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探析及启示

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探析及启示

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探析及启示作者:牟瑛陈明辉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第06期[摘要]马来西亚华人普遍具有使用多种语言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本文主要对这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由此探讨马来西亚华人多语能力的养成对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启示。

[关键词]多种语言能力;国家教育政策;家庭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TT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6- 0120- 03凡是到过马来西亚的人,想必都会对当地华人的语言‘能力印象深刻。

笔者在马来西亚T 作了近两年,这期间也往往折服于当地华人在交谈过程中多种语言使用之间的无缝连接。

对大多数当地华人而言,华语、英语、马来语是必备语种。

除此之外,他们也能用广东话、福建话、潮州话、客家话,甚至是海南话等地方方言与人交流,有些人还能够听懂淡米尔语。

而与华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国土上的马来西亚其他种族的人在这方面却逊色很多。

占人口大多说的马来人除了会说马来语外,很多人甚至都不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谈。

当地华人是天生具有超常的语言天赋还是环境使然呢?每每与当地华人谈及此话题,他们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自豪,而是有些许无奈。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呢?一、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的国家。

在全国的30多个种族中,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人口最多的三个种族。

其中,马来人约占67%,华人约占24%,印度人约占7%。

马来人的母语为马来语,华人的母语为华语(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汉语标准语被称为华语),印度人的母语为淡米尔语。

而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马来语为国语,是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

由于其曾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原因,所以在马来西亚英语是各种族之间的通用语言,而华语是当地华人沟通的共同语,淡米尔语则主要用于印度裔人群之间的交流。

为了推行马来语,马来西亚政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尤其是在教育上致力于实现“单元化”语言目标,强化马来语的地位。

在小学阶段,占主体的国民小学(简称“国小”)以马来语为教学语言,即使是在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华文小学(简称“华小”),马来文也是必修课,而且学时不能低于政府要求的时间。

华小的学生如果马来文科目不及格,则不能升人中学。

通常,华小的学生在完成6年的学业后,需要再学习一年的马来文才能升入国中。

因此,虽然高达90%的华裔子弟在华小就读,但他们同时必须掌握马来语。

另外,英语也是华小学生必修的第二语言。

在三语并用的情况下,经过华小的六年教育,绝大多数华人子弟都掌握了华语、英语和马来语,并打下了用三语进行交流的基础。

马来西亚的中学教育以公立的国民中学(简称“国中”)为主,以半公立半私立的国民型中学为辅。

国中以马来人学生为主,使用的教学语言为马来语;国民型中学以华人和印度人学生为主,马来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英语为必修的第二语言,华语和淡米尔语为选修课。

除国中、国民型中学和一些国际学校及普通私立学校外,马来西亚目前有60所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

独中以华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但马来语和英语为学生的必修科目,学生必须同时掌握这三种语文基础。

虽然这增加了独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但也强化了学生们的三语能力。

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马来西亚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以华语为主要媒介语的大学。

即使是在由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创办的三所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南方大学学院、新纪元学院和韩江学院)当中,也多以英语授课,而马来语也是必修课。

在政府大力推行马来语同时又不放弃英语,而且允许各民族保留自己语言的多元教育制度下,马来西亚华人在学校教育中就已经打下了华语、英语和马来语三种语言的坚实基础。

二、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个人使用的语言及所使用的语言数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大。

如果家庭交流中有多语存在,则家庭成员掌握多种语言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马来西亚华人是指白明清至民国数百年间从中国迁徙到马来西亚的移民后代。

他们的祖籍主要是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南方省份。

明朝时,郑和多次下西洋并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停留。

一些华人便逐渐开始在马六甲定居,并与当地人通婚,从而受到了马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民族——峇峇娘惹。

他们的家庭语言主要是华语、英语和由华人方言(主要是闽南话)慢慢转变而来的夹杂着方言和马来语的峇峇娘惹语。

大量的华人迁移到马来西亚则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那时的华人到马来西亚主要是充当廉价劳工,做苦力,从事采矿或种植业。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华侨妇女也大量移民到马来西亚,并在此繁衍下来,形成了又一个新的群体——土生华人。

由于最初的华人移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使用标准华语的能力有限,而英语和马来语在当时只是通过学校教授,在中上层社会使用,所以他们之间主要用方言进行沟通。

为了便于交流和相互帮助,相同籍贯、说相同方言的移民大多聚居在一起,从而逐渐形成了福建、广东、客家、潮州和海南五大方言群体。

与这种生活方式相适应,早期华人移民的教育也在各聚居区内以各自的方言作为教学用语,主要在私塾和同乡会馆中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华人移民从事商业活动的越来越多,人口流动也不断增加,不同籍贯、不同方言区的男女通婚也随之越来越频繁,同一家庭中由此出现了不同的方言。

另外,由于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新式学校的建立,接受正规教育的华人越来越多,华人移民在学校学到的语言也由方言转为华语、英语和马来语。

因此,掌握华语和英语甚至是马来语的华人越来越多。

受此影响,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交流中,华人所使用的语言种类增多,家庭用语的选择也日趋复杂。

