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国金融业发展概况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心脏,银行则是其血液。
经济越发达,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到当前已经获得了很大发展,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当前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一个焦点。
股市的变幻、国有银行的改革、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这些问题,都成为人们日常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下面我们就从历史演变中寻找规律,为当前金融业的发展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中心。
它涵括了与物价有紧密联系的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体系,短期资金拆借市场,证券市场,保险系统,及国际金融诸多方面存在,等等。
具体发展过程,基本集中在货币与信用上,下面就围绕上述方面展开论述。
1、货币的发展一般而言,按照标准化的思路,我们可以把货币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原始社会的多样化2,即物物交易、集中到一般等价物,如各种铸币、秦统一货币,形成影响很大的半两钱;明朝统一到白银,从而构成铜钱与白银并存的双本位制、到1935年统一到法币、建国后形成人民币,到现在甚至还出现了电子货币。
每一个阶段,货币发展形式都跟当时经济、社会等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体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具体到近代以来,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化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时期:1)晚清的货币制度晚清的货币制度,简单而言,是一种“银钱双本位制”,即“凡一切行使,大抵数少则用钱,数多则用银”。
具体而说,名称上全国都是使用如下几种货币:银两、银元、铜钱、纸币,但在实际操作中则相当复杂,全国各地没有一个统一的货币标准。
各地制造的货币单位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流通,越出制造地区则需要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兑换,否则无法使用。
同时,能够制造货币的机构也没有统一,具体到中央、地方官府、外国在华金融机构、本国1具体而言,货币的发展是围绕“多样化-一般等价物-金银-纸币-电子货币”的顺序演化的。
从中国货币的演化看,大致上是按照“物物交易和贝币时期——刀币时期——半两五铢时期[这之前大多以重量为单位演进的]——年号通宝时期[之后大多以年号和把重量为名称改组为宝为名称]——纸币时期——电子货币”进行的。
传统金融机构、后来出现的本国金融机构,甚至个人、商店等都能够制造各种货币单位。
如此复杂的局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为此,晚清政府也曾想统一货币制造,在1910年制定《币制则例》,力图统一货币,出现了一个统一的银本位的制度框架,但因为清政府在1911年就被推翻,自然无法实行。
2)北洋政府的币制改革清政府被推翻之后,新成立的北洋政府也力图统一货币。
1914年,公布了在《币制则例》的基础上改订的《国币条例》。
1915年月,北洋政府币值委员会拟定了《修正国币条例草案》,主要增加铸金币的内容。
同时,北洋政府也力图统一纸币的发行,1915年10月,北京政府公布《取缔币条例》,该条例共9条,明确规定了除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外,其他银行不得发行纸币,已发行的纸票限期回收。
在此过程中,受到北洋政府中央权利衰落等因素影响,这些措施根本无法实行。
自然,中国货币紊乱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反而在各地军阀政府割据之下,呈现的更加混乱。
3)废两改元和法币政策中国货币紊乱的情况,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有了很大改善。
首先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到1933年实现了废两改元,即“(1933)兹定四月六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其次,南京政府又在1935年统一了法币,实现了货币的一体化。
币制改革吻合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抗战之后调度全国经济力量铺垫了基础。
当然,法币的统一,也为南京政府在长期战争中的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
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法币的通货膨胀达1400亿倍。
“在1937年,100元法币可以购买2头牛,到了1945年可以购买2个鸡蛋,到了1946年可以购买六分之一块肥皂,1947年可以购买1个煤球,1948年则只能购买500分之一两的大米,到了1949年只能购买50亿分之一两的大米。
”当然,除了物价的上涨外,政府政策的变化也成为人们币值萎缩的一个因素。
假如战前你有一万元,就算很好了。
但随着日本的入侵,日本和汪精卫在上海等地发行中储券,并规定中储券与法币的比价为一比二,结果万元就变成了五千元。
抗战胜利之后,蒋政府又规定,中储券与法币的比值为二百比一,这样,手中的五千元就变为二十五元。
到1948年发行金圆券之后,又规定金圆券与法币的比值为一与三百万,则你手中的二十五元就蜕化为不到一分的小数了。
4)金圆券和银元券:1948年,实行金圆券计划。
刚开始,计划发行20亿,但受到军事等活动的开展,很快就突破了,“1948年8月至1949年6月,金圆券就发行了130万亿元,膨胀了65万倍。
”如此趋势,加上政治、军事等失利,金圆券已经无法流通了。
为此,国民党当局又在广州推出了一个银元券计划,即从1949年7月4日正式发行到1949年12月12日国民政府败退台湾,总共存在了5个多月的时间,构成了国民党在大陆金融的最后一搏。
2、信用机构的发展典当是大致产生在南北朝时期,后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演化成“典、当、质、押”几个不同组织形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
