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I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第三章-I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③ 在后二周期中,d%的最大值(~50%)在Ⅷ1和Ⅷ2族。
d%与化学吸附及活性关系
60 50
吸 附 40 热
30 20
Ta Cr
W Mo
Fe
Ni
42 44
Pt
46
Pd
48
Ir Rh Ru
50 52
38 40
H2吸附热与成键d%的关系 四周期 五周期 六周期
d %↗、△H↙
即:吸附质与未充 满原子d 轨道成键越小。
(σ*3s) E1* E (3s) (σ3s) E1 E (3s)
c
E (3s)
即:N个Na 的原子形成晶体。N个原子轨道叠加形成N个分子轨道。因 N数目很大,相邻分子能级差非常小。因此构成可具有上限和下限的允 许电子存在的能带。
能级演变能带过程的模型
能量
Na原子间的平均距离 减小时,3s能级演变 为3s 能带。
Ni原子为例: Ni 原子的价层电子 组态为:3d84s2,d 带中某些能级未被 充满,“d带空穴”。
能带的电子填充情况不同于原子能级
Fe 原子能级 金属能带 d带空穴 3d64s2 3d7.84s0.2 2.2 Co 3d74s2 3d8.34s0.7 1.7 Ni 3d84s2 3d9.44s0.6 0.6 Cu 3d104s1 3d104s1 ~0
2 4 6 8 10 12
0
原子的外层电子
d带空穴与乙烯吸附热 70
kcal/mol
能带理论:
一定数量的空的能级 或d带空穴可用于与 吸附质的键合。
50
30
0
Fe
Co
Ni
Cu
Fermi能级越低,d带 乙烯的吸附热 空穴数越大,则吸附 空穴数:Fe > Co > Ni > Cu 越强。
d 带空穴数不同的金属上
原因:
未考虑到轨道空间效应;轨道间的杂化组合;以 及轨道相互作用加宽等。
二、配位场模型
1、配位场效应
晶体场理论认为中央离子与其周围配位体的相互作用, 纯粹是静电相互作用,由于配位体形成的静电场不具有球对 称性,中央离子的d 轨道能级在配位体的电场作用下产生分 裂,为配位场效应。 例:立方面心晶格的Ni与其相邻原子(配位体)具有八面体 对称性,配位体的电场将中心原子的五重能级简并 d轨道分 裂成两组: a) dz2 , dx2-y2 迎头相碰,电子受排斥,能量升高,称作 dr 轨道(晶体场理论) 或eg 轨道(分子轨道理论). b) dxy,dyz, dxz 穿插配位体间,受排斥弱,能量降低, 称作 dε 轨道(晶体场理论) 或t2g 轨道(分子轨道理论).
而沿着坐标轴方向的 dr 不能叠加,是分立的d、 s、 p能 带。 例:Cu、Au、Ag、Al、Ni 等
3、实例
例1、空的eg金属轨道与氢原子的1s轨道,在两个定域 相互键合。一个在顶部,另一个与半原子层深的 5 个eg结合
(侧视) [100]
(顶视)
t2g (占用)
[100]
eg (空轨)
例2、H2 和C2H4 在Ni 表面上的化学吸附模式
第三章-I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化学键
金属催化剂的化学吸附
第一节 金属和金属表面的化学键
① 固体能带模型; ② 配位场理论; ③ 价键理论。
一、固体能带模型(分子轨道理论)
1、能带的形成 (固体)
Na金属键的形成及能级变化示意图
3s 电子云叠加 能级或能带
a b
Na—Na Na—Na Na—Na
ⅥB
Cr 39 Mo 43 W 43
ⅦB
Mn 40.1 Tc 46 Re 46
Ⅷ1
Fe 39.5 Ru 50 Os 49
Ⅷ2
Co 39.7 Rh 50 Ir 49
Ⅷ3
Ni 40 Pd 46 Pt 44
ⅠB
Cu 36 Ag 36 Au —
① 在第一过渡周期中,从Cr到Ni,d %值几乎恒定;
② 在任一族中,第二过渡周期和第三过渡周期的值接近;
3S能带半充满
EF(Na) N(E)
EF(Na): Na的fermi 能级 Fermi 能级: 绝对零度时,电子所 占据的最高能级。
E
Na的3S能带的能级密度N(E) 随能量E的变化
金属能带中:4s能带 较宽(~20eV),表现矮而胖; 3d能带较窄(~4eV);表现 N(E) 高而窄。 4s能带与3d能带部分叠 加,使原来的价电子分布 发生变化。
配位场模型
① 可以解释金属表面化学吸附;
② 可解释不同晶面之间化学活性的差别;
③ 不同金属间的模式差别和合金效应。 例:金属的化学吸附热随覆盖度而下降。 原因:表面吸附位的非均一性,这与定域键 合模型观点一致;
Fe催化剂不同晶面对NH3合成的活性不同,如:
以[110]面的活性为1,则[100]面的活性为它的21倍,而 [111]面的活性是它的440倍。
第二节 金属催化剂的化学吸附
一、气体在不同金属上化学吸附热变化
价电子分布 第一长周期K~V 成键电子以1为阶地增加,形 成共价键 Cr 6个外层电子 5.78 个电子进入dsp 杂化 0.22 个电子进入原子d轨道 ③ 金属d 轨道:杂化轨道提供的轨道数(6.56)与 实际电子数 (5.78) 之间的差值 (0.78).
