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控溅射技术原理、现状、发展及应用实例

磁控溅射技术原理、现状、发展及应用实例

磁控溅射技术原理、现状、发展及应用实例(薄膜物理大作业论文)班级:1035101班学号:1101900508姓名:孙静一、前言镀膜玻璃是一种在玻璃表面上镀一层或多层金属氧化物薄膜,使其具有一种或多种功能的玻璃深加工产品。

自七十年代开始,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传统的单一采光材料—普通建气琳璃,已逐步为具有节能、控光、调温、改变墙体结构以及具有艺术装饰效果的多功能玻璃新产品所替代,如茶色玻璃、中空玻璃、镀膜玻璃等,其中又以镀膜玻璃尤汐引人注目,发展也颇为迅速,如欧洲共同体国家在1985年建筑玻璃总量的三分之二用的是镀膜玻璃,美国镀膜玻璃的市场在八十年代就已达5000万平方米/年,在香港、新加坡、台湾等经济崛起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镀膜玻璃的使用也日渐盛行。

镀膜玻璃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装饰材料已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肯定和喜爱。

目前生产镀膜玻璃所采用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浸渍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真空蒸发法、磁控溅射法以及在线镀膜等五种方法。

浸渍法是将玻璃浸人盛有金属有机化合物溶液的槽中,取出后送人炉中加热,去除有机物,从而形成了金属氧化物膜层。

由于浸渍法使玻璃两边涂膜,且低边部膜层较厚,同时可供水解盐类不多,因而在国内未得到很好推广。

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将金属化合物加热成蒸汽状,然后涂到加热后的玻璃表面上。

这种方法由于受到所镀物质的限制,且在大板上也难真空蒸发法是在真空条件下,通过电加热使镀膜材料蒸发,由固相转化为气相,从而沉积在玻璃表面上,形成稳定的薄膜。

此法的不足之处是所镀膜层不太均匀、有疵点、易脱落。

只能生产单层金属镀膜玻璃,颜色也难以控制。

磁控溅射法是在真空条件下电离惰性气休,气体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轰击金属靶材使金属原子沉积到玻璃表面上。

在线镀膜一般是在浮法玻璃生产线上进行,如电浮法、热喷涂等方法,目前我国较少使用。

在这些方法中,磁控溅射镀膜法是七十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工艺方法,它的膜层由多层金属或金属氧化层组成,允许任意调节能量通过率、能量反射率,具有良好的外观美学效果,它克服了其它几种生产方法存在的一些缺点,因而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这一方法。

磁控溅射镀膜玻璃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现代建筑并逐渐在民用住宅、汽车、电子等域使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磁控溅射镀膜工艺(一)工艺原理及特点磁控溅射是一种新型的高速、低温溅射镀膜方法,它是在专门的真空设备中,借助于高压直线溅射装置进行的。

磁控溅射镀膜工艺的原理是:将玻璃送人设有磁控阴极和溅射气体(氮气、氮气或氧气)的真空室内,阴极加负电压,在真空室内辉光放电,产生等离子体,由于金属靶材带负电,等离子体中带正电的气体离子被加速,并以相当于靶极位降U的能量撞击靶面,将金属靶的原子轰出来,使之沉淀在玻璃表面上而形成金属膜。

工艺原理如下图所示:磁控溅射镀膜工艺的显著特点是:可以多层镀膜(双层膜、三层膜等),通过更换金属靶材即可获得不同品种的产品,如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导电玻璃以及镜面膜玻璃等。

采用磁控溅射镀膜工艺生产的镀膜玻璃膜层均匀牢固,色泽美观,品种繁多,产品范围广,而且产量可大可小,并能按用户要求加工所需的数量和质量,灵活性大,生命力强,这是其它方法所不及的。

(二)工艺流程磁控溅射镀膜的简单工艺流程如下:原片改切~装片~人口等待~洗涤干燥~初检~真空过渡室~镀膜~真空过渡室~洗涤干燥一检验~卸片~包装~入库(三)磁控溅射的分类1、平衡磁控溅射平衡磁控溅射即传统的磁控溅射,是在阴极靶材背后放置芯部与外环磁场强度相等或相近的永磁体或电磁线圈,在靶材表面形成与电场方向垂直的磁场。

