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西周》1、赎(shú)刑西周中期,穆王命司寇吕侯制定《吕刑》,对赎刑制度作出了系统规定。
2、圜(yuán)土之制圜土之制属于劳役刑性质,后世的徒刑即由此发展而来。
3、三赦之法西周有“三赦之法”的规定:“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蠢愚。
”4、西周婚姻制度:西周实行一夫一妻制下的一妻多妾制。
婚姻关系成立遵循两项基本规定:一是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是必须履行“六礼”的聘娶程序。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六礼”的聘娶规定表明,当时的婚姻属于买卖婚姻和父母包办性质,男女双方当事人是没有自主择婚的权利与自由的。
在婚姻关系的成立方面,周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原则。
关于婚姻关系的解除,周礼有“七出”、“三不去”的规定。
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
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有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5、在宗祧(tiāo)继嗣、官爵世袭、财产处分等方面,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6、周王之下设有大司寇,作为中央常设最高司法官。
7、审讯审讯“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春秋战国》8、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首次“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9、魏国变法与李悝(kuī)《法经》(1)在法律方面,魏国李悝总结各国立法经验,制定第一部成文法典《法经》,确立以法治国原则,保护变法改革成果。
(2)第三部分是第六篇《具法》,主要是关于定罪量刑原则的补充规定,相当于现代刑事立法中的“刑法总则”性质。
(3)从法典名称来看,《法经》改刑为法,初步确立了法的客观规定性,(使单纯强调刑罚杀戮的“刑”开始向具有规则性质的“法”过渡,反映了法律制度由相对野蛮残酷向相对文明人道发展的进步趋势。
)(4)从立法宗旨来看,《法经》首创“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刑事立法原则。
《秦朝》10、 《睡虎地秦墓竹简》:从睡虎地第十一号秦墓发现的秦律竹简,应是墓主人生前抄录的部分内容,基本上反映了战国后期至秦朝前期的法律制度,是研究秦律的宝贵资料。
11、 由国家作出的法律解释也是一种法律渊源,与法律条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秦简的《法律答问》即属法律解释。
它采用问答的形式,在对秦律内容及司法诉讼程序进行解释的同时,也对部分法律内容进行了一些补充。
12、 劳役刑(徒刑)劳役刑是限制罪犯自由、强迫其从事劳役以接受劳动改造的刑罚,后世称为徒刑。
秦朝劳役刑由重到轻有: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候(斥候)。
13、 财产刑赀刑是直接判处违法犯罪者缴纳一定财物的经济处罚,无力缴纳者有时也可以力役进行抵偿。
14、 耻辱刑髡(kūn )刑是剃除违法犯罪者头发的一种羞辱刑。
耐刑是剃除违法犯罪者鬓毛胡须的一种羞辱刑,轻于髡刑。
15、 根据秦简的有关规定,秦律以身高作为区分成年与未成年的标准。
16、 秦律实行诬告反坐的原则。
17、 秦朝中央设置廷尉,为最高常设司法机关。
18、 调查与勘验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一般要进行调查取证,包括检察勘验与司法鉴定,并作出详细笔录,称为“爰(yuán )书”。
19、当事人对判决结果不服,也可以向司法机关提出复审的请求,称为“乞鞫(jū)”。
《汉朝》20、 萧何制定的《九章律》是汉朝的基本法典。