第一过渡周期金属的电子结构
金 属
铬 锰 铁 钴 镍
饱和磁矩:原子d 轨中未配对电子数.
4. dsp杂化轨中电子数和金属原子半径
在任一周期中,金属半径可看作是对内聚强度的度量,半径越小,键合 强度必定越大;
过渡周期从左到右,d电子数增加,内聚强度增加,金属半径减小; 从Cr到Ni五种金属的dsp杂化轨中电子数都是5.78,没有变化,说明键 合强度没有变化,因此金属原子半径也没有变化。 0.30 金 0.26 属 半 0.22 径 0.18 /nm 0.14 0.1 第一过渡金属
3. 过渡金属中三个d 轨道
过渡金属中参加成键的是dsp杂化轨道,dsp杂化轨道 涉及1个s轨,3个p轨,5个d轨。 ① 成键d 轨道:5个3d轨道中,2.56个轨道提供成键轨道。 它参与金属共价键的杂化。 成键轨道数:1 (s) + 3 (p) + 2.56 (d)= 6.56
② 原子d 轨道:不参与成键的d 轨道 原子d 轨道数:5 – 2.56 = 2.44
3s 能带 3s能级
能带宽窄的 影响因素?
d0 d0 — Na晶体中原子间距离
原子间的平均距离
能带宽窄与原子轨道重叠多少有关,相邻原子轨道重迭 少的内层原子轨道形成的能带较窄;轨道重叠多的外层原子 轨道形成的能带较宽。
一维晶体中原子互相接近时能级位置的变化和能带的形成
波函数Ψ1,Ψ2可以杂化
杂化
波函数Ψ1,Ψ2不可以杂化
3N个2P N个 2S
N 个 1S Na Mg
禁带
1. 导带中的电子,可以导电; 2. 满带中没有空的能级,满带中的电子可否导电? 3. Mg是导体?
EF(Mg) p能带 N(E) s 能带
E
3s满带与3p空带叠加
由于叠加,Mg是导体。源自3、能级的密度能级密度:能量在E 和 E+dE 区间的能级数目,用 N(E)表示。N(E)随能量增加而增加。
d 轨道配位场分裂
2、d 轨道取向对吸附模式和能带结构的影响
① 对晶面分子的吸附模式产生影响 由不同d 轨道取向所决定,在同一晶面,就某一中心原 子的位置而言,这些轨道与晶面所成的角度也不同,故表面 金属原子的成键具有明显定域性。 ② d 轨道的取向也影响金属的能带结构
如:在立方体心晶格中,沿着对角线方向的dε可相互叠 加,形成比较宽的能带,易与s、p轨道杂化形成 s-p-dε杂化 轨道 ,造成一个单独的能带。 例:Cr、γ-Fe、Mo、W 等
总电 子数
6 7 8 9 10
dsp杂化轨道 中电子数
5.78 5.78 5.78 5.78 5.78
原子d 轨道中电子
自旋+ 0.22 1.22 2.22 2.44 2.44 自旋- 0 0 0 0.78 1.78 ∑ 0.22 1.22 2.22 3.22 4.22
饱和磁矩
计算 0.22 1.22 2.22 1.66 0.66 观察 — — 2.22 1.61 0.61
两个 轨道 ns,npx 可以 成键
未杂化
原子间距离不同时,两相邻原子的波函数的形状波函数示意图 a) 发生杂化时,成键能带下降,反键能带上升,两个能带间的间隙 为I。金刚石中C原子的2s和2p轨道就属于这种情况,这时原子之间形成 定域键。
2、能带结构
N个 3S 3P 和 3S
结构
满带
空带 导带 价带
三、价键理论 — 金属键的d%
1、电子配对理论
在阐述共价键的本质时,根据 Pauling 原理,一对自旋反 平行的电子相互接近时,彼此呈互相吸引的作用,使体系能量 降低,形成化学键。 分子中每一个共价键,代表一对成键原子轨道和两个自旋 反平行电子。
2、金属价键理论
金属中相邻原子之间本质上是共价键,由于金属中的原子 是紧密堆积的,除立方体心晶格外,每个金属原子有12个紧邻 的原子,这意味着在所有相邻的金属原子之间不可能有固定的 普通共价键,因为没有足够的原子轨道,也没有足够的电子。
d带空穴与催化活性
从催化反应的角度而言,d带空穴的存在使之 有从外界接受电子和吸附物种并与之成键的能力。 但并不是d带空穴越多,其催化活性就越大, 因为过多可能造成吸附太强,不利于催化反应。
例1:Ni催化苯加氢制环己烷,催化活性很高,Ni 的d带空穴为0.6;若用Ni-Cu合金作催化剂,则催 化活性明显下降。 原因:Cu的d带空穴为零,形成合金时d电子从 Cu流向Ni,使Ni的d空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