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发展规划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发展规划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发展规划机电学院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教研室2010年10月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发展规划一、专业基本情况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开设于2008年,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步形成了“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的毕业生技能水平高、实践创新能力强,在校生曾荣获省及国家大奖。

目前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在校生总计为158名,第一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4%。

经过三年建设,该专业形成了一定的办学优势:(一)构建职业能力阶梯递进式“两段四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哈大齐工业走廊为契机,长期与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哈飞工业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安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机制,构建职业能力阶梯递进式“两段四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设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核心课程,通过建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做”合一,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等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开展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本位的课程改革,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开发了六门核心课程,其中2门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目前该专业建设可进行技能培养培训的两个具有先进性、职业性、开放性,并与真实职业环境相一致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一个国家级数控加工基地。

满足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需要,为核心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提供了有利支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同时本专业与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哈飞工业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安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航天科工哈尔滨风华有限公司、哈飞汽车集团、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哈尔滨第一工具厂等20多家大型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用于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能力。

(四)教学团队建设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高学历,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基本形成由专职教师、外聘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构成的、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师队伍。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4人,外聘企业兼职教师10人。

专任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技师1人,讲师1人,工程师1人,双师型教师12人。

具有硕士学位6人;高水平的教师兼任黑龙江金工研究会常务理事和黑龙江省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中职数控大赛总裁判、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制图学教研会秘书长等职务。

自编校本模块特色教材10部,主编、副主编出版教材10余部,其中主编“十一五”规划教材《机械制图》、《数控技术》、《机电设备使用与维护》三部。

主持国家、省级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6项并有多项成果获奖。

(五)产学合作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先后与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哈飞工业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安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航天科工哈尔滨风华有限公司、哈飞汽车集团、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哈尔滨第一工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和共建实训室等合作模式,双方共担责任,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六)社会服务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先后为100多名中职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和理论培训,对风华科工50多名企业员工开展了数控机床维护维修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建设目标经过五年建设,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在校生稳定在210人。

数控机床维修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探索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通过引进、聘用和培养等方法建设由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成省内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院级重点专业。

1、通过校企合作,探索灵活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订单培养、厂中校、校中厂等多种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2、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并开发与之配套的课程标准、模块特色教材、课件、技能考核题库和院级精品课。

3、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总数达到30人,双师型教师达到90%以上。

4、提升数控维修实训室的实训功能和管理水平,把数控维修实训室建设集成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于一体的教学做合一的数控维修实训基地。

5、利用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培训,到2015年末对外技术培训达到300人次。

三、主要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构建灵活多样的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实施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1、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知识通过递进式的技能实训项目逐渐渗透到岗位能力训练中2、校企合作开发“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哈尔滨飞机制造有有限公司、哈尔滨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合作,开发“订单培养”模式。

通过对企业岗位需求的分析,与企业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

(二)建设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核心课程,创立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做”合一,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开展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本位的课程改革,以国家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为标准,建成3门优质核心课程。

1、课程建设措施(1)与企业共建专业核心课程与哈尔滨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哈尔滨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按照国家工学结合精品课程标准建设《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机械传动与设计模块》、《手工与机械加工模块》、《数控加工模块》、《机床电气检测与维修模块》和《数控设备维护维修模块》,由企业专家和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组,依托企业在维护维修和加工方面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与企业共同制定教材建设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相应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课程建设明细如表1.1(2)实行课程建设负责制由各课程骨干教师牵头,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项目,做好教学内容遴选工作,每年调整一次教学内容,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标准,将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等纳入课程内容中;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块课程结构。

2、课程开发内容(1)按照“项目驱动”建设核心课程标准通过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进行充分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吸收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将按照项目驱动型课程建设标准建设《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机械传动与设计模块》、《手工与机械加工模块》、《数控加工模块》、《机床电气检测与维修模块》、《数控设备维修模块》六门课程。

(2)模块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所建设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块课程均采用项目式教学,一个模块课程由若干项目组成, 每个项目是一个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真实的设备维护维修问题或工作内容,项目安排由简入繁,本门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点全部分解到各个项目中去,一个项目就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实施单元。

(3)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所有项目式教学在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或实习基地进行。

采用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场地的真实工作环境,完成项目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项目有精心设计的作业单,至少包含一项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内容,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独立自主完成。

(4)采用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考核、企业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达到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团结协作、工作态度等多方面综合评价。

(5)实现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在《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手工与机械加工模块》、《数控加工模块》、《机床电气检测与维修模块》、《数控设备维护维修模块》建设过程中,引入行业标准,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实现双证融通。

建设4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创立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做”合一,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开展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本位的课程改革,以国家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为标准,建成3门优质核心课程。

见表1.1表1.1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明细表(三)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现有基础上,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建成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知识结构合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双师型”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5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5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青年教师、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到2015年末,专任教师总数达到20人,兼职教师总数达到15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4人,行业企业技术专家2人。

1、专业带头人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

参加国外培训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参加国内培训交流,提高专业改革与建设影响力;开展教育科研与实用技术的研究,使其具有较强的技术研究能力。

负责专业设置与建设、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改革和专业教学资源整合等工作。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引进骨干教师1名。

从企业引进1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精通机电设备和自动控制,中级技术职称以上技术人员作为骨干教师。

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其尽快提高,适应专业的发展。

二是培养骨干教师4名。

在专业教师中,选拔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中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与技术研发能力,使其成为机床维护维修、机械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骨干,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选派这4名教师在国内教育培训基地参加学习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方法、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方法革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每年制定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与考核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与教学能力。

一是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利用寒、暑假,在本院实训基地进行岗前培训;二是每年外派不少于2名教师到国家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再提高培训,或到企业实践锻炼;三是参与本院实训基地、实训室的设备维修任务、开展对外技术培训、指导技能大赛、参加实践技能考核和岗位练兵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使双师教师达到90%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