21、 文景时期的形制改革(1)大背景:约法省刑,与民休息。
(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宽松的社会环境,黄老思 想盛行)直接原因:缇萦上书(2)汉文帝措施:以髡钳城旦舂(五岁徒刑)代替黥刑(qíng ,墨刑于面也),以笞 三百代替劓(yì)刑,以笞五百代替斩左趾,弃市代替斩右趾。
“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汉景帝第一次措施:笞五百减为笞三百,笞三百减为笞二百。
汉景帝第二次措施:笞三百减少为笞二百,笞二百减少为笞一百。
《箠令》规定执行笞刑的箠杖以竹杖制成及其尺寸。
(3)意义:文景时期废除肉刑的改革,是中国古代法律跨越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使以肉刑为核心的奴隶制“五刑”趋于瓦解,以笞刑、徒刑、死刑为主体的封建刑罚体系初步形成,为隋唐时期封建“五刑(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
)22、汉朝的法律形式:律、令、科、比。
23、上请所谓上请,也叫“有罪先请”,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官僚、贵族及其子孙犯罪,不交一般司法机关处理,而应先奏请皇帝裁决的制度。
由西汉初开始。
凡是公侯及其子嗣以及三百石以上的官吏都享受上请的特权。
经过上请,都可得到减刑或者免刑。
这种上请制度是儒家思想中“尊尊”原则的法律化,也是“刑不上大夫”的具体体现。
24、亲亲得相首匿所谓亲亲得相首匿,是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谋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可以相互包庇(bì)隐瞒,不负有向官府告发的责任;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具体而言,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包括以下内容:卑幼首匿尊亲长,不负刑事责任;尊亲长首匿卑幼,除死罪上请减免外,其他也不负刑事责任。
自汉宣帝以后,亲亲得相首匿即成为中国古代重要刑事法律原则之一,为后世封建王朝所沿袭。
25、恤刑为纠正秦朝法制的暴虐,汉朝以“仁政”精神为指导,确立了恤刑原则。
对于犯罪的老、幼、妇孺、残疾者,在定罪量刑方面给予照顾。
实行恤刑原则,主要是因为统治者认为老幼病残者,对于封建统治危害不大,对其加以宽免,既可以博得“仁政”的美名,又不至于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26、疑狱奏谳(yàn)与录囚疑狱奏谳是自下而上呈报疑难案件,录囚是上级司法检察机关对下级司法行为的监督。
《三国两晋南北朝》27、《晋律》又称《泰始律》。
该律又经张斐、杜预作注释,为武帝首肯“诏颁天下”,与律文同具法律效力,故又称为“张杜律”。
28、《北齐律》首创《名例律》,进一步突出了律典总则的性质和地位,使律典结构更加规范。
29、东汉有废除宫刑之命令,但在北魏、东魏时宫刑仍有实行。
西魏、北齐后,宫刑不复作为一种法定刑。
30、“八议”入律“八议”是指对八种权贵人物,在他们犯罪以后,一般官员不得直接定罪决罚,必须上报皇帝议决,通常减轻处罚或予以赦免。
这八类人是:“亲”:皇帝宗室亲戚;“故”:皇帝故旧;“贤”:有大德行的贤人君子;“能”:政治、军事等方面有大才能者;“功”:对国家有大功勋者;“贵”:有一定级别的官爵者;“勤”:为国家服务卓著有大勤劳者;“宾”:前朝皇帝及后裔。
“八议”之制自曹魏时入律,一直沿用到清末,历时一千六百余年。
“八议”之说源于《周礼•八辟》。
31、准五服以制罪五服,是指中国传统依据血缘关系远近的五种丧服的服制,包括斩衰(cui)(三年)、齐衰(一年)、大功(九个月)、小功(五个月)、缌麻(三个月),涵盖的亲属范围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共九代,称为九族,九族内的直系血亲和旁系姻亲均为有服亲属,亲者服制重,疏者服制轻。
西晋《泰始律》确立“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的量刑原则,是指亲属间的犯罪,据五种丧服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