沉积室充入一定量的工作气体,通常为Ar,在高压作用下Ar原了电离成为Ar离子和电子,产生辉光放电,Ar,离子经电场加速轰击靶材,溅射出靶材原子、离子和二次电子等。

电子在相互垂直的电磁场的作用下,以摆线方式运动,被束缚在靶材表面,延长了其在等离子体中的运动轨迹,增加其参与气体分子碰撞和电离的过程,电离出更多的离子,提高了气体的离化率,在较低的气体压力下也可维持放电,因而磁控溅射既降低溅射过程中的气体压力,也同时提高了溅射的效率和沉积速率。

但平衡磁控溅射也有不足之处,例如:由于磁场作用,辉光放电产生的电子和溅射出的二次电子被平行磁场紧紧地约束在靶面附近,等离子体区被强烈地束缚在靶面大约60~70的区域,随着离开靶面距离的增大,等离子浓度迅速降低,这时只能把工件安放在磁控靶表面SO^-100 mm的范围内,以增强离子轰击的效果。

这样短的有效镀膜区限制了待镀工件的几何尺寸,不适于较大的工件或装炉量,制约了磁控溅射技术的应用。

且在平衡磁控溅射时,飞出的靶材粒子能量较低,膜基结合强度较差,低能量的沉积原子在基体表面迁移率低,易生成多孔粗糙的柱状结构薄膜。

提高被镀工件的温度固然可以改善膜层的结构和性能,但是在很多的情况下,工件材料本身不能承受所需的高温。

非平衡磁控溅射的出现部分克服了以上缺点,将阴极靶面的等离子体引到溅射靶前200 ^'300~的范围内,使基体沉浸在等离子体中,如图1所示。

这样,一方面,溅射出来的原子和粒子沉积在基体表面形成薄膜,另一方面,等离子体以一定的能量轰击基体,起到离子束辅助沉积的作用,大大的改善了膜层的质量。

2、非平衡磁控溅射1985年,Window和Sawides 首先引入了非平衡磁控溅射的概念。

不久,多种不同形式的非平衡磁场设计相继出现,磁场有边缘强,也有中部强,导致溅射靶表面磁场的“非平衡”。

磁控溅射靶的非平衡磁场不仅有通过改变内外磁体的大小和强度的永磁体获得,也有由两组电磁线圈产生,或采用电磁线圈与永磁体混合结构。

还有在阴极和基体之间增加附加的螺线管,用来改变阴极和基体之间的磁场,并以它来控制沉积过程中离子和原子的比例。

非平衡磁控溅射系统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其芯部磁场强度比外环高,磁力线没有闭合,被引向真空室壁,基体表面的等离子体密度低,因此该方式很少被采用。

另一种是外环磁场强度高于芯部磁场强度,磁力线没有完全形成闭合回路,部分外环的磁力线延伸到基体表面,使得部分二次电子能够沿着磁力线逃逸出靶材表面区域,同时再与中性粒子发生碰撞电离,等离子体不再被完全限制在靶材表面区域,而是能够到达基体表面,进一步增加镀膜区域的离子浓度,使衬底离子束流密度提高,通常可达5 mA/cmz以上。

这样溅射源同时又是轰击基体表面的离子源,基体离子束流密度与靶材电流密度成正比,靶材电流密度提高,沉积速率提高,同时基体离子束流密度提高,对沉积膜层表面起到一定的轰击作用。

非平衡磁控溅射离子轰击在镀膜前可以起到清洗工件的氧化层和其他杂质,活化工件表面的作用,同时在工件表面上形成伪扩散层,有助于提高膜层与工件表面之间的结合力。

在镀膜过程中,载能的带电粒子轰击作用可达到膜层的改性目的。

比如,离子轰击倾向于从膜层上剥离结合较松散的和凸出部位的粒子,切断膜层结晶态或凝聚态的优势生长,从而生更致密,结合力更强,更均匀的膜层,并可以较低的温度下镀出性能优良的镀层。

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的运用,使平衡磁控溅射遇到的沉积致密、成分复杂薄膜的问题得以解决,然而单独的非平衡磁控靶在复杂基体上较难沉积出均匀的薄膜,而且在电子飞向基体的过程中,随着磁场强度的减弱,一部分电子吸附到真空室壁上,导致电子和离子的浓度下降。

