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总复习—语言表达与运用

中考语文总复习—语言表达与运用

中考语文总复习—语言表达与运用考点分析语言表达运用,是中考语文中必考的内容。

这也是考查同学们掌握语言水平的重要手段。

这一题型,从题目数量上来看,一般由一个到三个组成。

分值一般在4到6分。

这一题型的位置一般是放在阅读之后,作文之前。

这一题型命题形式比较灵活。

这一特点,在近几年趋势越来越明显。

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句式的选用与变换;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仿写句子、压缩语段。

近年来,在一起地方的中考语文阅读中,最后一个题目,也往往会结合阅读的内容,来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

这也应该引起同学们注意的一个问题。

备考指南因为这一题型的命题形式比较灵活,这给不少同学们的复习备考,带来了不少困难。

更有不少同学们,根本不去准备这一部分内容。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要明白一点,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其实质都是一样的。

同学们先了解下面的一些内容,然后做后面的模拟题目。

一、句式的选用与变换(一)主动句与被动句主语是施动者,即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的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即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叫被动句。

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按照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或者选用被动句。

(二)肯定句和否定句同一个意思,可以从正面去表达,也可以从反面去表达。

从正面表达意思的,是肯定句;从反面去表达相同的意思的,是否定句。

(三)陈述句和反问句反问句比陈述句更肯定有力,往往既能强调,又能表达强烈的感情。

反问句:"难道你就不想到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北方的农民?"陈述句:"你一定会想到,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农民。

"(四)句式变换、选择应注意的问题1、因为变换句式是在同义句式中间进行的,所以变换后的句子一定要保留原意,不管题目本身是否有明文要求。

为此,同句式的变换无关的文字可原封不动。

必要时个别文字可以变动(增、删、换、调),但变动不要太多。

2、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对应的同义句式,如长句和短句相对应、主动句和被动句相对应等等。

要按照用对应的关系去变换句式,避免张冠李戴。

二、简明、连贯、得体1.简明所谓简明,"简"是对量的要求,指不重复罗嗦;"明"指清晰明白,是对表达效果的要求。

要用语简明,必须做到:①用语尽可能少,不重复,不说多余的话;②用语明确,力避歧义、含混;③用语须朴素,力避晦涩难懂;④句子宜短不宜长。

2.连贯把若干句子组织在一起的时候,就要注意句子内容的衔接,语气的通顺畅达,也就是要注意连贯。

对连贯的考查有两种方式,一是句子的衔接,二是句子顺序的调整。

句子衔接要做到:①话题保持同一,对于记叙类,陈述的角度要一致,即陈述对象(通常就是主语)不可轻易更换;对于议论类,观点前后要一致,观点和材料要保持一致。

②内容要合乎事理,符合逻辑,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③语句要前后照应,比如问与答的照应,前面的排序与后面的排序的照应,指代的前后照应,句式的前后照应,关联词的前后照应等。

调整句子应遵循:①中心和思路是排序的内在依据,因此明中心理思路最为重要。

明中心,对于记叙说明类,要明确记叙说明的对象;对议论类,要明确论题或论点。

理思路,记叙说明类,要理出记叙说明的顺序,议论类要理出论证的顺序和层次。

②抓语言标志。

比如前后呼应的关联词语,反复出现的关键性词语,重复出现的相同句式,前后对应的句子,表示顺序的词语等,这些都是排序的依据,应充分加以利用。

调整句子的顺序,一般先确定首句和尾句,然后再排定中间。

也有的从局部开刀,再逐步扩展到全体,比如说,首先认准了⑤和③连在一起,且必须⑤句在前,③句在后,如果有选项,凡不是⑤③排列的选项一律排除,然后再把剩下的选项比较一下,找出不同点,对照文句,很容易选出答案。

