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天国研究综述略摘要:太平天国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它规模宏大,纲领基本完善,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太平天国失败的客观原因在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纹杀,主观原因在于农民阶级自己本身的局限性。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天平天国、失败、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反抗运动,从1851 年到 1864 年,持续时间长达 14 年之久。
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廷对立的政权和组织,有力地震撼和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思之令人扼腕痛惜。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1.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从客观上分析主要是由于太平天国它所要对付的敌人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
因此太平天国的失败不但是自己指挥的错误而且是湘军、淮军等清朝武装与“洋枪队”的西方武装共同绞杀了太平天国。
1854年,北伐军和西征军在两个战场的失败标志着太平天国军事上全盛时期的结束之后进入了与清廷对峙的阶段。
1854年2月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建立缓和了满族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并且汉族地主曾国藩投靠清廷为清朝带去了众多革命人士这些人本是参加太平军的但是现在却投奔了反革命阵营成为了太平军的敌人。
曾国藩所训练的湘军将士、士兵都是经过严格的挑选、训练武器装备又得到外国侵略者的支持尤其是它派生的淮军几乎全是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
这些对太平军来说都是相当不利的。
更重要的是,1860年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了《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就是通过这个条约从清政府手中勒索了更多的特权和利益,开始撕下以前同太平军“中立”的招牌正式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
此后,帝国主义一方面在武器装备上更加支援清军或直接进行武装镇压,另一方面也给清朝统治阶级以财政上、经济上的支持。
洪仁环曾说:“少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总结来说,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主要因为它爆发时中国一方面是半殖民地,另一方面还受到封建阶级的统治与压迫。
太平天国不但要对付本国的封建统治者,还要对付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者。
这两股敌对势力非常强大,是太平天国运动讨伐的主要对象,它的失败是外国势力与清朝封建统治者共同绞杀的结果。
从而,太平天国就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被中外联合绞杀的革命。
2.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一)农民阶级运动本身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规模较大,纲领比较完善,但仍没有摆脱掉自身内在的旧式农民运动的特征。
一般来说,农民阶级的目光比较浅短,相对守旧与分散,许多农民参加太平天国运动是出于生活的原因,对当前的贫穷落后感到不满,期望可以得到改变。
太平天国运动领袖的封建式领导决定了运动的必然失败,它没有打破旧有的封建制度,在运动后期领导人及将士思想的改变使运动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二)领导集团内讧和腐败问题洪秀全在政治上是天王胆是杨秀清在宗教神权上自诩“上帝”。
定都天京后肠秀清时常假托“天父下凡”来要挟洪秀全甚至让洪秀全到东王府封其为“万岁”最终洪秀全不能容忍杨秀清的夺权活动,秘密招北王韦昌辉诛杀杨秀清。
韦昌辉杀了杨秀清及其部下2万余人翼王石达开制止韦昌辉滥杀胆是韦昌辉不但不听反而将石达开的家属满门抄斩。
石达开逃出天京到达安庆后立即起兵靖难。
洪秀全深感韦昌辉滥杀又下诏诛杀韦昌辉石达开才得以重回天京。
经过这场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对几大主力猜忌严重,并且处处排挤和打击石达开石达开忍无可忍率十万精锐部队出走天京。
当时的一位文人汪士铎说这是太平军的自毁长城。
当时还有民谣曰岁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天京叛乱使得天平天国元气大伤,而领导集团的内江更是严重的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换散了士兵的气势这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三)大同社会的理论构想与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1853 年,《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它的思想概括为“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核心是土地制度,提出土地归天下人共有、“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的主张,否定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还提出了一个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这种平均主义可以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范文澜先生认为太平天国使旧式农民起义的面目“为之大变”,“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平等四大平等的革命运动”。
在很长时期内这个观点一直是国内研究太平天国的主流观点。
但是,“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方法又超越了他们的觉悟,因而,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所以,发展生产力,建立一个绝对平等的理想社会只能是空想,更谈不上去满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这个纲领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目标,实际上没有直接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表现出革命纲领本身的落后性。
另外在实施此纲领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做保证。