对此研究人员开发出多靶非平衡磁控溅射系统,以弥补单靶非平衡磁控溅射的不足。

多靶非平衡磁控溅射系统根据磁场的分布方式可以分为相邻磁极相反的闭合磁场非平衡磁控溅射和相邻磁极相同的镜像磁场非平衡磁控溅射,如图2所示(a)为双靶闭合磁场,(b)为双靶镜像磁场。

比较闭合磁场非平衡靶对和镜像靶对的磁场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在靶材表面附近磁场差别不大,内外磁极之间横向磁场对电子的约束形成一个电离度很高的等离子体阴极区,在此区域内的正离子对靶面的强烈溅射刻蚀,溅射出大量靶材粒子飞向基体表面。

在内部和外环磁极的位置,特别是较强的外环磁极处,以纵向磁场为主,成为二次电子逃离靶面的主要通道,进而成为向镀膜区域输送带电粒子的主要通道。

再比较闭合磁场和镜像磁场在镀膜区域内磁场分布,差别就大了,对于镜像靶对,由于两个靶磁场的相互排斥,纵向磁场都被迫向镀膜区外(真空室壁)弯曲,电子被引导到真空室壁上流失,总体上降低了电子进而离子的数量。

由于镜像磁场方式不能有效地束缚电子,因而等离子体的溅射效率未有得到提高。

而闭合磁场非平衡靶对在镀膜区域的纵向磁场是闭合的。

只要磁场强度足够,电子就只能在镀膜区域和两个靶之间运动,避免了电子的损失,从而增加了镀膜区域的离子浓度,大幅度提高了溅射效率。

Teer比较了平衡磁控溅射靶,镜像非平衡磁控靶和闭合非平衡磁控靶三种模式工件上偏压电流的伏安特性,结果表明了闭合非平衡磁控靶和镜像非平衡磁控靶的工件偏压电流依次比平衡磁控溅射靶工件偏压电流提高了近2和6倍。

Sproul比较了镜像结构与闭合结构系统在中位线位置的磁场强度和基体自偏压电流,镜像结构在中位线位置的磁场强度几乎都为零,基体自偏压电流最高为1.3 A,而闭合结构中位线位置的磁感应强度可高达20 x 10-4 T,对应基体自偏压电流5.9 A。

多靶闭合磁场非平衡磁控溅射系统可以获得高的沉积速率和较高质量的薄膜,因此实际应用中较多采用的是闭合磁场非平衡磁控溅射系统。

3、反应磁控溅射现代表面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地需要用到各种化合物薄膜,反应磁控溅射技术是沉积化合物薄膜的主要方式之一。

沉积多元成分的化合物薄膜,可以使用化合物材料制作的靶材溅射沉积,也可以在溅射纯金属或合金靶材时,通入一定的反应气体,如氧气、氮气,反应沉积化合物薄膜,后者被称这反应溅射。

通常纯金属靶和反应气体较容易获得很高的纯度,因而反应溅射被广泛的应用沉积化合物薄膜。

但是在沉积介电材料或绝缘材料化合物薄膜的反应磁控溅射时,容易出现迟滞现象,如图3 所示。

在反应磁控溅射的过程中,溅射沉积室中的反应气体流量较低时(A-B),大部分的反应气体被溅射金属所获,此时沉积速率较高,且几乎保持不变,此时沉积膜基本上属金属态,因此这种溅射状态称为金属模式。

但是当反应气体的流量的值增加到临界值B时,金属靶与反应气体作用,在靶表面生层化合物层。

由于化合物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一般高于金属,溅射产额降低,此时反应气体的流量稍微增加(B-C),沉积室的压力就是突然上升,溅射速率会发生大幅度的下降,这种过程称为过渡模式。

通常高速率反应溅射过程工作在过渡模式。

此后反应气体流量再进一步增加,气体流量与沉积室压力呈线性比例,沉积速率的变化不大,沉积膜呈现为化合物膜,此时的溅射状态称为反应模式。

在溅射处于反应模式时,逐渐减小反应气体流量(D-E)溅射速率不会由C立刻回升到B,而呈现缓慢回升的状态,直到减小到某个数值E,才会出现突然上升到金属模式溅射状态时的数值,这是因为反应气体保持高的分压,直到靶材表面的化合物被溅射去除,金属重新曝露出来,反应气体的消耗增加,沉积室压力又降低,这样就形成了闭合的迟滞回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