如果无选项可以利用,排定⑤③后,再看⑤与哪一句有关联,③与哪一句有关联,这样一步一步排下去,也能调整好全部语序。

3.得体运用语言要注意"得体",也就是说用语要适应语言环境。

语言表达得体,要兼顾6个方面的因素:①谁说,说话要符合说话人自己的身份。

②说给谁,说话要考虑听话的对象。

③说什么,说话的内容必须精心挑选,确定重点。

④怎样说,选择恰当的句式、语气。

⑤为什么说,目的必须恰当而明确。

⑥什么场合说,选择好说话的时间、地点、氛围等。

语言得体,还要注意:①用好谦敬词语。

谦称只能用于自身,用于对方就贬低了对方;尊称只能用于对方,用于自身,等于抬高了自己。

②注意词语的褒贬色彩。

③语体色彩必须和谐一致。

④学会面陈和转述。

当面陈述比较简单,只要根据双方关系,把内容讲清就行。

而转述,则要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适当变化内容,主要是称呼和时间的变化。

三、仿写句子、压缩语段仿写句子涉及到句子内容、句式、修辞和字数四个方面的要求,其核心是句子内容和句式特点。

解题一般分两步:先看题干要求,对所给的句子进行分析,从内容、句式、修辞和字数四个方面审题,明确仿写时必须满足的全部条件要求,这是解题关键,也是前期准备;然后才是造出一个或两个满足这全部条件要求的句子,这是后期仿写。

压缩语段是概括类题目,要求同学们在阅读理解材料、分析问题时,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它的本质特征,去掉一切次要的、非本质的内容,提炼出实质性的主干。

压缩语段要弄清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层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看清思路;概括出的内容要涵盖整体,不能过窄或过宽;要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色彩;概括用语要得体,要符合文体特征,用语应当简明。

中考典例1.(北京)“刺网的捕获率极高,所有比网孔稍大的东西都无法脱逃”这句话是从下面文段中抽出的,将它放回原文,恰当的位置是()刺网就是用刺来卡住鱼类的网,使用遍及全世界。

[甲]这种网长2公里,厚度有4.5公里,有的被固定在海底,有的被安置在特定的海流中漂浮。

[乙]1996年,加利福尼亚,在对刺网捕捞的研究中发现,每捕捉到22条旗鱼,就会有一条鲸或海豚成为误获物而死掉。

[丙]由于廉价,使用广泛,刺网误获的鲸类比例很高。

[丁]专家们认为,只要有刺网的地方,就会有无辜死亡的鲸。

刺网还会抓住无辜的海鸟、海龟和不允许捕捞的鱼类。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B解析:上述题目是考查衔接的。

做这种题目,首先要通读所给题目的内容。

同学们通过阅读,可以知道选文讲述是刺网。

选文的思路是:总说——长厚、位置——误捕——危害。

题干中的语句,“刺网的捕获率极高,所有比网孔稍大的东西都无法脱逃”,也是在谈“误捕”问题。

原文从“乙”处开始,就在谈这个问题。

所以题干中的语句应该放在“乙”处,答案应该选B。

2.(河南)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个字)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制度自2001年试行至今,我国累计约有1700万人次的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为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这一款项到2002年增加到2亿元,2003年进一步增加到4亿元。

但所资助面只占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的30%左右。

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设立并逐渐加大资助粒度,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或:免费教科书惠及贫困生。

解析:这是一道考概括或者压缩语段的题目。

通过阅读选文,要找出关键词,“贫困生”、“免费”、“教科书”,然后用语言把它们组织起来。

在答案中,关键词是不能够少的。

3.(河南)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读《水浒》,我们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

解析:这是一道考仿写的题目。

要求仿写的句子与原文画线句子的结构基本相同;内容方面既要写出课外阅读的作品名称,还要写出作品给自己的启示。

考生所写作品可不限于《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推荐篇目。

4.(吉林)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

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

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下句: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解析:这是一道考查仿写的题目。

题干中已经给同学们提示了。

同学们可以以琅琊山、岳阳楼、桃花源等为对象来写下句。

这一个题目除了考仿写外,还要求同学们能够了解对偶的特点。

对偶要求结构相同,字数一样,上下句的相对应位置的词语的词性要一样或相近。

这道题目同学们可以摘引原文,也可自行创作。

5.(浙江省杭州市)从句式的角度看,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老师非常严厉地对他说:“这样糟蹋,太不像话了,________________。

”②他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太可惜了,由于最后一个球没有踢好,________________。

”A.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B.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②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C.①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D.①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②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答案:A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句式选择的题目。

此题灵活的考查了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题,宜用排除法,从题干中可以判断,①句宜用反问句,②句宜用被动句。

6.(天津市)根据下面故事的内容,体会加点部分的含义,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一个人历尽艰险去寻找天堂,终于找到了。

当他欣喜若狂地站在天堂门口欢呼“我来到天堂了”时,看守天堂大门的人诧然地问他“这里就是天堂?”欢呼者大惑不解:“你难道不知道这儿就是天堂?”守门人茫然摇头:“你从哪里来?”“地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