以近三代华人家庭为例,祖父母辈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父母辈大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子女辈大多JH{生于八、九十年代。

祖父母辈之间普遍使用方言进行交流,父母辈与祖父母辈进行交流时也主要采用祖父母辈的方言。

父母辈如果来自同一个方言群体,他们之间通常也会用方言交流,如果来自不同的方言群体,则有可能一方采用另一方的方言或采用各自的方言;如果双方不具备对方的方言能力,则采用双方都掌握的方言或直接用华语或英语交流。

父母辈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通常会采用祖父母辈的方言或华语。

父母辈与子女辈之间进行交流时采用方言的比例会大大减少,更倾向于采用华语,甚至有些父母会有意识的采用英语以培养子女的英语应用能力。

而子女辈与祖父母辈交流时会尽量使用祖父母辈的方言,有时夹杂华语。

但与父母辈交流时,如果父母辈来自同一个方言群体,则会采用父母辈的方言,也会使用华语,有时也会夹杂着英语。

如果父母辈来自不同的方言群体,子女辈与父母辈交流时则会更多地采用华语,有时也会采用父亲或母亲的方言,有时也会采用英语。

与之不同的是,子女辈兄弟姐妹之间交流时会更多地采用华语或英语,如果用方言交流则更有可能采用当地的强势方言,如在吉隆坡和怡保,年轻人更倾向于喜欢用广东话,在槟城和马六甲,年轻人则更倾向于用福建话。

另外,由于现在很多城市华人家庭会雇佣说马来语的女佣帮忙做家务和带孩子,所以一些华人从小就会说马来语。

因此,家庭多语环境的熏陶为华人多语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马来西亚,华人只用一种语言交流是行不通也是不可能的。

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华人的多语能力并不突出,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受家庭环境影响主要以方言和华语为主。

当代华人的多语能力除了应该归功于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之外,还应该归功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马来西亚,虽然英语为通用语言,政府也允许各种族保留和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但由于马来语为国语,是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它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场合与华语和其他语言的地位是不同的。

加之马来人在马来西亚的优势地位,马来人占据了政府的大部分职位,所以在政府部门,工作语言以马来语为主。

即使是在其他工作场所,由于20世纪末期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的要求,企业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马来族职员,所以在同一个单位中既有华人员工又有马来人员工,也会有其他种族的员工。

在多种族共同参与的工作场合,大家会尽可能的选用英语,但马来人更愿意选择马来语。

为了交流的顺畅,华人在与马来人交流时也尽量选用马来语。

另外,由于呈交给政府的所有文件必须以马来文书写,单位的规章制度也要有马来文的版本,所以在T作场所,使用马来语是华人必备的一种语言技能。

以华文小学为例,虽然其教学媒介语为华语,华人老师和学生也占绝大多数,但华小在马来西亚的教育体制中属公立学校,政府会派完全不懂华语的人员充当华小的行政管理人员,而且学校的马来文老师也几乎甚至完全不懂华语。

因此,在华小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华人老师之间相互交流时基本上用华语,非常熟悉的同事之间也会用方言;但与马来人老师交流时用马来语,有时夹杂着英语;有马来人老师参加的会议用语通常也是马来语。

为了应对政府的检查,华小的教学材料基本上也是用马来文书写。

在工作场所,华人与马来人和华人交流时会选用不同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华人与马来人交流时多用马来语,即使是在马来餐馆点菜时也通常选用马来语,有时夹杂着英语;华人与华人交流时则视交流对象的籍贯或教育背景而选择使用方言、华语或英语。

但华人与华人在选用方言交流时,并不一定采用双方或对方的方言,有时会选用本地区的强势方言。

所谓的强势方言也是社会环境所造就的。

在马来西亚,福建籍贯的华人移民最多,从而形成了最大的方言群体,福建话也自然就成为了强势方言,特别是在福建人聚居的槟城和巴生。

所以,一些在槟城的其他籍贯的华人也只说福建话,而不说自己的方言。

但在马来西亚,最强势的方言当属广东话。

虽然广东人不是最大的方言群体,但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广东话为媒介语的香港电影、电视和音乐风靡马来西亚,掀起了华人学说广东话的热潮,人们一时以说广东话为时尚。

一直到现在,马来西亚很多电视台的节目仍然以广东话播出,这大大推动了广东话的普及。

在首都吉隆坡,广东话的使用极为广泛,不是广东籍贯的华人大多也会说广东话。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人们在语言的习得和选择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四、马来西亚华人多语能力养成的启示马来西亚华人的多语能力经常为很多其他国家的人所羡慕,尤其是中国人。

众所周知,欧洲国家的很多人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几种语言。

比如,一个英国人在短时间内可以掌握法语、德语、荷兰语甚至是意大利语等。

但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却是难于上青天。

因此,汉语被欧美国家的语言达人们称作“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外国学生的表现也充分证明了他们的语言天赋很难在汉语上展现。

造成这种现象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英语和大多数欧美国家的语言同属印欧语系( Indo - European Languages),它们之间无论是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甚至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让他们在学习当中可以融会贯通,母语的负迁移作用相对较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