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说明范文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如何编制

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说明范文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如何编制

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说明范文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如
何编制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是是按照《预算法》进行的。

1、坚持量入为出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

根据收入和财力的可能安排预算,做到量力而行,收支平衡。

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切实做到收支计划积极稳妥,杜绝瞒报、虚报的现象。

3、坚持综合预算的原则。

实施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

4、坚持部门预算的原则。

部门预算作为一个单位的总预算,是涵盖单位的所有资金的收支预算,既包括本级预算又包括其下属单位预算,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经费预算。

5、坚持零基预算的原则。

人员经费按标准核定,公用经费按部门分类分档的定额核定,事业发展和建设项目按轻重缓急排序。

6、坚持一般不予调整预算的原则。

部门支出预算确定以后,除突发性事件和政策性因素增加的必不可少开支,并经财政审核后报市人大批准调整预算外。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级次分为三级,即:
1.一级预算单位。

它直接向同级财政部门编报预算,领拨缴销预算资金。

有些一级预算单位,同时负责核定所属单位预算,向所属单位转拨汇缴预算资金,也称为主管预算单位。

2.二级预算单位。

它向上一级预算单位或上级预算单位编报预算,领拨缴销预算资金,并负责核定所属单位的预算,向所属单位转拨汇缴预算资金。

3.三级预算单位,也称基层预算单位。

它向二级预算单位或直接向一级预算单位编报预算,领拨缴销预算资金,没有所属预算单位。

参考:
部门预算是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

主要包括:收入、基本支出和项目预算等内容。

(l)收入预算的编制。

部门应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和下一年度收入增减变动因素,测算本部门取得的各项收入(不含国家税收)。

收入预算要按收入类别逐项测算、编制,其中部门自行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预算外收入,要列明具体的单位和项目。

(2)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

各部门要根据国家现有的经费政策和规定测算本部门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要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分别轻重缓急测算每一级科目支出需求。

基本支出预算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和社会保障费等。

人员经费预算应按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批准的人员编制内的实有人数和国家规定的工资、津贴、补贴标准测算。

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小型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业务费和业务招待费等。

各部门和单位应根据现有的公共资源情况和业务工作性质,按照财政部核定的公用经费单项定额标准和调整系数测算、编制。

(3)项目预算的编制。

项目预算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中的大型修缮费、购置费等;列入部门预算中的国家专门设立的事业发展项目支出;基本建设、挖潜改造、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性支出等建设性专项支出。

部门申报项目时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对提出的项目从技术、财务、成本费用、组织机构、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列入项目备选库,财政部根据各部门事业发展需要和国家财力可能统筹安排。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按照“二上二下”预算编报程序完成。

“一上”——单位编制预算建议数,上报主管部门:报送部门人员、资产等基础信息,为编审基本支出预算提供依据;按项目库管理要求,报送项目支出需求,项目库应根据单位工作计划参考上年项目资金规模填报。

“一下”——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部门单位根据控制数及部门预算项目建议修改调整形成预算草案。

“二上”——部门单位上报预算草案,并报送预算编报说明。

“二下”——财政部门完成对各部门预算草案数据的审核,编制汇总形成本级财政部门预算草案。

财政部门向本级党委、政府汇报预算草案,并报送本级人民 ___审批。

财政部门根据人民 ___批准的本级预算草案,在规定期限内批复各部门预算。

各部门自财政批复本部门预算之日在规定时间内,批复所属各单位预算。

财政部门批复部门预算后,在规定期限内,相关部门向社会公开各自部门预算。

1、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编制部门预算编制如下:
部门应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和下一年度收入增减变动因素,测算本部门取得的各项收入(不含国家税收)。

收入预算要按收入类别
逐项测算、编制,其中部门自行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预算外收入,要列明具体的单位和项目。

2、部门预算是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

主要包括:收入、基本支出和项目预算等内容。

部门预算是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

主要包括:收入、基本支出和项目预算等内容。

(l)收入预算的编制。

部门应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和下一年度收入增减变动因素,测算本部门取得的各项收入(不含国家税收)。

收入预算要按收入类别逐项测算、编制,其中部门自行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预算外收入,要列明具体的单位和项目。

(2)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

各部门要根据国家现有的经费政策和规定测算本部门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要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分别轻重缓急测算每一级科目支出需求。

基本支出预算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和社会保障费等。

人员经费预算应按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批准的人员编制内的实有人数和国家规定的工资、津贴、补贴标准测算。

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小型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业务费和业务招待费等。

各部门和单位应根据现有的公共资源情况和业务工作性质,按照财政部核定的公用经费单项定额标准和调整系数测算、编制。

(3)项目预算的编制。

项目预算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中的大型修缮费、购置费等;列入部门预算中的国家专门设立的事业发展项目支出;基本建设、挖潜改造、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性支出等建设性专项支出。

部门申报项目时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对提出的项目从技术、财务、成本费用、组织机构、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列入项目
备选库,财政部根据各部门事业发展需要和国家财力可能统筹安排。

你好:选 A B C参考:编制基本支出预算的原则:
(一)依法合规原则。

预算编制符合《预算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体现国家方针政策,严格执行预算编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

(二)综合预算原则。

部门的各项基本支出应全面完整地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预算内外资金要统筹安排。

(三)真实准确原则。

部门预算基础信息是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要确保真实、准确、完整。

(四)优先保障原则。

预算安排首先要保障部门基本支出的合理需要,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

(五)分类管理原则。

根据市本级行政单位所承担的行政职能和事业单位的经费自给能力及业务特点,将行政事业单位分为若干类型,在编制定额公用支出预算时实行分类管理。

(六)定员定额管理原则。

公用支出预算编制原则上实行定员定额管理,根据部门的人员配置,统一按支出定额标准核定,不同类的单位适用不同的公用支出定额标准,逐步完善实物费用定额体系。

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原则主要有:(l)政策性原则。

事业单位编制预算要正确体现和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在坚持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前提下,既要保证国家确定的重点,又要兼顾一般。

(2)可靠性原则。

事业单位编制预算要稳妥可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

收入预算要留有余地,对没有把握的收入项目和数额,不能打入收入预算;必要的支出预算要打紧打足,不能预留硬缺口。

(3)合理性原则。

事业单位编制预算要做到合理安排各项资金,尤其是要合理安排各项支出项目。

人员工资等刚性支出,必要的公务费、业务费和设备购置支出,必须优先予以保证。

(4)完整性原则。

在编制预算时,必须将单位的一切财务收支全部反映在预算中,不得打埋伏或在预算之外另留收支项目。

(5)统一性原则。

各类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要按照国家统一设置的预算表格、口径、科目、程序和计算依据,填列有关收支数字指标。

收入预算编制的方法和要求是:财政补助收入数根据财政部门核定的定额和补助标准编列;事业收入根据上年完成情况及本年增收
因素编列,其中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核准后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可参照上年上缴数、核拨数和留用数编列。

经营收入按本年经营业务计划及产品销售情况编列。

支出预算编制的方法和要求是:事业支出中的人员支出按有关标准和编制人数或在编的实有人数等计算编列,公用支出有定额的按定额计算编列,没有定额的根据实际情况测算编列;经营支出可按定额成本、上年成本和有关“增减建议数”测算编列。

收支预算编列的程序是:单位提出建议数;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事业单位依据预算控制数编报正式预算;财政部门正式批复预算。

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一般不予调整。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