账局在1736年产生,山西汾阳县商人王庭荣出资4万两在张家口设立祥发永账局,首倡该组织,其功能以对工商业者存、放资金为主,偶尔从事汇兑业务,票号成立后完全让给它。
钱庄在1577年左右产生,刚开始基本以银钱兑换为业务,到乾隆年间开始发展到存放款活动,同时,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还发行钱票,即庄票。
票号大致在道光年间(1823年)产生,以汇兑为主,后来才发展到存放业。
其最初是由颜料庄改组而成,即日升昌。
当时因赢利颇多,其他一些庄号仿效而成。
从事者多为山西商人,且集中在平遥、太谷、祁县三地。
其组织为独资和合资,为无限责任。
业务早期为商业汇兑,后来到太平天国运动后才为政府汇兑服务。
此外,在中国广大的农村等地区流传已久的合会形式的筹资工具还获得一定发展,各地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组织和运用方式有所差别,但它们的实践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金融体制的内容。
小资料票号3产生的前提条件:雄厚的资本、广泛分布的商号经营点、安全(镖局难于承担日益增加的资金运送)。
为何诞生于山西:广泛的分支机构、资金实力雄厚、信用卓著、地理位置优越、技术先进[例如,日升昌的票号,有一个“昌”字的水印;写银票的笔迹上也有暗号,某个字的拐弯可能内藏玄机,横与竖、撇和捺都有暗记;在银票的某个角落,扎一个针眼;老百姓是看不懂银票的,因为上面全是密码:“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12个字,是12个月的代号,“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终有报,到头必分明”30个字,是一个月中30天的代号。
“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后行”,其实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国宝流通”,其实是“万千百十”。
这些密码过一段时间就要更换,外人无从破译。
汇票只要一兑付,立即销毁。
]。
二、近代金融的发展概况近代中国金融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银行业方面,其他领域业务量很少,像证券、保险等机构的开设早期还以银行法为标准,且其业务远远比不上银行业内设立的相似部门的量,故在讲授上以银行为核心展开阐述,察看现代与传统领域中的变化,然后简单介绍证券、保险的情况。
1、近代金融业的发展中国银行业产生在1897年,故我们在阐述上以此为界,并结合我们在序言中谈到的经济史分期标准,把近代金融的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897年之前的外资与传统金融机构演化阶段、1897年至一战,中国初步形成“三角鼎立”时期、一战至1937年“三角鼎立”的分化、1937年以后为战时金融统制时期。
1] 1897年之前的金融1)外资银行的侵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以前,金融功能是由当时设立在中国的洋行来执行的。
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贸易量迅速上升,洋行综合性服务功能开始无法满足国外贸易的需要,在此情况下,外资银行开始侵入中国。
具体而言,侵入原因有如下两点:第一,传统的洋行无法满足商业扩大的需要;第二,政治扩张的需要,以解决军事上延伸的后勤供给。
在此条件下,外资银行开始涉足中国领土,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
“当时住在上海的,还只是为数很少的原有住宅占有权未被破坏的中国居民,……现在的香港街,当时排满了中国的土船坞,南京路则根本没有梦想到。
……洋泾浜两岸只是旧城外的一片荒野。
……当时外国医生还只有三名,律3票号产生的原因,有着不同的说法:李自成遗金说、农业留成说、工商业发展不充分说、山西盐业说、师们的脚步还没有踏上这块土地。
……同孚洋行的一个堆栈,当时还经常用来作戏园,总会的场址,还没有从中国人手里买过来。
……丽如银行是当时唯一的银行。
”4侵入的过程:1845年英国的丽如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在香港、上海相继设立分行,揭开了西方金融业进入中国的序幕。
随后至1864年,英国的麦加利、呵加刺、汇隆、有利等八家银行,以及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也在中国设立分行。
这些银行的进入,受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棉花投机”风潮的影响,先后有五家银行倒闭。
1864年开始发生变化,改变了以前只在中国设立分行的现状,开始设立总行以扩大实力,其中典型者为汇丰银行。
随后到1897年,除英国外,其他西方国家也开始在中国设立银行,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逐步形成了六大银行,即汇丰银行、德华银行、华俄道胜银行、横滨正金银行、法兰西银行、美国花旗银行共同控制中国金融的局面。
2)票号、钱庄的演化外资新式金融机构的入侵,给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很大影响:一些逐步纳入到外资金融机构的轨道、一些依靠政府业务而陷入到守旧之中。
票号早期受到清朝法制的限制,基本为商业流通服务,避免携带大量的白银,维护了交易的安全。
太平天国运动后,开始充当清朝京饷、协饷运送的中介,事业有了辉煌的发展,但过度依赖政府,也为自身的衰弱铺垫了基础。
钱庄早期的资金主要来自自身的积累,数量少,仅仅充当国内贸易的中介;对国内工农业的支持很少。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以后,开始接受外国在华银行的资金,充当了国内外贸易的中介。
此时,中国钱庄产生了一次大的整合。
原先依靠传统贸易路线中发展的钱庄等传统金融组织,开始随着外国侵入,开设租界等而发生了一次分化:处于中外贸易口岸城市和进出口商品集散地的钱庄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他们还逐渐向租界集中,呈现出了单向繁荣的景象,而依靠传统城市的钱庄依旧停留在固有的发展轨迹上,逐步陷入倒闭、整合的境地。
如此整合,钱庄的功能也在与外资金融机构的接触中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化,到七十年代之后,开始成为刚刚形成的沿海与内地的贸易交往圈的金融纽带,承担了为商业融通资金的重任,也自然受到了外国金融势力的控制,为其在洋货的推销、土特产品的收购中提供中介服务,成为外国金融势力在内地延伸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