尊长杀伤卑幼,服制愈重则定罪愈轻,反之加重;但有些犯罪,如卑幼盗窃尊长财物,则恰恰相反。
这是自汉以来礼法结合的又一体现,以后历代法典均沿用此原则。
32、留养留养入律,始于北魏。
33、魏明帝时,根据卫觊(jì)的建议,在廷尉中增设律学博士,讲授法律,该制度为西晋以后各朝所继承。
34、西晋在朝堂之前设有登闻鼓,正式创立了直诉制度。
《隋朝》35、隋《开皇律》首次设置“十恶”重罪: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36、隋唐封建“五刑”: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
《唐朝》37、《唐律疏议》在体例、篇目上以《北齐律》及隋《开皇律》为蓝本。
38、贼盗律明确规定了对于谋反、谋大逆、谋叛、造妖书妖言等危害国家统治的政治犯罪的严厉处罚。
同时,还规定了对于谋杀、杀害、强盗、窃盗等项重大刑事犯罪的处罚。
39、斗讼律内容涉及斗殴、告讼。
斗殴之类,包括斗殴致伤、斗殴致死、不同身份者相互斗殴致伤害及几种杀伤罪的处理40、十恶重惩原则唐朝法律沿用隋朝制度,确定“十恶”罪名,并在法典之中,开宗明义,强调“十恶罪”的严重性,并明确规定对十恶重罪给予严厉惩处。
唐律关于“十恶重惩原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于十恶犯罪规定了严厉的刑事处罚;其二,对十恶犯罪的处罚,一般包括较大范围的株连;其三,十恶犯罪,一般不适用普通减免条款。
其中1)“三谋一恶”在唐律中属于极端性犯罪,刑罚最为严厉。
2)“不孝”是指对父母、祖父母而言。
3)“不睦”是对亲属,谋杀、卖缌麻以上亲,殴打、告发丈夫及大功以上尊亲属。
41、亲属容隐儒家关于“父子相为隐”思想,自汉代开始入律。
汉律确立了“亲亲得相首匿”制度。
唐律使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备、健全。
在容隐范围上,唐律的规定有明显的扩大。
42、自首减免刑唐律规定:犯罪未发而能自首者,免予处罚。
43、老幼废疾减免刑年八十以上、十岁以下,或身体有笃疾者,即便所犯为谋反、谋大逆、杀人应死等重罪,亦适用“上请”特别程序,上报朝廷,由皇帝决断。
年九十以上、七岁以下,犯死罪亦不处刑。
在年龄的计算及确定疾病的时间上,也体现宽免原则。
44、数罪并罚一人犯数罪,唐律基本采取并合论罚、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
45、“保辜”制度唐朝吸收前朝法律的规定,完善了“保辜”制度。
保辜制度规定,伤害行为发生后,根据不同的伤害方式确定不同的时限,以时限结束时被害人的身体状况作为对伤害人定罪量刑的依据。
保辜的期限,以伤害的方式及伤害的程度而定:1)手足殴伤人,期限十日;2)以其他物件殴伤人,期限二十日;3)以刀、火、热水伤人,期限三十日;4)导致骨折伤者,期限五十日。
期限内被害人因伤死亡者,对加害人以杀人罪量刑。
保辜制度的实施,使得伤害行为发生后,加害人可在规定期限内采取积极措施,防止被害人因伤死亡。
(这是它的合理性的一个体现。
)46、婚姻制度直接目的是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脉。
法定婚龄:贞观初年,男二十,女十五;开元二十五年,男十五,女十三。
婚姻关系的成立:1)缔结婚姻,需订立“婚书”;2)须通过特定的婚姻程序,即“六礼”。
婚姻关系的解除:1)强制离婚:义绝、出妻2)协议离婚:又称“和离”。
《宋朝》47、《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是宋朝最基本的法典。
48、其他立法活动:编敕、编例和条法事类。
49、重典惩治贼盗:划定重法地、重法人,终宋之世,重惩贼盗都被作为其一贯方针。
50、折杖法不适用于死刑及反逆、强盗等犯罪。
51、刺配,是将杖刑、刺面、配役三刑同时施加于一人。
52、契约制度田产买卖先问亲邻一物不得两典53、财产继承制度宋代的继承制度沿用唐朝的规定,又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增加了“户绝资产”、“死商钱物”等内容,形成了一般财产继承、遗嘱继承、户绝财产继承、死亡客商财产继承等比较复杂、完善的遗嘱继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