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和发展专题培训课件
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和发展专题培训课件
2013年6月18日至2014年6月19日一年时间内,七个试点全部启动并运行; 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和深圳等5个试点已在2014年6月至7月完成首次履约。
试点
上海 天津 广东 深圳 湖北 重庆
北京
碳交易试点--立法情况
文件名称(人大决定/管理办法)
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0号)
,考虑在适当的地区和行业率先实施总量控制。
碳排放许可制度
对重点行业企业尝试碳排放许可配额制度,以碳排放配 额分配为依托。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设计全国碳交易制度体系和实施方案,逐步建立我国碳 排放交易市场。
5
全球碳市场发展渐成主流
39个国家和23个地区已采用 或计划采用碳定价(碳市场 及碳税)工具
6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
什么是碳排放权
所谓碳排放权,是指能源消费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包括可供给 的碳排放权和所需的碳排放权两类。
比如某个用能单位,每年的碳排放限额为1万吨,如果这个单位通过技术 改造、减少污染排放,每年碳排放量为8千吨,那么多余的2千吨,就可以通 过交易出售,而其它用能单位因为扩大生产需要,原定的碳排放限额不够用, 也可以通过交易购买,这样,整个大区域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住了,又能鼓励 企业提高技术、节能减排。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发布时间
2013年11月18日
2013年12月20日
2014年01月15日 2012年10月30日 2014年03月19日 2014年04月04日 2014年04月23日 2014年04月26日 2013年12月30日 2014年06月30日
碳交易试点--覆盖范围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的宏观目标
2020年目标
2009年1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2014年9月, 发改委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作出长期安排。
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津政办发〔2013〕112号)
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粤府令第197号) 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
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62号) 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政令第371号) 关于碳排放管理有关事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渝府发〔2014〕17号) 关于北京市在严格控制碳排放总量前提下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决定
涨跌额
-94.13 -294.23 -59.24 -110.57 -218.51
-50.44 -3.301 +2.56 -0.0114 -4.17 +0.62
涨跌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59% -2.27% -2.12% -2.88%
-0.99%
-0.29% -0.16% +0.05% -0.17% -0.4% +1.65%
自下而上——地方层面
• “两省五市”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 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 试点各具特色,为未来全国碳市场建 设摸索道路、积累经验;
• 试点如何过渡到全国碳市场?
7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进展
“两省五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
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年鉴(2012)、相关省市统计年鉴(2012)
十二五目标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0年降低17%的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该指标将分解落实到各省。
目标分解方案
“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在各地节能分解目标的基础上,综合 考虑了各地“十二五”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和森林碳汇潜 力等因素。
工业:2万吨以上 非工业:1万吨以上
北京
非工业:电力、热力、水泥、石化、其它工业和服务业
1万吨以上
广东
天津 湖北 重庆
4个工业行业:电力、水泥、钢铁、石化 (2014年后将扩大到其它工业行业以及宾馆、饭店、金融、商贸、公共机构等
碳排放权的起源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首先提出的“排 放权交易”概念,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的权利,将其通过排放许可证的 形式表现出来,令环境资源可以像商品一样买卖。当时,戴尔斯给出了在水 污染控制方面应用的方案。随后,在解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减排问题中, 也应用了排放权交易手段。样买卖。当时,戴尔斯给出了在水污染控制方面 应用的方案。随后,在解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减排问题中,也应用了排 放权交易手段。
中国碳市场建设基本思路
自上而下——全国范围
• 项目级国家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建设(CCER)
• 国家登记注册系统建设 • 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核算指南制定 • 重点企(事)业单位温报工作 • 全国统一碳市场顶层设计:世行碳市场准备伙
伴计划 • 颁布全国碳交易管理办法,国务院将继续出台
相关条例 • 研究确定全国碳市场排放总量及分配机制
省市
深圳
纳入行业
工业(电力、水务、制造业等)和建筑
纳入标准
(无特殊说明的为年碳排放量)
纳入 单位数量
工业:5000吨以上(2014年3000吨) 公共建筑:2万平以上 机关建筑:1万平以上
工业:635 建筑:197
上海
10个工业:电力、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和化纤; 7个非工业:航空、机场、港口、商场、宾馆、商务办公建筑和铁路站点
中长期目标
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努力早日达峰。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
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2015年6月30日李克强总理借出访法国之机宣
布)。
4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是长期稳定政策 -- 未来政策制度安排的主线
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十三五”力争逐步实行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
指数播报
名称
上证综指 深证成指 创业板 沪深300 恒生指数
道琼斯指数 标普500 纳斯达克 美元/人民币 黄金(盎司) WTI 原油
最新价格
3533.78 12686.34 2735.49 3727.63 21919.62
17552.17 2060.98 5048.49 6.4870 1071.33 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