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研讨文法学院汉语09-1操宏伟 11094790浅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毛泽东为纠正党内的两种错误倾向,通过对中国当时社会阶级阶层的深入分析,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
文中毛泽东深刻的揭示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这一革命首要问题,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为党和人名提供了理论武器,使我们能够“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
学习、分析、研究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思想,对于正确分析现阶段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变化、准确划分现阶段社会的阶级阶层,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间意义。
一、以毛泽东阶级分析思想剖析我国当今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新变化“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把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结合起来,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进行了全面分析。
他把中国的阶级划分为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毛泽东把资产阶级又划分为: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对无产阶级划分为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游民无产者。
最后明确指出了: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是我们的敌人,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民主资产阶级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也可能是我们的敌人,而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
”(《魅力中国》 2009年第35期胡丽娣曲红澎)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并且经过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之后,中国目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这一“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全新的社会阶级结构。
因此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各阶级,处理好各阶级之间的关系,从而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正因为如此才凸显了毛泽东阶级分析思想的重要性,那么运用毛泽东阶级分析思想来剖析我国当今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工人阶级由原来的无产阶级变成有产阶级,内部的结构有国有企业工人、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工人、进城务工的农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干部。
其次、现阶段的农民不全以农业为生。
在农民中出现了村干部、个体经营者、乡镇企业的老板或经理者及大批“农民工”。
再次、阶层的变化。
三大改造以后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阶层出现。
科技主要掌握在知识分子手中,有些知识分子被雇于民营科技企业中成为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成为管理技术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除了知识分子以外现阶段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十六大报告把“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认为是新兴阶层。
所以现阶段的阶级结构包括两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和新的社会阶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需要调动一切社会主义的积极的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两大阶级和两大阶层都是我们团结依靠的力量。
”(《魅力中国》 2009年第35期胡丽娣曲红澎)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变化,这一点无容置疑。
我们要争取的处理好现当今阶级与阶级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以及阶级与阶层之间的关系。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
惟其如此,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全民族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运用毛泽东阶级分析思想正确认识我国现当今社会各阶级阶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对社会的阶级情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分清了谁是领导阶级, 谁是同盟者,谁是动力的间题,。
当然现当今有些人认为毛泽东的这些分析思想已经过时,我则不敢苟同。
毛泽东这些科学分析思想在现阶段并没有过时。
因此, 今天我们同样应以毛泽东阶级分析的观点正确分析我国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而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表明,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都越来越阶层化, 呈现出多层次结构, 并且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外, 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
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 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不少人正是从上述各种群体中分化出来的, 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因此, 分析和研究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既不能停留在“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原有理论模式上, 也不能仅仅运用简单化的阶级分析甚至分类上, 而必须以毛泽东阶级分析的观点深入到阶层内部具体分析他们在今天新的时代中发生的新变化, 从而正确认识他们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阶级基础决定政党的性质, 也是决定政党是∀为了谁#的根本问题, 政党的先进性取决于阶级基础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它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所以它必须把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依靠基础, 因为中国工人阶级是与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相结合的, 是始终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它是最先进的。
虽然随着形势的变化, 中国工人阶级的内部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 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不同, 利益要求和思想状况有一定的差异, 但总体来说,工人阶层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是一致的, 仍然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最坚实的阶级基础。
特别是产业工人阶层, 改革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仍是现阶段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体现者和实践者。
而且随着大量新兴企业的蓬勃发展, 产业工人阶层的队伍还在不断的壮大, 他们是党最坚实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力量。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立场不能变, 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阶级一直是作为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 一直都是党的最可依靠的群众基础, 在现阶段也依然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最坚实的依靠力量。
作为一个占中国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社会阶层, 农民阶层的稳定对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而言有着不言而喻的影响, 农民阶层的真正小康才真正意味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从现阶段农民阶层的总体状况来说, 农民阶层的总体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低, 所以党在增强在农民阶层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中, 最重要的是要在工作中切实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 “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 关心群众疾苦, 体察群众情绪,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 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 把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更切实地落实到农村和农民中去。
只有这样, 才能牢固地夯实党的农民阶层这一重要的党的执政基础。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是工人阶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发展趋势和未来。
随着教育的普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知识分子阶层还将进一步地壮大, 知识分子阶层的地位和作用还将进一步加强, 这将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也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所决定。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要重视知识分子阶层这个重要的阶级基础, 必须依靠好知识分子这个阶级基础。
切实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 把∀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始终注重依靠知识分子, 把这一支重要的阶级基础牢牢把握住。
对于新兴的社会阶层来说, 党要本着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
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 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 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 都是光荣的, 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基本原则,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 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阶层中的影响力。
新兴社会阶层虽然在经济基础、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上与其它社会阶层有些差异, 但事实上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表现与工人阶级还是基本一致的, 他们也应该成为执政党必须要依靠的群众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
∀伟大而艰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
#我们不仅要团结和依靠好新兴的社会阶层, 而且还要通过严格的考验, 把新兴阶层中一些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把他们作为自己牢固的阶级基础, 这一方面可以给党注入新鲜的血液, 另一方面也可以极大地增强我们党的群众基础, 扩大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总之, 我们必须要坚持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 “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 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 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 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对待社会各阶层的总体态度。
就像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谁是革命的朋友,谁是革命的敌人。
”,也就是“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这一革命首要问题,正确认识现当今我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新变化必须的搞清楚这一“首要“问题,只有搞清楚这一首要问题,我们才能够正确的认识、分析和看待当今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处理好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1、《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唐岚《正确分析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读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感》黄石教育学院学报第22 卷第2 期 2005 年6 月3、王少明肖诗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主题思想之我见武当学刊(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四年第一期总第41期4、李刚《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版本及其差异考略青海社会科学 2008年第2期2008年3月5、萧诗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之分析黄冈师专学报第18卷第3期1998 年8月6、姜秀华 2004年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研究综述安徽文学 2 0 0 9 年第6期7、朱柏青王少明试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郧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二年第四期 总第36期8、崔福林李铭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几个问题《毛泽东思想研究》 1994.29、田利军论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历史地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2期 1994年4月10、高霞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分析的光辉典范——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3年第3 期第2卷(总第7期)。