外放映的电 影 • 电影中出现了中国第一个 女性演员 • 严珊珊 • 电影救国,“天下为公” • 拍摄了许多孙中山北伐的 纪录片
这一诗教来调整本阶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 系﹐是合理的
68
• 但另一方面﹐由於它规定怨刺必须“温柔 敦厚”﹐只允许“怨而不怒”地委婉劝说
• 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 的社会中﹐又常常起著消极的作用。
69
• 袁枚也指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 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
• 以袁枚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倡性灵,风格 和个性的创作
伦理范畴
108
• 《女侠李飞飞》 • 《梁祝痛史》 • 《乾隆游江南》系列
109
邵氏电影
• 天一公司是香港邵氏公司的前身 • 1958年 邵逸夫及其兄弟创办
110
神怪武侠片
• 二十年代流行的一种类型片 • 不注重武术较量,而热衷于法术争斗 • 依靠特技制造的视觉奇观 • 更注重续集,直到观众看烦为止 • 影片:《火烧红莲寺》三年之内连拍18集 • 总结:当时起到很坏的社会作用,青少年走入山
好看的电视剧 / wenku1
中国电影史电影学院 刘来自晶第一讲:中国电影的诞生
• 该课程是有关中国电影历 史的概况课程
• 内容按照历史脉络 • 纵向连贯电影史实、电影
流派及理论,电影艺术欣 赏和电影技术变革,电影 大师的介绍
2
• 理论讲授和影片片段观摩结合 • 对以电影为主要视域的大众媒介的社会价值和美学呈现有
• 1896年上海 徐园 又一 村 公开放映
• 1905年12月28日 • “丰泰照相馆”任景
丰(任庆泰) • 中国第一部电影 • 《定军山》 • 谭鑫培 京剧片断 • 直接记录舞台表演
34
35
36
37
38
39
《西洋镜》
• 2000年 • 导演:胡安
40
• 任庆泰拍摄谭鑫培
41
2008年12月 陈凯歌《梅兰芳》
• 参考文章:《自我导演以来》
49
郑正秋
• 1888-1935 • 中国电影第一代编剧 导演
电影教育家 • 潮州人 • 1923年《孤儿救祖记》 • 1934年《姊妹花》 • 重视教化的观点 开创了中
国电影文以载道的宣化作 用的先河 • 传统儒家思想与影戏观念 的形成
50
《姊妹花》
51
• 《孤儿救祖记》
儿子》 • 神州派主要收到了知识分子的欢迎,但不为一般
平民所接受,所以导致了他商业上的失败,于 1927年结束。
103
• 李萍倩 • 1902-1984 • 《难为了妹妹》《好
儿子》 • 《三笑》
104
• 《难为了妹妹》
• 《三笑》
105
上海影戏公司
• 但杜宇 • 画家出身 • “影戏是动的美术” • 具有追求形式感的唯
65
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兴:抒发意志,使得人们在感情和思想上受 到感染和教育
观:可以借以观照社会,观风俗之盛衰,考 社会之得失
66
群:可以团结社会,可以达成一致,互相切 磋,互相启发
怨:可以对社会提意见,促进社会进步,发 泄不满
67
•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的传统诗教 • 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运用
• 使得中国的文学艺术呈现两种流派
70
• 载道 • 缘情
71
• 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後 世有时也被引伸为艺术原则
• 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 ”说
• 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宛委 曲
72
• 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 浅显直露。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94
• 从而出现了中国电影明星 • 王汉伦的贞洁良善 • 阮玲玉的娇媚俏丽 • 殷明珠的天真烂漫
95
• 王汉伦 • 《孤儿救祖记》 • 《玉梨魂》
96
• 阮玲玉 • 《桃花泣血记》 • 《小玩意》 • 《新女性》
97
• 殷明珠 • 《海誓》
98
早期中国电影公司
长城派
• 长城画片公司 • 创办于1921年 • 李泽源创办 • 主要特点是拍摄问题剧 针砭时事 • 长城派受到社会舆论好评,认为他曲艺高
87
• 随之而来的是个人被牺牲、被损害的残害话语 • 和自我牺牲、压抑个人欲望的道德理想主义话语 • 导致极端的情绪化反应(悲伤流泪,愤怒、激动)
88
• 《风声》 • 《色·戒》 • 女特务 暴力情色想象 缓解道德焦虑
89
• 当时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看一场电影 • 票价是六角钱到两元五 • 一担大米是八元钱 • 普通市民一个月的饭钱是六元到八元
52
• 影后胡蝶主演的影片
53
四、中国电影中的“影戏”观念
• 1921年顾肯夫《影戏杂志》 • 把电影叫做“影戏” • 首先是早期中国没有专业电影院 • 小贩 茶水 叫好声延续在看电影的过程中 • 特点: • 社会教化的外衣 褒善贬恶
54
• 戏剧冲突强 讲故事 • 以中国美学的展现性为主 单向 平面 大景别 • 带有文明戏的特点
90
鸳鸯蝴蝶派
• 科举制度废除后 • 一些读书人开始在大众传媒上写小说或写剧本为生 • 是最早的稿费养活者 • 包天笑、徐枕亚、张恨水 • 缠绵悱恻的才子佳人 • 苦情 曲折 通俗小说和西洋戏曲故事的综合 • 市民文化代表
91
20年代中国电影代表作品
• 《桃花泣血记》,导演卜万苍,主演:阮 玲玉
6
参考书目
• 《中国电影百年》新浪读书频道
7
1900
• 1895年12月28日 • 巴黎 卡布辛街 大咖啡馆 • 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 • 公开售票 报纸广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