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童谣的教学设计

有关童谣的教学设计

篇一:童谣配图教学设计《童谣配图》教学设计长顺县第一小学陈开教学内容:北师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教学目标:1、学会在word中插入文件中的图片,并调整图片的大小及改变图片在文中的位置。

2、学生通过不断深入的问题引发思考;学生通过教师示范、练习等操作提高能力。

3、进一步感受信息技术带给人们很多方便;了解事物时常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在word中插入图片并设置图片格式教学难点:设置“文字环绕”效果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同学们,“看图编童谣”创作展征稿通知来了,你们想不想参加呢?看来同学们都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哪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征稿通知》上都有什么要求呢?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通知要求有:1、稿件一很使用a4纸打印,2、上下左右边距均为2厘米,3、页面可纵向使用,也可以横向使用,一个作品一页纸。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求就是:童谣要配上图片,给童谣加上图片就能让我们的作品显得更丰富漂亮,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童谣配图下面,我们按照要求开始来进行创作吧。

二、任务驱动、主动构建任务一:启动word,打开童谣文件、并按要求设置页面。

设置页面时,执行“文件”“页面设置”命令,弹出“页面设置”对话框设置页面,一般要设置三项内容:纸型(纸张大小)、页边距、方向。

学生操作。

任务二:插入并设置相关的童谣图片1、插入图片师:有没有同学知道插入图片的方法,给大家同学演示一下?预设:(学生演示)。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插入图片的方法:首先把光标放在你要插入图片的位置,我们把光标放在童谣的后面;然后在菜单中找到“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命令,点击“来自文件”选项,弹出一个“插入图片”对话框。

在这里可以找到你要插入的图片。

在对话框中选取相关的磁盘、文件夹,找到图片,用鼠标左键单击一下选中图片,然后单击右下角的“插入”按钮。

现在同学们看在文字的下方是不是有图片了。

观察一下这张图片,感觉怎么样?同学们都很聪明,善于发现问题,这张图片是有点大,我们等一下再把图片调小一点好吗?刚刚老师讲了插入图片的方法,同学们都会了吗?哪我们就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

(点名学生操作,)这们同学做得很好,大家给他鼓励一下,还有愿意来操作演示的同学吗?这位同学很聪明,再次把掌声送给他。

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下同学们刚才发现的问题,这张图片太大了,我们要把他变小,有没有同学知道方法?(预设:没有)2、调整图片大小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是怎么变小的?首先用鼠标的左键单击图片将图片选定,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四周出现了8个控点。

师: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请同学把鼠标指针指向这些“控点”,变成不同方向的小箭头,然后按小箭头方向拖动下,看一看,图片有什么变化?预设:四角控点,按比例改变图片的大小;四边控点,改变图片的高度或宽度。

师:我们要把这张图片变小,应该选择哪个控点,怎么拖动呢?预设:四角的控点,向内拖动。

3、调整图片位置:设置“文字环绕” 师:请同学们选中图片,拖动一下,看能不能把它放在童谣的右边?预设:拖动不了。

师:如果我们想随意和移动图片,又应该怎么办呢?那就要为图片设置恰当的“文字环绕”方式。

选定图片后,单击鼠标的右键,弹出“设置对象格式的”对话框,找到“版式”,为图片选择“衬于文字下方”即可。

文字环绕方式有这几种方式,他们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演示三种环绕方式的作品)除了老师演示的这几种环绕方式,看看其他的“环绕方式”和老师讲的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动手操作试一下。

(学生操作)任务三:设置字体和段落格式,美化整个页面;保存文件,退出word。

师:最后请同学们按以前学习的内容和课本46页下面的内容设置好字体和段落格式,并以童谣的标题给文件命名并保存在桌面上。

(学生操作)三、巩固新知、作品创作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一下,按照刚刚插入图片的方法,给自己的童谣作品配上图片,调整图片的大小并设置适合的环绕方式,美化自己的作品。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四、汇报成果、评价交流下面我们选取几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些作品都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教师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学生交流发言)五、交流拓展、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呢?在word中插入的小图片有什么大作用?预设:学习了设置页面、插入图片、美化页面的方法。

是啊,在童谣中插入图片可以让美化我们的文档,让编辑出来的文档更加的漂亮,最后请在课后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把你的童谣作品进行最后的排版美化,上交到老师处,统一打印出来,进行评比。

篇二:精品童谣课教案走进童谣一、音乐导入 1.上课之前,欣赏一首歌曲。

2.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听音乐二、新授 1.知道唱得是什么吗?春姑娘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溜走了,夏天来到了,老师有一段描写夏天的文字,想读吗?自己看着拼音读读。

夏天到,知了叫,火红太阳当头照。

树叶茂盛长得好,蔬菜瓜果真不少。

湖里荷花香味飘,池塘青蛙呱呱叫。

(1)学生自读(2)指名读(3)这段话只有六行十分短小,还有谁想读(4)指名读(一边读一边打打节拍好吗?)同学一起帮她打节拍(5)这么一读还真有节奏呢!(6)请同学们再读这段文字,看看你们又看见了什么样的画面呢?(7)学生自读(8)师生交流,你们想到了什么?(9)再听听看,说说你们听见了什么?(10)再闻闻看,看看你们闻到了什么?(11)此时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就展现在面前了,短短的六行文字,就把夏天展现出来了,下面就让大家读读这段文字,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好吗?老师给大家准备音乐。

