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矫正个别教育讲稿

社区矫正个别教育讲稿

社区矫正个别教育讲稿上营司法所社区矫正学习讲话稿20XX年1月28日今天让两位参加上营司法所组织的学习,主要是提高大家的思想觉悟和法律素质,提高大家对社区矫正的认识,端正大家参加社区矫正的心理态度。

使大家摆脱旧的犯罪思想和行为方式,树立起新的道德品质和守法意识,养成新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成为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的人。

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是一种刑罚制裁方式,是相对于监狱执行刑罚的变通方式。

按照刑法和刑诉法的规定,一般情况下适用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方式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罪犯更有利于其改造,但把大家放到社会上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改造,并不是说大家可以放任自流,为所欲为。

尤其是接受社区矫正后,你们必须严肃对待社区矫正规则,认真遵守社区矫正纪律,如果在司法所组织的社区矫正工作中想来来,想走走,按照程序,如果哪位被警告三次,就有可能被执行监禁刑,即放到监狱执行原判刑期。

也就是说社区矫正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法律的可执行性。

下面我给大家讲解《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大家要认真听讲,学习相关内容,认真遵守《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

一、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鉴于两位的矫正类别都是缓刑,所以主要针对被宣告缓刑的罪犯应当遵守的规定进行讲解。

1《刑法》第七十五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我国现行有关法律、《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作了进一步明确,具体如下:报告《实施办法》第十一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

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

不准出境《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社区矫正人员……在刑罚执行期间不得出境。

未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的县《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返回居住地2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

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不得超过一个月。

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地《实施办法》第十四条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

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

《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宣告三个月内,不得变更居住地;其他情况下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地……。

每月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实施办法》第十四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

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实施办法》第十六条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

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二、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享有的权利社区矫正人员虽然属于罪犯,但仍享有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系列基本权利。

3《实施办法》第三十六条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

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对于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除依法保护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以及人格不受侮辱外,还要注意保护其享有的以下权利:1.辩护权。

社区矫正人员在刑事诉讼中有获得辩护的权利。

2.申诉权。

社区矫正人员对因行政行为或司法机关的错误或违法的决定、判决,或者因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致使其本人或亲属的合法权益收到损害时,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申述理,提出改正或撤销决定、判决或赔偿损失的请求,也可以申请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等。

3.控告权、检举权。

社区矫正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发现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有向有关国家机关进行揭发指控,请求依法处理的权利。

4.受教育权。

社区矫正人员除了有权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外,在就学方面不受歧视。

5.就业权和社会保障权。

社区矫正人员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有以获得和保持职业工作机会为核心利益,从而实现其生存与发展目的的劳动权利和有国家予以平等保障的社会权利。

46.减刑权、按期解除社区矫正权。

社区矫正人员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出现符合法定减刑条件时,有获得减轻其原判刑罚的权利。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执行机关应及时组织社区矫正宣告、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三、日常行为奖惩日常行为奖惩包括警告、表扬、社区矫正积极分子。

警告警告是对社区矫正人员处罚措施中最轻的一种。

《实施办法》第二十三条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1.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2.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3.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七条实行手机定位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随身携带定位手机,并保持通讯畅通。

手机发生故障或其他原因可能造成定位失败、通讯中断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司法所。

社区矫正人员故意不携带、不开机或者故意丢失、损坏定位手机,造成人机分离、定位失败、通讯中断的,经教育仍不改正,司法所可以视情况提请县司法局给予警告。

表扬和社区矫正积极分子5《实施细则》第四十四条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予以表扬:1.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的各项管理规定,自觉服从监督管理,积极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得到矫正小组成员一致认可的;2.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有突出事迹或表现,得到相关部门认可的;3.有其他突出事迹或表现的。

《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社区矫正人员一贯表现良好,年内获得三次表扬以上的或具有下列立功表现的,可以评为社区矫正积极分子:1. 阻止他人实施犯罪活动的;2.检举、揭发监狱内外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3.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的;4.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5.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突出的;6.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贡献的。

社区矫正人员具有以下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评为社区矫正积极分子:1.阻止他人实施重大犯罪活动的;2.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63.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的;4.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5.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6.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特别表现突出的;7.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希望经过上述的学习后,你们对《社区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享有的权利以及日常行为的奖惩有所了解,能认真积极矫正,今早回归社会!7上营司法所社区矫正学习讲话稿20XX年1月28日今天让两位参加上营司法所组织的学习,主要是提高大家的思想觉悟和法律素质,提高大家对社区矫正的认识,端正大家参加社区矫正的心理态度。

使大家摆脱旧的犯罪思想和行为方式,树立起新的道德品质和守法意识,养成新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成为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的人。

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是一种刑罚制裁方式,是相对于监狱执行刑罚的变通方式。

按照刑法和刑诉法的规定,一般情况下适用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方式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罪犯更有利于其改造,但把大家放到社会上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改造,并不是说大家可以放任自流,为所欲为。

尤其是接受社区矫正后,你们必须严肃对待社区矫正规则,认真遵守社区矫正纪律,如果在司法所组织的社区矫正工作中想来来,想走走,按照程序,如果哪位被警告三次,就有可能被执行监禁刑,即放到监狱执行原判刑期。

也就是说社区矫正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法律的可执行性。

下面我给大家讲解《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大家要认真听讲,学习相关内容,认真遵守《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

一、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鉴于两位的矫正类别都是缓刑,所以主要针对被宣告缓刑的罪犯应当遵守的规定进行讲解。

1《刑法》第七十五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我国现行有关法律、《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作了进一步明确,具体如下:报告《实施办法》第十一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

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

不准出境《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社区矫正人员……在刑罚执行期间不得出境。

未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的县《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返回居住地2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

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不得超过一个月。

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地《实施办法》第十四条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

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

《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宣告三个月内,不得变更居住地;其他情况下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地……。

每月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实施办法》第十四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

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实施办法》第十六条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

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二、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享有的权利社区矫正人员虽然属于罪犯,但仍享有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系列基本权利。

3《实施办法》第三十六条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

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对于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除依法保护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以及人格不受侮辱外,还要注意保护其享有的以下权利:1.辩护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