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壶口瀑布优秀课件公开课(第二课时)

壶口瀑布优秀课件公开课(第二课时)


感谢聆听!
(2段)“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 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3段)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突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
(4段)“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 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 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找出 “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内容。
17 壶口瀑布
授课人:GYH
第第二二课课时时
第二课时 看视频、听朗读,回顾课文内容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 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 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1.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 物特点是“奇”;
这就是黄河,炎黄子孙的母亲河;这就是壶口,华夏民族的最强音。它以巨大 的洪流汇聚成巨大的自然力量,以坚韧刚强的自然品格,赋予了中华民族崛起与发 展的内在动力。
壶口瀑布气势磅礴的形象所焕发出的精神力量,已经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 融入了人民的血脉。——《观瀑有感》
联想一
壶口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黄河就是一条卧伏在中原大地的黄龙。它生 性暴虐,荼毒生灵。大禹为制服黄龙,在晋陕峡谷之处的龙门发 现了降伏这条恶龙的好去处。龙门断崖绝壁,将暴龙引入此门, 犹如瓮中捉鳖,降伏暴龙将易如反掌。不料峡谷的进口处有一巨 石挡道,不能顺利将黄龙引入龙门。大禹当机立断,用神斧砍开 巨石,只见天崩地裂的巨响后,巨石一分为二,出现了一条大裂 缝,这就是现在的“壶口”。
写作特色
❶多种修辞并用,写景细腻。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抓住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 境的感受,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 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 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 法,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将枯水季仍然气势 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回味无穷。
感悟
母亲河不但慈祥善良,正直无私,她还威严刚强,不 甘凌辱,每到祖国的关键时刻,她就大义凛然地站起来, 率领炎黄子孙,冲向前去,义无反顾,一往直前!
欣赏视频
感受黄河雄伟气势
阅读参考
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 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课外 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 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真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脚下是惊心动魄的波涛,扭回头再看那壶口的瀑布, 好似迎头而下,扑面而来,以博大的胸怀亲近你、拥抱你;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融化 你、裹携你;那黄色的水雾,带着泥土的芳香,蒸着你、熏着你、依偎着你、浸润 着你;那震耳欲聋的喧嚣使你热血上涌,声声荡耳,阵阵沁心;那撼人的动感,让 你神痴目眩,似幻似梦、欲飘欲仙。置身其中,你的所有的感官都被慑服,你的灵 魂被干干净净地冲刷、淘洗,好像瀑布之外的世界不存在了,只有那粗犷、雄浑、 豪迈、神奇使你回肠荡气,让你的血脉不由自主地随那波涛而跳动。
2.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 3.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 物特点是“险”。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
4.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 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
5.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 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 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联想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壶口瀑布又是黄河上的天下奇观。面 对壶口瀑布浊浪排空、雷霆万钧的雄浑气势,任何人都会深刻感受到中 华民族顽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创作的激情与才思就会象黄河壶口之水一 样喷涌而出。
明代诗人陈维藩《壶口秋风》诗写到:“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 来万丈红。”描绘的是瀑布溅起水雾在阳光下形成彩虹的瑰丽景象。
(6段)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 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 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 忽左忽右时,也就铸就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怎样理解文章第六自 然段?作者在文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两层思考:一是黄河个性柔中带刚,蕴藏无尽的力量;二是 黄河的个性在磨难中铸就。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 流露。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 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 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 水流经不同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同的境遇也会有 不同的情感。
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泉、雾所 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 怀。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 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 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清人崔光笏在《壶口》一诗中则充满豪迈地写道:“禹功疏凿最先 径,一线奔流若建瓴。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海吼雷霆。”
另外还有一幅楹联这样描绘壶口瀑布风姿:“山吞残日暮,水夹断 云流。”
联想三
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极其艰苦,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 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他的心骤然被奔泻的瀑布 所征服,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就在这里,他写 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回到延安,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杰 出的《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了。这首合唱曲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奔向抗日的前线,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的鲜血为中华民族谱写了 一首又一首的《黄河颂》,它激励人们为祖国的前途为自己的理想前 赴后继,它激励着宝塔山下的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不受侵略者的蹂躏 而抛头颅洒热血。
合作探究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文中 画出作者表达感受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1.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2.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3.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作者叙写了自己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壮丽的气势,赞扬 了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 作者赞美黄河精神,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 强不息的精神。
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 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 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合作探究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1.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 2.从观景的角度看,定点观景,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 非常自然; 3.作者所感慨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束缚; 4.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
写作特色
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景不是孤立的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将
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之中,课文在描写壶 口瀑布时,寄寓了惊叹之情。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由小 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 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比较阅读后,你会想到些什么?
喜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那种猛烈

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折返迂回的
愁 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为什么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 情联系起来?
• 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情感特点有相通之处。如 海、河、瀑、泉、雾的形态表现,与喜、怒、哀、怨、愁 相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