(12)学生读 2.小朋友多么优美的文字啊,这种文字就叫做童谣,其实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儿歌。

你们以前念过哪些儿歌,能给大家念一首吗?(1)学生念(师生交流)(2)学生再念谜语儿歌(3)学生表演童谣(4)同学们童谣都是来自于生活的,有的是谜语,有的是颠倒歌,还有的是作游戏时唱的儿歌。

4.下面我们来看一则谜语(1)出示童谣:圆脸蛋,金灿灿,一脸芝麻全长满,不怕太阳天天晒,抬头绕着太阳转。

(2)学生读(3)你们怎么知道是向日葵的呢?(4)师生交流(5)这是一首谜语童谣,我们平时读的谜语有的就是童谣。

大家看这是几言?怎么押韵的?(6)指名读,全班一起来读读好吗?5.老师这里还有一首童谣,这是问答歌,有问有答,知道是什么问题?什么答案吗?(1)出示:谁会飞?鸟会飞。

鸟儿怎样飞?拍拍翅膀向前飞,谁会游,鱼会游。

鱼儿怎样游?摇摇尾巴摇摇头。

谁会跳,兔会跳,兔儿怎样跳?前腿蹦蹦后腿跳。

谁会爬,虫会爬,虫儿怎样爬?六条腿儿慢慢爬。

(2)学生自己读读(3)谁来问?谁来回答?学生问,另一个答?(4)学生一问一答,读文章。

(5)再请一位学生来问,其他学生回答,一边说出答案,一边做出动作。

6.大家看到的是颠倒歌。

(1)出示:颠倒歌〔1〕忽听门外人咬狗,抬起门来拉开手。

拾起狗来砸砖头,又被砖头咬了手。

从来不说颠倒话,麻袋驮着驴子走。

(2)你们笑什么呢?(3)师生交流(4)这里还有一首有意思的童谣,出示:《板凳绑扁担》是个小的flash。

(5)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童谣呢?(6)这是一个绕口令7.还有一些童谣,我们可以一边做游戏,一边读,还可以唱呢?(1)录像出示:《找朋友》(2)这是我们在做的游戏啊,今天我们走进了童谣的世界,认识了这么多童谣,这才发现童谣原来这么丰富,你们喜欢吗?课下我们可以再多收集一些童谣,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编一些童谣。

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数字歌》《过山车》1 2 《飞飞跳跳》《小猫拉车》1 4 《做手影》《什么大》1 6 《弹钢琴》《有条“蚯蚓”真可笑》1 8 《大小多少》《老虎和乌龟》1 10 《落叶》《黄豆荚》1 12 《墙头草》《半半歌》1 14 《金花银花》《看月亮》1 16 《螃蟹》《山羊和绵羊》1 18 篇三:《童谣说唱会》教学设计《童谣说唱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设计了丰富的音乐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探索音乐、创造音乐。

《童谣说唱会》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谣》里一个音乐活动。

童谣是流传于儿童中间的歌谣,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描述对事物的熟悉,大多表现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点和感情,形式活泼,用词简练、韵律响亮,有儿童自编的也有成年人的拟作。

童谣布满孩子童趣的天真、纯朴、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它的内容除反映社会生活外,大多与游戏及传播知识有关。

如有嬉戏歌谣;有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又可以增长生活知识的,生动而富于想象。

童谣也同样是丰富的、宝贵的文化资源,一般分为旧童谣和新童谣,旧童谣大多流传于民间,本课以《童谣说唱会》的形式,让学生们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童谣,交流童谣,同时将散落于民间的童谣加以搜集与整理,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鉴赏和审美能力,通过这一活动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学生分析】小学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年龄特点,所以一方面要以朝气和热情感染他们,另一方面要加强和他们语言、情感的交流,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同时二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且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还应多借助媒体教学、律动、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思路】《童谣说唱会》是“童谣” 单元中最后一课内容,在前几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童谣,而且在平时生活中也曾经认识过童谣,本节课首先从以往知道的童谣入手,通过游戏形式重点对“童谣”单元进行总结和扩展。

在娱乐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注意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童谣是流传于儿童中间的歌谣,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描述对事物的认识,大多表现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点和感情,形式活泼,用词简练、韵律响亮,有儿童自编的也有成年人的拟作。

童谣充满孩子童趣的天真、纯朴、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鉴此,在设计上我体现以下两点: 1.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学的前提。

在导入的环节里,我的设计是:首先把孩子们特别喜爱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五个小羊请进课堂,通过让他们帮自己喜爱的羊羊解决困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童谣话题进而导入课题。

2.歌表演是低年级孩子最喜爱的表现形式,在说唱童谣活动中,我采用了:师生平等交流童谣──通过“过山洞”闯关的游戏,层层递进,开阔学生视野,再通过读拍、表演童谣等活动,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寻找、发现童谣的一些基本特点:压韵、工整、节奏感强、内容通俗有趣等,并通过老师与学生合作,给学生增加信心,激活学生的参与冲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