太平天国实施的封建体制是这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太平天国内部,洪秀全尊为天子,从杨秀清到两司马构成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普通士兵和从事后勤劳务的一般人员处在社会最底层。
在这个大家庭中,众人理论上都是兄弟姐妹,但实际关系却呈金字塔状,上下尊卑泾渭分明。
兄弟姐妹的划分不是按年龄的大小而是按官职高低和资历深浅,大一级者称小一级者为小弟,湖北、江南百姓称湖南、广西百姓为“老兄弟”等等。
如何维系这种关系?那就是“礼”。
洪秀全的《幼学诗》《天父诗》等都是要求人们在等级制给自己圈定的位置上对号入座。
“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为了维护这种礼治秩序,太平天国同样强调正名。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
总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
”太平天国还建立了一套礼仪制度,颁布《天平礼制》,规定称谓。
定都后,太平天国礼仪制度日趋完善,从府邸、官印、仪卫、舆马到饮食、服饰、婚姻(能否娶妻及娶多少),均按官职大小严格区分。
这种思想和制度还被正式写进了《天朝田亩制度》。
它将所有社会成员分为两类,即“功勋等臣”和“后来归从者”。
规定前者“世食天禄”,而后者则承担“杀敌捕贼”、“耕田奉上”的义务。
总之,《天朝田亩制度》所描绘的并不是一个无君无父的世外桃源,而是一个既有尊卑之别,又洋溢着手足亲情的太平盛世。
这是封建社会农民所能萌发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在推崇礼仪人伦的同时,反复强调世人都是兄弟姐妹,试图借虚拟的亲情来化解君臣、官民之间的隔膜和矛盾,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是值得称道的。
但如何使两者并行不悖,这却是太平天国无法解开的一个死结。
太平天国要求人们按人伦关系中的名分行事,并且切实推行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从思想到实践,都没有跳出传统的窠臼。
以绝大多数人的卑贱来衬托极少数人的尊贵,这就注定了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最终只有宣传层面上的意义。
在太平天国每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衣食温饱乃至荣华富贵,威风排场,完全取决于是否为官和官职大小。
这是中国农民对幸福生活较为通俗、朴素的理解。
太平天国也时常借此来进行打江山的动员,如“出则服御显扬,侍从罗列,牵马者有人,打扇者有人,前呼后拥,威风排场”等等。
因此当太平军进入江南地区后,人们长期遭到压抑的物质欲望便迅速膨胀起来。
尤其是到后期,大小官员对升迁趋之若鹜,贪渎之风盛行,而官场恶习又反过来腐蚀社会风气,形成恶性循环。
很明显,上帝赐给人们的恩典并不均匀。
为了安抚人心,太平天国十分重视思想教化,在倡导移孝作忠的同时,不断向人们灌输禁欲、坚耐等观念。
如“眼前荣光一阵烟,坚耐享福万万年”、“欲享天堂真实福,须从克己苦修来”、“不历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越受苦,越威风”。
还强调“贫穷富贵皆皇上帝赐给”、“总是贫富天排定”、“富贵在天生死命”、“富贵功名天分定”等。
即人伦关系是上帝意志的体现,人们应安贫乐命,循规蹈矩,否则就犯了逆天之罪,便是“妖”。
这就不难理解,太平天国何以会在宣扬“上帝好生之德”、“胞与为怀”等观念的同时,却又施行五马分尸、点天灯等酷刑,因为受刑的对象不是人,而是妖。
时代的局限是真正的局限。
作为一个农民的宗教,上帝教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农民小生产者固有的思想烙印。
事实证明,在太平天国时代,洪秀全等人根本就没有萌发近代意义上的平等思想。
上帝教的外在形式虽然不无新意,但在本质上并不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决不可能引导太平天国挣脱封建制度的六道轮回。
也正因为如此,随着太平天国内部两极分化,吏治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上帝信仰便逐渐从神圣归于平淡,乃至遭到唾弃,导致人心冷淡。
而一旦失去广大兄弟姐妹作为其忠勇的守护者,“天国”也就难逃陨落的厄运。
(四)土地问题未彻底解决太平天国虽然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但是却未能公开颁行,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没有解决。
土地问题其基本并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于社会底层。
在太平天国统治下,农民负担仍然沉重,佃农交租还要承担徭役、提供战勤。
自耕农则交粮纳税,还要为战争出钱出力。
天平天国后期财政拮据军粮紧缺,难以供应庞大的军队和官吏只得取之于民,按户摊派苛捐杂税甚至强征强索。
农民不堪重负,认为太平天国与清朝没有什么明显区别都是残酷掠夺农民的政权,而且很多太平军纪律败坏烧杀抢掠给人们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事实表明太平天国并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反而遭到地主阶级的反对。
地主势力受到冲击,他们在农村的地位却未根本动摇。
至于绅士们则组织团练与流亡的清朝地方政权结合一体骚扰和蚕食太平天国的占领区并配合清军作战。
与清朝相比太平天国所占领的统治区秩序印内线作战而更加的混乱和动荡。
(五)建都过早,挫失士气太平军在攻克南京后,就在此建都并把南京改为天京。
在历史上,建都向来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政治问题。
攻克南京后遇到了与攻克武昌时同样的问题,也就是军队的去向问题。
假如只是把南京作为军事根据地,进而向北发兵,以推翻清政府为军事战略重点,然后集中权威将领以及精锐部队进军山东、河南以及河北,把矛头直指清政府,可能会使军队乘胜追击,一举拿下清政府。
但是建都南京之后,大部分军队用来保卫都城,使进攻受到延滞,进而减退了斗争的锐气,可以说在南京过早建都实在是兵家大忌。
这种来自斗争领导者的带着享受性质的意愿,使太平天国运动从主动一步步走向被动。
结语虽然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但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它领导了首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太平天国纲领及制度中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对我国的工商业以及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转变,推动了我国近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1】卢玲:“天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初探”,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月【2】刘薇、李晓彤:“天平天国革命失败原因浅析”,《科技视界》2014年4月【3】席端平:“天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分析”,《沧桑》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